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明 鄭偉民
(浙江長興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浙江 湖州 313100)
非糜爛性反流病一般指患者存在較為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癥狀,但臨床內鏡檢查并未發現有食管黏膜破損的一種疾病〔1〕,心理或精神因素是加重非糜爛性反流病患者癥狀的重要原因〔2〕。本研究評價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老年非糜爛性反流病伴心理障礙患者的療效,并觀察其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脂質過氧化物(LPO)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伴心理障礙的非糜爛性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51例,女49例,年齡39~68歲。患者臨床檢查均有一定程度的胃灼熱、反酸以及胸痛等癥狀,符合國際非糜爛性反流病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無任何神經系統疾病以及肝腎功能損傷〔3〕。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79),20 mg,1次/d;維生素B1片(大同長興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4020189)、維生素B6片(大同長興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4020193)各10 mg,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丹麥靈北制藥公司,國藥準字J20060001),每天上午9~10點服用1片,治療8 w。
1.3檢測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4 000 r/min離心3 min,檢測SOD(采用雙抗體法)及LPO(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水平,試劑盒購自西安潤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4療效標準 對于非糜爛性反流病的各項癥狀評分采用衛生部制定的反流性疾病問卷進行調查評分。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對心理障礙進行等級評估。療效判定:顯效:治療后患者所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并無任何明顯變化。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行t檢驗或χ2檢驗。
2.1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反酸、胃灼熱以及胸痛等癥狀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觀察組改善較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2%(46/5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8%(39/50),組間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χ2=7.686)。對照組治療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積分分別為20.34±3.29、16.44±3.12;觀察組分別為19.94±2.86、7.25±1.04。兩組治療后Hamilton抑郁量表積分均下降,觀察組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血清SOD及LPO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SOD水平(P<0.01);LPO水平低于對照組LPO水平(P<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變化分,n=50)

表2 兩組患者血清SOD及LPO水平比較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上消化道運動障礙及功能紊亂性疾病〔4〕,多數患者的臨床表現為非糜爛性反流病,此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齊穎等〔5〕認為,老年患者更易出現嚴重食管黏膜損傷,其食管酸反流嚴重程度重,癥狀與病理性酸反流的相關性高;更需要長期維持藥物治療,且更需要較強的抑酸治療。另外,心理障礙對于非糜爛性反流病的發病有重要影響,因此,減輕患者的敏感性以及調節神經遞質可以顯著改善該病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抗抑郁藥物的使用不僅僅能夠調節患者的心理障礙,同時也能改善非糜爛性反流病的各項臨床癥狀。氟哌噻噸是一種噻噸類神經阻滯劑,美利曲辛是一種雙向抗抑郁劑。兩種藥物復合使用能改善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緩解患者的抑郁以及焦慮癥狀,降低其機體的敏感性,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障礙以及精神感覺異常。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劑量的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對于伴心理障礙的老年非糜爛性反流病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SOD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的抗氧化能力〔6〕。LPO是氧自由基作用于細胞生物膜上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形成的代謝產物〔7〕,反映氧自由基對細胞膜性結構的氧化程度。本研究表明,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老年非糜爛性反流病伴心理障礙患者的療效可靠,并具有明顯改善自由基代謝紊亂的作用。
4 參考文獻
1丁西平.胃食管反流病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6):662-4.
2柏 愚,李兆申.非糜爛性反流病的治療進展〔J〕.胃腸病學,2008;13(2):79-81.
3瞿國強.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6):660-2.
4趙 靜,繆艷霞,趙 萍.雷貝拉唑聯合莫沙比利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0):1566-7.
5齊 穎,夏志偉,徐志潔,等.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長期預后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5):1057-9.
6Valdivia A, Pérez-Alvarez S, Aroca-Aguilar JD,etal.Superoxide dismutases: a physiopharmacological update〔J〕.J Physiol Biochem, 2009;65(2):195-208.
7Kretzschmar M, Müller D.Aging, training and exercise. A review of effects on plasma glutathione and lipid peroxides〔J〕.Sports Med, 1993;15(3):19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