陳 科 樸勇瑞 謝國明 張 琦 沈燕萍 彭 敏 萬 鵬
(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鄞州醫(yī)院腫瘤放化療中心33病區(qū),浙江 寧波 315040)
肺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患病人數(shù)占肺癌總人數(shù)的75%~80%左右,且絕大多數(shù)NSCLC患者在就診時就己發(fā)展至晚期,病死率極高〔1,2〕。由于單純的放、化療治療NSCLC敏感性不強,近年來采用同步療法或是序貫療法,取得了較好地臨床治療效果,能明顯提高病人生存率〔3,4〕。本研究旨在對老年Ⅲ期NSCLC患者探討同步放化療加鞏固化療與序貫療法治療NSCLC的近、遠期療效差異及毒副反應。
1.1臨床資料 抽選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老年Ⅲ期NSCLC患者,入選標準:已經(jīng)臨床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為老年Ⅲ期NSCLC,患者不愿或不能進行手術治療;排除合并第二原發(fā)腫瘤的患者。按分層隨機分組法分為序貫組和同步組,序貫組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齡61~79歲,平均(69.5±5.7)歲,病理類型:鱗癌39例、腺癌16例、其他1例,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KPS):<70者18例、≥70者38例,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分期:Ⅲa期25例、Ⅲb期31例;同步組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齡62~81歲,平均(69.2±5.9)歲,病理類型:鱗癌38例、腺癌17例、其他2例,KPS評分:<70者17例、≥70者40例,UICC分期:Ⅲa期26例、Ⅲb期31例;兩組性別、病理類型、年齡、UICC分期等臨床體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1.2.1方法 序貫組先行2~6個周期(中位為2 w)的化療治療后開始予以放療治療,放療后再予以0~4個周期(中位為2 w)的化療。同步組化療第1天即開始行放療治療,同步2個周期減量化療(每隔3 w),放療后再予以2~4個周期(平均2個周期)的同方案鞏固化療,化療方案為第3代艾素及順鉑(TP)/蓋諾及順鉑(NP)/健擇及順鉑(GP)法。
1.2.2化療方案 均為第3代化療方案,在進行化療前,予以每周期血液學、生化檢測及評估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
1.2.2.1準劑量化療方案 TP:艾素75 mg/m2,第1天;予以順鉑40 mg/m2,第1、2、3天。GP:健擇1 250 mg/m2,第1、8天;順鉑使用同TP。NP:蓋諾30 mg/m2,第1、8天;順鉑使用同上。每隔3 w重復進行化療1次。
1.2.2.2標同步放化療加鞏固化療組減量化療方案 TP:艾素60 mg/m2,第1天;予以順鉑25 mg/m2,第1、2、3天。NP:蓋諾,劑量為25 mg/m2,第1、8天;順鉑使用方法TP。GP:健擇800 mg/m2,第1,8天;順鉑使用方法TP。
1.2.3胸部放療 本研究均采用三維適形放療,放射劑量:50~74 GF/25~37 f,按國際輻射與測定委員會所制定的標準規(guī)定靶區(qū),腫瘤區(qū)包括CT檢測顯示下的原發(fā)病灶以及在縱隔內>1 cm的淋巴結或是經(jīng)病理已證實的淋巴結,臨床靶區(qū):腫瘤區(qū)外放6~8 mm左右,計劃靶區(qū)可以考慮患者肺的呼吸動度以及其擺位誤差適當?shù)赝夥排R床靶區(qū)。脊髓受量≤40 GY,雙肺V20不超過30%,心臟V40不超過30%,食管V50≤50%。
1.3療效判定 ①參考實體瘤療效標準(RECIST)進行評價〔5〕,完全緩解(CR):患者全部病灶消失,維持時間至少4 w;部分緩解(PR):患者病灶縮小≥30%,且維持時間至少4 w;進展(PD):患者病灶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穩(wěn)定(SD):部分緩解和進展之間稱之為穩(wěn)定。客觀有效率=CR+PR。②生存期從開始治療直至出現(xiàn)復發(fā)或者轉移。③按WHO腫瘤治療毒副反應標準對毒副反應進行評價。

