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鵑娟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 老年學研究所,北京 100872)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更加劇了農村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使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挑戰〔1,2〕。老年人主觀生活評價是建立在現實生活條件基礎上的主觀感受和判斷,能夠反映老年人對各方面生活狀況的綜合衡量。而老年人的養老觀念則是他們對養老涉及的各方面問題的看法、態度、意愿和期待,是了解養老方式、養老資源和養老質量等的核心要素。本文分析河南和貴州農村老年人的主觀生活評價和養老觀念。
1.1對象 2008年隨機抽樣選取的河南省和貴州省部分農村地區的653位60歲及以上老人。其中男性占48.2%,女性占51.8%;60~69歲占68.3%、70~79歲21.9%,80歲及以上9.8%。
1.2方法 入戶調查,主觀生活評價采用總體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來衡量;老年人的養老觀念選取希望由誰來養老、養老憂慮、居住意愿來衡量。
1.3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回歸分析。
2.1總體生活幸福感 很幸福的老人占6.0%,比較幸福的占29%,多數老人(44.6%)評價幸福感“一般”,不太幸福和很不幸福的分別占15.2%和4.9%。
2.2生活滿意度 非常滿意的老年人占6.9%、比較滿意的占37.1%、一般的占35.6%,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分別占13.3%和6.6%。老年人對生活非常滿意的比例從子女外出前的3.7%上升到子女外出后的5.5%,比較滿意的老年人比例從14.2%上升到33.9%;而不太滿意的比例則從子女外出前的23.2%下降到13.7%;不滿意的比例比較穩定(7.1% vs 7.4%)。其他無明確回答占3.1%。這說明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有助于提高老年父母的總體生活滿意程度。
2.3理想的養老對象及影響因素 對于“您認為養老應主要依靠誰”的問題,認為養老主要靠子女的比例占75.59%,其中期望只由兒子來贍養自己的比例特別高,占47.22%。認為養老主要依靠自己和配偶的老年人占10.59%,只有5.75%的老人認為養老主要應靠政府。還有8.07%的老人表示說不清或無明確觀點。
2.4希望兒子養老的影響因素 將希望依靠兒子養老作為因變量,自變量選取老年人個體特征變量(性別、年齡、婚姻、受教育程度、自評健康狀況、社會保障情況)和家庭特征變量(兒子數、女兒數、外出子女數、家庭年收入)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性別、年齡對老年人是否希望依靠兒子養老顯著性不強,而婚姻狀況具有較強的顯著性,與配偶同住的老人希望依靠兒子養老的比例更低。受教育程度為中專或高中及以上的老人對于是否希望依靠兒子養老的顯著性并不明顯,但是受教育程度為初中以及小學/私塾對于養老依靠對象的選擇卻有顯著的影響,比不識字的老人更傾向于選擇依靠兒子養老。健康狀況對于老人是否選擇依靠子女養老的影響很大,健康狀況越好,希望依靠兒子養老的比例越低。是否參加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兩個變量對于農村老人在養老依靠對象的選擇上并沒有顯著性影響。在家庭特征變量中,兒子數越多,老年父母期望依靠兒子養老的可能性越大,而女兒數的增加降低了依靠兒子養老的可能性。但兒子數、女兒數和家庭年收入對于因變量的影響顯著性不強,表明上述變量并未對老年人是否選擇依靠兒子養老造成較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外出子女數對留守老人養老意愿的選擇具有較大影響,外出子女數每增加一個,則希望依靠兒子養老的發生比例下降21.8%。見表1。也可以說,子女外出弱化了家庭養老特別是兒子養老的作用。

表1 農村老年人希望依靠兒子養老的Logistic回歸結果
2.5主要養老憂慮 老年人最擔心的是生病后無錢治療,表示比較擔心和非常擔心的老人達到45.60%(見表2)。老年人擔心程度比較高的還有生活來源問題,有43.45%的農村老人對此比較或非常擔心;相對而言,對生活單調、沒意思的擔憂程度低于對生活來源、生病沒錢治等方面。此外,33.04%的老年人擔心晚年無人照料。值得注意的是,超過1/4的老人對子女是否孝順缺乏信心,甚至有近1成的老人對此表示非常擔憂。

表2 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憂慮(%)
2.6期望的居住方式 選擇與子女居住是農村老人最理想的居住方式,53.73%的老年人希望與自己的子女一同居住;約1/3(33.31%)的老人選擇與配偶同住。很明顯,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很少,僅占1.76%。此外,還有7.72%的老年人選擇獨居、3.48%的老年人選擇其他居住方式。見表3。男性老人選擇獨居和與配偶居住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女性老人,這主要是由于女性老人喪偶的比例高于男性老人。大多數老年人還是愿意留在農村老家與兒子一家同住,特別是女性老人,而選擇在老家與女兒一家同住的老年人比例卻非常低,可見農村老年人更加注重兒子的養老作用。選擇到外地與子女一起住的男性和女性老人比例均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村老年人并不會隨著子女到外地而改變居住地,這可能是由于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就業等的不穩定性以及缺乏充分的社會保障所致,但需要進一步驗證。

表3 性別對農村老人的理想居方式的影響(%)
生活滿意度是對生活各個方面利弊、好壞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和權衡后的一種主觀、整體評價,是一種比較穩定和長久的態度意愿〔3,4〕。農村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可以大致反映出他們對經濟水平、健康狀況、居住環境、家庭關系等多方面的綜合衡量結果,是生活質量的一種總體評價。由于子女外出務工使老年父母的經濟狀況得到改善。農村老人生活滿意度的變化正說明老年父母某種程度上會成為子女離開農村到城市去工作和生活的動力和推力,甘愿為外出子女做好“后勤”工作,盡可能地解決子女外出務工的后顧之憂。
傳統中的“養兒防老”觀念在農村老人中還比較濃厚,尤其在中西部農村地區,傳統文化中的家族觀念、家庭養老雖然受到了經濟發展、城市化和家庭結構變化的沖擊,但從被調查老人的養老觀念來看“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中西部農村依然很濃厚;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薄弱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使得農村老人對社會養老的期望度很低。
喪偶在老年人中特別是高齡和女性老年人中更加明顯,加之高齡化帶來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問題將給家庭養老帶來嚴峻挑戰,尤其是在家庭規模縮小的背景下,子女特別是兒子能否足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問題值得關注。在人口從鄉到城的流動中,兒子的養老作用被弱化,這也是人口流動、社會轉型過程中引發的突出問題,因此,必須通過加大社會對老年人的支持范圍和力度,以彌補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
農村中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使得空巢、獨居老人的數量和比例大大增加,但老人們還是把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放在次要地位,雖然這并不表明農村老人不關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充實問題,卻反映出物質、醫療這些基本保障依然是農村老人首要考慮的問題。對于大多數農村老年人來說,選擇與子女居住是他們最理想的居住方式,傳統的大家庭結構依然是他們較為向往的。和諧的代際關系是維系家庭養老的基礎,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4〕。因此,應當在發展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同時,努力維系家庭的養老功能,使家庭內的代際支持能夠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
4 參考文獻
1杜 鵬,李一男,王澎湖,等.流動人口外出對其家庭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7;31(1):3-9.
2Aboderin Isabella.Modernization and ageing theory revisited:current explanations of recent developing world and historical Western shifts in material family support for older people〔J〕.Aging Soci,2004;24:29-50.
3孫鵑娟.北京市老年人精神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6(2):309.
4李德明,陳天勇,吳振云.中國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12):1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