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年
(義烏復元醫院神經內科,浙江 義烏 322000)
顱內血腫抽吸微創引流術具有高效、創口小、簡單易操作等優點,能抑制高血壓性腦出血后血腫增大,促進患肢恢復運動功能,降低死亡率;但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引流術后仍有部分病患血腫增大情況未得到顯著改善,導致再出血的發生〔1〕。本文旨在探討微創引流術后再出血發生的相關因素。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間在我院行微創引流術的435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微創引流術后再出血的判定依據為:術后CT復查發現血腫體積>(血腫排出量+殘存量)。微創引流術后發生再出血的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33~84歲,平均(58.32±14.29)歲;出血部位在皮層者5例,位于基底節者37例;出血量為30~142 ml。未發生再出血的患者393例,其中男243例,女150例;年齡32~82歲,平均(57.78±15.06)歲;出血部位在皮層者47例,位于基底節者346例;出血量為31~131 ml。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確定的診斷標準〔2〕,排除因腦血管形態異常或動脈瘤而導致的自發性腦出血及存在凝血障礙者、引流術前存在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
1.2治療方法 患者術前均行顱腦降壓、止血和應激性潰瘍預防等常規治療。首先應用頭顱CT掃描,確定最靠近血腫的錐顱為穿刺位置。局麻下選取長度適當的穿刺針穿刺,當穿刺針到達血腫中心位置后退出鉆芯,將內徑為3 mm的穿刺針固定于顱骨處,置引流管行血腫積血抽吸3~7 d。引流期間每天均定時應用沖洗液沖洗血腫,夾管保留2 h后放出沖洗液,2次/d。沖洗液配制方法為:將2萬U尿激酶溶于60 ml低溫(6℃~8℃)生理鹽水中。引流結束時間判定方法為:CT復查出血停止或不再有引流物流出時方可移除引流管。引流期間觀察記錄患者引流液性狀、顏色、排出量及溫度變化。
1.3觀察內容 包括年齡、性別、出血部位、原發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手術時機、首次抽吸量、手術穿刺定位準確性、術后躁動、抽吸負壓、術后血壓控制、反復穿刺發生與否、拔針時是否左右擺動、拔針時間、血腫排空速度和引流期間強烈噴嚏、劇烈咳嗽、惡心嘔吐、憋尿、用力排便等癥狀。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
2.1單因素分析 見表1。兩組手術時機、首次抽吸量、手術穿刺定位、術后躁動、抽吸負壓過大、術后血壓控制不理想、術中反復穿刺、拔針時左右擺動或拔針過早、血腫排空速度過快、強烈噴嚏、劇烈咳嗽、惡心嘔吐、膀胱過分充盈及用力排便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兩組相關因素比較〔n(%)〕
2.2各相關因素與微創引流術后再出血的相關性分析 手術時機、首次抽吸量、術后血壓控制狀況、患者術后情緒狀態、手術穿刺定位準確性與術后再出血的發生呈現正相關(P<0.05);抽吸負壓過大、術中反復穿刺、強烈噴嚏、膀胱過分充盈與術后再出血的發生呈現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各相關因素與微創引流術后再出血的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
2.3微創引流術后再出血相關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見表3。將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微創引流術后再出血作為因變量,將手術時機、首次抽吸量、術后血壓控制狀況、患者術后情緒狀態、手術穿刺定位準確性、抽吸負壓過大、術中反復穿刺、強烈噴嚏、膀胱過分充盈等因素作為自變量,以0.05作為入選變量和剔除變量的檢驗水準,結果手術時機、首次抽吸量、術后血壓控制狀況、患者術后情緒狀態、手術穿刺定位準確性進入回歸方程。

表3 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微創引流術后再出血相關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研究認為選擇在超早期行引流術可以盡早消除血腫的占位副效應,明顯改善腦水腫狀況,減弱細胞毒性對大腦和神經功能的損害〔3〕。多數文獻研究證實,超早期的引流術雖可盡早止血,但血腫的不牢固性極易導致再出血或繼續出血的發生〔4〕。本研究也證實了這點,原因可能是因為超早期的引流術雖能保護神經功能,但此種減輕損害的獲益遠不及誘導再出血發生的可能性大。
研究指出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微創引流術首次抽吸量不宜過高,抽吸同時還應控制抽吸負壓和血腫排空速度〔5〕。這是因為過大抽吸負壓和過快排空速度很可能導致血腫腔里的壓力在極短時間內快速下降,繼發再出血。
針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行微創引流術時一定要監控術后血壓,避免術后血壓波動過大,保證術后血壓平穩〔6〕。患者術后的情緒狀況與再出血的發生率相關〔7〕。行微創引流術后要注意控制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情緒狀態,避免激動、緊張等狀況發生。穿刺定位不準確不僅不能達到有效消除血腫的治療目的,還極有可能破壞顱內的微小血管,導致繼發性的針道創傷〔8〕。穿刺定位的準確性需要操作者術前精心準備,另外CT的引導也很必要。
4 參考文獻
1羅克斌.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3):45-6.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病人臨床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
3劉 丹,馬 俊.高血壓腦出血徽創治療中再出血原因探討及預防措施〔J〕.臨床醫學,2008;28(2):101.
4金龍男,金泰光,金成哲,等.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09;6(34):67-8.
5王彩平.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預防〔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3):3855-6.
6郭 昊.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98例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3):422.
7馮鐵橋.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治療42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0;21(1):65.
8金泰光,李永日,李國天.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再出血臨床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6):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