2.1兩組血清CD44v6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治療前后比較 兩組治療前sCD44v6和sVEGF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同步組sCD44v6和sVEGF水平均明顯低于序貫組(P<0.05),見表1。
2.2兩組療效比較 同步組客觀有效率明顯高于序貫組(χ2=9.998 5,P=0.001 6)。見表2。
2.3兩組1、3年的總生存率及無進展生存率 同步組1、3年的生存率為75.4%(43/57)、41.9%(18/43),無進展生存率為50.9%(29/57)、16.3%(7/43);序貫組1、3年的生存率為41.1%(23/56)、13%(3/23),無進展生存率為14.3%(8/56)、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毒副反應 兩組患者主要毒副反應為骨髓抑制、因放射引起的食管炎、肺炎以及消化道反應,同步組Ⅲ~Ⅳ級毒副反應發(fā)生率與序貫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67 5,P=0.109 1)。見表3。

表1 兩組血清CD44v6和VEGF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n(%)〕

表3 兩組毒副反應比較〔n(%)〕
失去最佳手術治療機會的NSCLC患者,其總的5年生存率據(jù)報道統(tǒng)計僅在13%左右。放化療是其常規(guī)的治療手段,但是單獨使用治療效果往往欠佳。目前認為化放療聯(lián)合應用于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獨放療,同時進行化放療治療效果優(yōu)于序貫化放療法,同步放化療具有以下幾點治療優(yōu)勢:①有效協(xié)同作用,使用化療藥物能夠增強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放療又可增強化療的細胞毒性;②對患者的隱形病灶具有控制作用;③抑制癌細胞的加速增殖速度;④抑制治療時克隆腫瘤細胞的對抗;⑤合理利用局部以及全身治療空間,以提高療效〔6,7〕。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造成NSCLC預后不良的主要因素為腫瘤局部侵襲與遠處轉移。腫瘤轉移需要經(jīng)多因素和多環(huán)節(jié)的參與,其中腫瘤細胞外基質降解、形成新生血管以及細胞脫離原發(fā)灶是腫瘤發(fā)生轉移的重要因素。分子生物學發(fā)現(xiàn)血清CD44v6是具有高特異性的一類單鏈跨膜糖蛋白,參與信號傳導,并且能促進細胞黏附等等。它在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具有介導作用,與多種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轉移浸潤存在密切聯(lián)系〔8,9〕。張小濤等〔10〕研究說明肺癌患者血清CD44v6高表達預后更易發(fā)生周圍淋巴結轉移,可作為預測肺癌轉移預后的一項重要生物學指標。Dudek等研究亦發(fā)現(xiàn)患者血清VEGF與肺癌腫瘤的生長和浸潤關系密切,能夠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以及促進新生血管的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對細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在肺癌生長以及遠處轉移過程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提示同步放化療加鞏固化療能夠減輕腫瘤的侵襲和遠處轉移能力。
本研究提示同步放化療加鞏固化療能進一步提高NSCLC的治療效果,同步放化療后鞏固化療彌補了其化療強度的不足,對于放化療范圍外亞臨床病灶具有良好地治療控制作用。但缺點是放射性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有所增加,但仍在患者的可耐受范圍內。
綜上,與序貫放化療方法相比,同步放化療加鞏固化療治療Ⅲ期老年NSCLC的療效優(yōu)勢明顯,可提高客觀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無進展生存率及總生存率,雖然消化道、放射性肺炎等毒副反應增加,但仍在患者的可耐受范圍內,值得臨床推廣。
4 參考文獻
1張 莉,劉 婷,張建清.多項腫瘤標記的檢測與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療效及預后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2011;33(3):212-6.
2張 婕,周 潔,王 琳,等.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療期間癥狀群的發(fā)生及分布特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330-2.
3張 陣,崔淑艷.同步放化療治療Ⅲ期非小細胞肺癌60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6):49-50.
4王利娟,張紅巧,巴 楠,等.老年晚期肺癌紫杉醇周方案化療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3):3206-7.
5胡海濤,龔傳明,曾麗娟,等.同步放化療治療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療效觀察〔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1):74-5.
6楊蘇慧,錢永紅.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1;34(21):19-20.
7Rusu P,Ciuleanu TE,Cernea D,etal.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vinorelbine and a platinum compound followed by consolidation chemotherapy for unresectable stage Ⅲ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phase Ⅱ study〔J〕.JBUON,2007;12(1):33-9.
8韓淑紅,張小濤,張 真.同步放化療配合鞏固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隨機臨床研究〔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7;16(6):427-31.
9張 真,韓淑紅,張小滾.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同步放化療聯(lián)合鞏固化療或誘導化療的隨機臨床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9;38(3):64-7.
10張小濤,張 真,韓淑紅.不能手術的非小細胞肺癌同步放化療對血清CD44v6和VEGF表達水平的影響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2010;37(5):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