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娟 廖樂琴 王敬忠 包艷娟 胡道珍 沈正林
(襄陽市中心醫院放射影像科,湖北 襄陽 441021)
急性可逆性左室功能異常患者往往由于心理或生理受到打擊而引起疾病的發生〔1〕。根據最新的心肌疾病分類方法〔2〕,該癥狀被確定為應激性心肌病,由于其發病機制尚未形成明確的結論,且容易誤診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因此探討該病的臨床表現與影像學特征,對提高該疾病的認識與診斷水平,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應激性心肌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齡47~79〔平均(51.3±17.5)〕歲。入院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部疼痛、胸悶與胸骨后燒灼感等癥狀,有高血壓病史42例,糖尿病史52例,病程均超過10年,均能按照醫囑合理用藥,血壓控制良好。
1.2方法 采用Alokactl0超聲檢測儀,UST-52105寬頻探頭,探討頻率2.5~5.0 MHz。對60例檢查對象取左側臥體位,保持安靜狀態后,連接心電圖。在被檢查者的心尖四腔與心尖左室長軸觀部位,采集動態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像,注意將脈沖重復的頻率調整到無混疊狀態,并指導患者進行屏住呼吸,記錄屏住呼吸時的圖像,做好存儲后進行脫機分析。此外,對患者先后進行MR掃描、左室與冠狀動脈造影、核素心肌灌注顯像檢查,同時行99TCm-甲氧基異丁基異腈(MIBI)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SPECT)和18F-脫氧葡萄糖(FDG)SPECT進行對比研究。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分析軟件行對組間數據的比較進t檢驗。
2.1心肌酶檢查結果 發病2 w后,心肌酶相關指標均恢復正常,與次日早晨和次日晚測量結果相比變化不顯著(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超聲參數與常規臨床指標對比 治療前后,所有患者體表面積、心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影像學表現 心電圖檢查,V1~V4導聯ST段抬高和T波倒置45例。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前降支管壁不規則,3例患者第1對角支近段局限性狹窄程度約為70%,未發現其他有意義的狹窄表現。60例患者左室造影均提示左室巨大室壁瘤形成,其中9例患者經MRI檢測后顯示心尖部巨大室壁瘤形成,但未發現灌注缺損與明顯延遲強化表現;心肌核素檢查示相應區域灌注和代謝不相符。提示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具有獨特的影像學特征。見圖1。

表1 發病后心肌酶檢查指標變化

表2 治療前后超聲參數與常規臨床指標對比

圖1 左冠狀動脈造影圖

圖2 左室造影圖

圖3 心臟MRI檢查圖
有研究認為,應激性心肌病與患者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有關,若交感神經受到嚴重的刺激,則有可能引起該癥狀的發生〔3〕,這也是引起該疾病的基礎病因之一。
有研究指出,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的缺血、冠狀動脈微血管痙攣以及冠狀動脈血流儲備的異常改變等因素〔4,5〕,均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應激性心肌病癥狀的發生。目前,應激性心肌病的臨床表現具有以下特征:(1)左室收縮功能異常,經常引起心尖部球狀擴張;(2)病發前受到嚴重的心理或生理打擊;(3)出現胸痛、胸悶等臨床表現,心電圖ST段抬高和(或)T波倒置,可伴Q波〔6,7〕;(4)冠狀動脈未發現有意義的狹窄表現〔8〕;(5)發病后心肌酶學相關指標正常或出現輕微升高,并且與患者的左室受累程度不符〔9〕。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應激性心肌病對患者的心肌酶學影響較小,可以作為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鑒別的指標之一,且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具有獨特的影像學特征〔10〕,此外,雖然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大多數為女性患者,但亦有研究〔11〕指出,男性的交感神經活性高于女性,與此相矛盾。王禹川等〔12〕對該疾病患者病發1個月后進行MR復查,發現隨著患者的左室室壁瘤明顯縮小,其臨床癥狀隨之明顯改善,提示MR對該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對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出現短暫性左室心尖球狀擴張臨床表現,對患者進行MRI心肌灌注延遲顯像與心肌核素顯像檢查,不僅能夠有效觀察其心肌部位影像學特征,而且能夠示病變區存活心肌,對于應激性心肌病的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4 參考文獻
1黎 瑤,尹立雪.Tako-Tsubo心肌病病理生理機制及超聲圖像表現〔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2;21(3):261-3.
2趙世華,閆朝武,蔣世良,等.應激性心肌病的臨床特征及影像學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7):698-701.
3高曉津,楊躍進.應激性心肌病的研究進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4):374-6.
4肖翠君,劉紅梅,張文奇.磷酸肌酸鈉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4):2772-3.
5曹文齋,鐘德超.應激性心肌病一例〔J〕.天津醫藥,2012;40(11):1181-2.
6趙世華,閆朝武,何作祥,等.應激性心肌病的臨床特征及影像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7):698-701.
7張麗萍,姜朋麗,代一猛,等.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應激性心肌病1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4):3023-5.
8Rajasekaran NS,Connell P,Christians ES,etal.Human alpha B-crystallin mutation causes oxido-reductive stress and protein aggregation cardiomyopathy in mice〔J〕.Cell,2007;130(3):427-39.
9Hamity L,Ramello F,Marani L,etal.Stress cardiomyopathy: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J〕.Health,2012;2(4)300-5.
10Shao Y,Redfors B,Lyon AR,etal.Trends in publications on 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J〕.Int J Cardiol,2012;157(3):435-6.
11武國東,張舒巖,及志勇.老年心動過速心肌病17例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3):4661-2.
12王禹川,李 康,盛琴慧,等.應激性心肌病一例〔J〕.中華醫學雜志,2009;89(34):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