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裁鳳 劉元元 趙 翀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二部消化內科,吉林 長春 130031)
上消化道出血(UGH)為屈氏韌帶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引起)的消化道病變引起的出血,臨床表現常為嘔血和(或)黑便、血便等,為臨床常見急重癥,常伴有急性周圍循環障礙,盡快病因診斷、估計出血量對指導臨床治療及評價預后至關重要。本文對就診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以嘔血和(或)黑便為主要就醫原因,入院后均行胃鏡檢查的中年患者為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探討中年人UGH原因、各病因出血量估計、2010年前后病因發病趨勢及其與性別、不良嗜好、伴隨疾病的相關性分析。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因UGH就診于我院138例患者,其中男113例,女25例,年齡31~58〔平均(45.1±13.8)〕歲。
1.2入組標準 (1)年齡30~60歲;(2)以嘔血和(或)黑便為主訴;(3)入院后于生命體征平穩下行胃鏡檢查;(4)排除因全身性疾病或外傷所致的UGH。

2.1138例UGH病因分布 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殘胃及吻合口潰瘍)33例(23.9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28例(20.29%)(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17例、失代償期酒精性肝硬化7例、失代償期丙肝肝硬化4例),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20例(14.49%),糜爛性出血性胃炎19例(13.77%),反流性因素11例(7.97%)(反流性食管炎9例、膽汁反流2例),門脈高壓性胃病7列(5.07%),腫瘤性因素5例(3.62%)(胃癌2例、賁門腺癌2例、全胃淋巴瘤1例),杜氏病4例(2.90%),食管異物1例(0.72%),不明原因10例(7.25%)。根據入院時血常規結果估計出血量,因血紅蛋白大小與出血量呈負相關,出血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為:杜氏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消化性潰瘍、門脈高壓性胃病、腫瘤性因素、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糜爛出血性胃炎、反流性因素,相應各病變患者血紅蛋白(HB)水平分別為(77.25±21.31)、(81.47±24.06)、(86.30±22.64)、(92.43±21.19)、(94.40±11.99)、(96.05±24.51)、(111.95±24.27)、(121.73±24.75)g/L。
2.22010年前后各發病因素發病比例變化 搜集的138例資料按出院時間以2010年為界分為兩批,2010年前各病因發病率依次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25.37%、消化性潰瘍20.90%、糜爛性出血性胃炎13.43%、反流性因素7.46%、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7.46%、門脈高壓性胃病5.97%、杜氏病4.48%、腫瘤性因素5.97%;2010年后各病因發病率依次為:消化性潰瘍26.76%、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21.27%、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15.49%、糜爛性出血性胃炎14.08%%、反流性因素8.45%、門脈高壓性胃病4.05%、杜氏病1.41%、腫瘤性因素1.41%、食管異物1.41%。
2.3中年人UGH與性別的關系 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兩者在發病因素均以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多見,其中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主要見于男性。見表1。

表1 UGH病因與性別的關系〔n(%)〕
2.4吸煙飲酒等嗜好、伴隨疾病等因素與UGH關系 本組資料中伴吸煙、飲酒等嗜好65例(48.15%),胃病史26例(19.26%),高血壓病史18例(13.35%),肝病史(乙肝、酒肝、丙肝)27例(20%),冠心病史10例(7.41%),糖尿病史11例(8.15%)。長期吸煙飲酒史、既往有胃病病史為UGH高危因素,其次伴隨有高血壓、肝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均可加大出血風險。
UGH為臨床常見急重癥,若出血量在血容量30%以上(>1 200 ml)常可出現脈搏細弱、呼吸加快、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癥狀,嚴重危及病人生命,故及時準確的病因診斷、出血量估計,并給予恰當的病因治療,積極補充血容量、預防并發癥等可大大提高病人生存率及改善臨床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與以往的回顧性研究報道消化性潰瘍占UGH首位原因一致〔1~5〕。隨著年代變化,2010后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消化性潰瘍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腫瘤性因素等發病率呈下降趨勢,與蔡陳效等〔6〕研究相似。究其原因考慮:(1)中年人為社會中堅力量,目前的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且中年人大多伴有吸煙、飲酒、飲食不規律〔7〕,長期可使黏膜血流量減少、細胞更新緩慢、前列腺素、表皮生長因子等生成減少,引起黏膜屏障保護功能下降,供血減少,致胃十二指腸黏膜侵襲因素與黏膜自身防御-修復因素之間失去平衡,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幽門螺桿菌〔8〕感染可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分泌,增加侵襲性因素,其次隨著抗生素的長期濫用,幽門螺桿菌耐藥率增加,致幽門螺桿菌根除率下降,故消化性潰瘍發病率、復發率增加。(2)結合地域、生活環境、民俗習慣,東北部地區居民多有飲酒嗜好,而飲酒與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9〕密切相關,且該病發病急,常嘔吐大量鮮紅色血液,就診于上級醫院數量較多,同時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此病的確診率。另外,隨著生活水平、衛生習慣、居民定期體檢意識、醫療水平等方面提高,肝病檢出率、確診率提高,病毒性肝病抗病毒治療的逐漸規范化、食管胃底曲張靜脈套扎術、斷流術成功率增加,內鏡技術普及使肝病患者生存率提高、并發癥發生率減少,同時提高了胃癌、賁門癌等腫瘤疾病的診斷率,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腫瘤性因素在2010年后明顯降低。
