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華 黎愛金 吳怡卿 梁淑云 王飛紅 李順芳
(佛山市中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佛山 528000)
臨床治療中未建立人工氣道的危重老年患者,常因痰液或嘔吐物堵塞氣道使病情加重。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常規導管吸痰法〔1〕,但該吸痰法常因咽喉部阻力,不能將吸痰管順利插人下呼吸道或盤曲于口腔,此時吸引只能清除口、鼻腔內分泌物,同時反復插管更增加了呼吸道黏膜的損傷,破壞呼吸道黏膜屏障,加之老年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感染發生率較高〔2〕。本文擬探索一種更簡便、更有效的適用于老年危重患者的吸痰方法,提高過聲門的插管成功率、 提高吸痰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神經內科、呼吸內科住院120例因無力咳出黏稠痰液、意識不清或排痰困難需要機械吸痰患者,年齡55~92(平均72.3)歲;男67例,女53例,其中腦出血9例,腦梗死39例,慢阻肺32例,其他老年病例4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性別、年齡、病種構成情況比較(n=60)
1.2病例選擇 采用RCT方法,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符合使用機械吸痰范圍:意識不清或分泌物黏稠無力咳出;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排痰困難者;③無呼吸抑制或嚴重呼吸衰竭;④無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需緊急行人工氣道者;②有咽喉反射過敏、咽喉水腫、支氣管痙攣、上呼吸道阻塞者;③其他原因不能經口放置喉鏡者;④研究人員認為其他原因不適合臨床試驗者。
1.3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兩組患者根據病情采取基礎治療,包括監測生命體征、維持內環境穩定、根據藥敏選擇敏感抗生素等。兩組均采用統一的吸痰管、吸痰時機、吸痰裝置。
對照組:基礎治療+常規吸痰法。常規吸痰法:按基礎護理教材中常規吸痰法,先連接吸痰管,再吸少量生理鹽水,用血管鉗(鑷子)夾住吸痰管,先吸盡口腔、鼻咽部痰液,再將吸痰管阻斷負壓,經鼻腔或口腔插人咽喉部、氣管處。邊吸邊退出吸痰管,每次吸痰時間<15 s。
試驗組:基礎治療+聲門下吸痰法。聲門下吸痰法:首先對于神志清楚的病人做好心理指導,取得配合;協助患者取仰臥頭后仰位,肩部墊小枕,操作者戴無菌手套,手持吸痰管,經口腔插入直接喉鏡,將口鼻咽腔內分泌物吸干,用喉鏡挑起會厭,窺見聲門,在吸氣相將無菌吸痰管插過聲門進入氣管入口,盡量插深,插管長度約20~25 cm,用手固定吸痰管,打開負壓,捻轉吸痰管,吸出痰液。氣管內吸痰過程不超過15 s。
1.4觀察指標 一般項目: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基礎生命體征、病情、既往史、治療用藥等。結局指標:一次插管過聲門進入氣管的成功率(簡稱一次插管成功率);吸痰前后5 min血氧飽和度;每天吸痰次數,觀察周期為5 d。

2.1兩組一次插管成功率、平均每天吸痰次數比較 試驗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90%)明顯高于對照組(55%)(P<0.01),試驗組患者每天吸痰次數〔(3.2±0.8)次〕明顯少于對照組〔(6.7±1.1)次〕(P<0.01)。
2.2兩組患者吸痰前后5 min血氧飽和度對比 兩組患者吸痰后5 min血氧飽和度與吸痰前相比均明顯提高,且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吸痰前后5 min血氧飽和度比較
2.3患者家屬對吸痰的理解接受程度 兩組患者家屬在吸痰第3天時接受程度無統計學差異(48 vs 49例)(P>0.05);第5天時試驗組患者家屬接受程度(55例)明顯好于對照組(36例)(P<0.01)。
吸痰技術是指經口、鼻或人工氣道將呼吸道分泌物吸出,改善因痰液淤滯造成的缺氧、窒息、感染加重等病情,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的一種治療技術。對于非人工氣道患者,臨床可通過纖維支氣管鏡下吸痰以達到清除痰液的目的,但其操作復雜且價格較昂貴而不能得到普及。目前臨床主要的吸痰方法是盲吸法,把吸痰管順著口或鼻腔插進咽喉部,此法常因咽喉部阻力,不能將吸痰管順利插入下呼吸道或盤曲于口腔,此時吸引只能清除口、鼻腔內分泌物。有研究報道顯示〔3〕,直接喉鏡吸痰法發生肺部感染例數明顯低于盲吸法,也遲于盲吸法發生院內肺部感染的時間,而且需氣管切開例數也遠低于盲吸法組;需氣管切開例數也遠低于盲吸法組。表明一次插管成功率可減少黏膜損傷,減少并發癥。
目前對非人工氣道患者吸痰方法沒有統一的觀點,臨床上經常應用常規導管吸痰法,這種方法雖然方便但往往效果不佳〔4〕。相關研究顯示〔5〕,常規導管吸痰法吸痰管只到達咽喉部,成功插入氣管有效吸痰率為25%~47.5%,經口咽通氣道吸痰法效果較好。本次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每日吸痰次數明顯減少,血氧飽和度明顯提升。其原因為:用口咽通氣道吸痰法,由于是盲吸,無法看清咽喉痰液滯留的方位,導致吸引部位不準確、氣管內痰液也難以有效清除。聲門下吸痰術要求吸痰管通過聲門作為吸痰首要條件,患者取頭后仰位,肩下墊小枕,盡量使口鼻、咽喉、氣道三點在一直線上,將吸痰管從鼻腔或口腔插入,通過喉頭及聲門,在氣管口或進入氣管內吸痰。由于氣管受到直接刺激,加強了咳嗽反射,更易將深部痰液咯致大氣管再吸出,痰液徹底排除。
吸痰是臨床工作中常用的護理操作之一,它的正確、安全與否是呼吸道管理的關鍵,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6〕。但由于醫療條件的差別、吸痰技術的不足,吸痰效果不甚理想,并發癥也較多,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家屬也不樂意接受,因此,如何給予患者及時、安全、有效的吸痰,減少對患者的刺激和損傷,也是醫務人員應該要面對的課題。
綜上所述,對于非人工氣道老年患者,聲門下吸痰方法應用簡便,是改善預后的重要措施,可有效清除非人工氣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減少盲吸不準確性和造成的氣道損傷。同時,也可免除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造成的痛苦,對提高吸痰效果、減少建立人工氣道概率、降低病人痛苦、避免由于人工氣道建立帶來的感染、縮短疾病病程、降低醫療費用等方面的影響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4 參考文獻
1胡 靜,鄧輝勝.吸痰技術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3):1906-8.
2張冬梅. 經口咽通氣管吸痰在神經內科重癥昏迷并肺部感染患者中應用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0):57-8.
3遲紅麗,林淑梅,翟旭杰,等.人工鼻聯合密閉式吸痰管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629-31.
4姜景波,曲 斌.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經鼻行氣管內吸痰的護理〔J〕.護理學報,2011;18(23):59-60.
5黃世英,李連娣,朱文平,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有效吸痰的時機和方法〔J〕.廣東醫學,2013;34(8):1308-9.
6夏 瑩,甄 文,徐紹蓮,等.可沖洗氣管套管聯合間斷聲門下滯留物吸引的臨床觀察與應用成本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9):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