本次資料分析以杜氏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消化性潰瘍出血量較大,考慮與上述疾病依次為胃黏膜下恒徑動脈、食管、胃部動脈破裂所致,這些血管管徑較粗、血源豐富,出血兇猛,止血相對困難;門脈高壓性胃病、腫瘤性因素、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糜爛出血性胃炎出血量約400~800 ml,出血治愈率相對較高,本研究與劉學進等〔9〕、楊貴榮等〔10〕研究相似,故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雖來勢兇猛,但大部分無明顯周圍循環衰竭癥狀,但因此病為動脈出血,在內科保守及內鏡下治療效果不明顯,應緊急行外科手術治療。故對于UGH在明確病因的情況下,對于杜氏病、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UGH病因應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以免延誤病情。
中年人UGH病因與性別密切相關,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與以往文獻報道一致〔1~6〕,考慮中年男性工作壓力大,且由于地理位置、飲食習慣不同,北方男性多伴有大量飲酒史、喜食腌制食品,長期可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同時以上因素亦為賁門黏膜撕裂潛在危險因素,故消化性潰瘍、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構成了男性UGH主要原因;當今肝病(病毒性肝炎)逐漸年輕化、治愈率較低,同時肝病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忽視,很多患者就診時已處于肝硬化晚期,而肝硬化晚期常伴有門脈高壓癥進而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使此因素成為了UGH的重要病因。
長期吸煙、飲酒,既往曾有胃病、肝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均加大消化道出血風險。(1)乙醇有親酯性和溶脂功能,高濃度乙醇可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十二指腸液返流入胃腔,其中膽汁及各種胰酶,共同參與胃黏膜屏障破壞。香煙中的尼古丁可使胃壁肌肉松弛,引起膽汁、胰液等反流,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損傷。(2)肝臟為凝血因子合成主要臟器,肝病患者多伴有凝血因子缺乏,機體凝血功能異常,其次肝硬化常伴有胃腸道黏膜淤血,腸道菌群紊亂、屏障功能減弱,幽門螺桿菌定植增加,加大出血風險。(3)未經控制的高血壓可大大加大UGH風險,國外文獻報道〔11〕高血壓腦出血通過神經內分泌和消化系統的相互作用使胃、十二指腸黏膜完整的攻擊因子和保護因子之間的平衡破壞。
綜上,中年人UGH病因繁多,了解掌握疾病的致病原因、對于各發病因素出血量的準確估計,對UGH診斷將提供有利幫助,并有效指導臨床工作。
4 參考文獻
1張廣超,康麗麗,唐艷萍,等.不同年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臨床特征比較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1):11-4.
2張 軍.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關因素的臨床探析〔J〕.中國醫學指南,2013;11(6):548-9.
3王仁明,何紹亞,韓盛璽,等.220 例中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與治療〔J〕.醫學信息(中旬刊),2008;46(27):6-7.
4陳 靜.69例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 (9):1909.
5楊天飛,譚慶華.上消化道出血 305 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11):69-70.
6蔡陳效,冀子中,陳曉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趨勢及相關因素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2008;17(5):387-9.
7蘇 暢.70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4):40.
8王家元.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的關系研究新進展〔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7(2):358-9.
9劉學進,賈新明,梁祖蘭.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32例診治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7):49-50.
10楊貴榮.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 27 例臨床分析〔J〕.交通醫學,2010;24(5):514-6.
11Yabana T,Yachi A.Stress-included vascular damage and ulcer〔J〕.Dig Dis Sci,1988;33(6):7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