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慶春 韓 玉 苗曉云 周曉紅 沈洪麗 張曉衛
(滄州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河北 滄州 061001)
脂多糖(LPS)所致急性肺損傷(ALI)的基礎是全身性炎性反應綜合征(SIRS),而SIRS的本質則是失控的或過度的炎性反應〔1,2〕,且SIRS在ALI發展為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認為炎癥失控是ALI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前炎癥因子被過度產生,抗炎因子相對或絕對產生不足則是造成炎癥失控的根本,也就是所謂的炎癥失衡。如何重建促炎反應與抗炎反應間的平衡,已成為阻斷炎癥介質的瀑布式反應的關鍵。顧儉勇〔3〕已證實,在LPS致大鼠ALI后血漿中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細胞介素(IL)-4的改變。前期實驗已經證實硫化氫(H2S)對LPS所致ALI具有對抗LPS所致的肺損傷保護細胞的作用。然而H2S的保護作用與細胞因子的相關性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探討H2S在LPS所致ALI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機制。
1.1動物 清潔級健康雄性SD大鼠210只,購買后實驗室飼養1 d,使動物適應實驗室環境,由河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方法
1.2.1主要試劑 大腸桿菌脂多糖(LPS E.coli O111:B4)、(NaHS)、炔丙基甘氨酸(PPG)均購置于美國Sigma公司;大鼠TNF-α、IL-6、IL-4 ELISA-kit試劑盒購置于法國Diaclone公司。
1.2.2動物模型復制、分組及標本制備 大鼠經乙醚吸入麻醉,仰臥位固定。無菌條件下在頸前正中做長約0.5 cm的切口暴露氣管,以7號無菌針頭刺入氣管,在大鼠豎直位下緩慢滴注藥物。滴注以后縫合切口。動物清醒之后,自由活動,禁食,未禁水。將112只大鼠隨機分為四組,每組28只,分別取7只于給藥2、4、6、8 h后進行觀察。在實驗結束前的30 min,給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50 mg/kg)麻醉,經舌靜脈注入肝素(1 250 U/kg)抗凝,頸部正中切口,頸總動脈插管后放血,留取血漿-80℃保存待分析;同時留取右肺中葉,用以制備肺組織勻漿。對照組:氣管內滴注無熱原生理鹽水(200 μl);LPS組:氣管內滴注LPS(200 μg/200 μl);LPS+NaHS組:氣管內滴注LPS前15 min經腹腔注射0.5 ml NaHS(28 μmol/kg);LPS+PPG組:氣管內滴注LPS前15 min經腹腔注射0.5 ml PPG(45 μmol/kg)。
1.2.3血漿中細胞因子含量 取-80℃保存的血漿應用細胞因子ELISA法,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測定各組給藥2、4、6、8 h后血漿中TNF-α、IL-6、IL-4濃度。
1.2.4組織勻漿中細胞因子含量 凍存的組織標本稱重后置于勻漿緩沖液中(4℃),每毫升緩沖液100 mg組織。緩沖液中含蛋白酶抑制劑的混合物,即1 mmol/L PMSF、1 mg/L 胃蛋白酶抑制劑 A、1 mg/L抑肽酶、1 mg/L 亮抑肽酶溶于含5 g/L Triton X-100的PBS中(pH 7.2)。標本勻漿后以18 000 r/min離心。使用上述ELISA試劑盒分析組織上清液中TNF-α、IL-6及IL-4濃度。

2.1H2S對LPS所致ALI大鼠血漿TNF-α、IL-6、IL-4水平的影響 對照組大鼠血漿TNF-α、IL-4的濃度低于檢測的下限。各組大鼠血漿中細胞因子的濃度隨LPS的刺激而升高,TNF-α、IL-6及IL-4的濃度于滴注LPS后2 h、4 h、6 h達到高峰。LPS+PPG組大鼠血漿TNF-α、IL-6及IL-4的濃度達高峰時間點為LPS滴注后2 h、4 h、8 h; LPS+NaHS組大鼠血漿TNF-α、IL-6及IL-4的濃度達高峰時間點為LPS滴注后2、4、4 h。與對照組相比,LPS組大鼠各時間點的血漿TNF-α、IL-6、IL-4濃度均升高。與LPS組相比, LPS+PPG組大鼠于各時間點上血漿TNF-α、IL-6濃度更高,但血漿IL-4濃度在LPS滴注后2、4、6 h下降,8 h升高; LPS+NaHS組大鼠各觀察時間點的血漿TNF-α、IL-6濃度降低,但血漿IL-4濃度在LPS滴注后2、4 h升高,6、8 h下降(P均<0.01)。見表1~表3。

表1 滴注后不同時段大鼠血漿中TNF-α含量的變化

表2 滴注后不同時段大鼠血漿中IL-6含量的變化

表3 滴注后不同時段大鼠血漿中IL-4含量的變化
2.2H2S對LPS所致ALI大鼠肺組織中TNF-α、IL-6、IL-4水平的影響 各組大鼠肺組織中細胞因子的濃度隨LPS的刺激而升高,TNF-α、IL-6及IL-4的濃度分別于LPS滴注后2、4、6 h達到高峰。和對照組相比,LPS組大鼠各觀察時間點血漿的TNF-α、IL-6、IL-4濃度都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LPS組相比,LPS+PPG組大鼠各時間點血漿TNF-α、IL-6濃度更高,但血漿IL-4濃度在LPS滴注后2、4、6 h下降,8 h升高; LPS+NaHS組大鼠各時間點的血漿TNF-α、IL-6濃度都有降低,但血漿IL-4濃度在滴注LPS后2、4 h升高,6 h、8 h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4~表6。

表4 滴注后不同時段大鼠肺組織TNF-α含量的變化

表5 滴注后不同時段大鼠肺組織IL-6含量的變化

表6 滴注后不同時段大鼠肺組織IL-4含量的變化
近幾年研究提示ALI的發生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肺部疾病,而是一種廣義的,是一種全身系統炎性疾病的肺部臨床表現,即多種病因(包括肺內或肺外,感染或非感染)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引起ALI及ARDS〔1,2〕,隨著疾病的進展勢必會有更多的炎性細胞被激活,并釋放更多的炎性介質或細胞因子,損害信號將進一步放大和加強,形成炎癥瀑布效應。肺部多種炎性細胞(如中性粒細胞PMN、肺泡巨噬細胞AM等)所介導的肺部炎性反應及失控的炎性反應是造成ALI的根本原因〔3〕。臨床上造成ALI的原因中細菌內毒素是主要病因,其中又以革蘭陰性細菌內毒素為主導,而其內毒素的主要活性成分為脂多糖。LPS所致ALI的本質是造成肺部的嚴重炎性反應及炎性損傷,其過程中不僅有炎癥介質的過度釋放,而且還伴有內源性抗炎介質的異常釋放。有多種細胞因子參與了此過程。在損傷早期,主要參與的炎癥因子有TNF-α、IL-1、IL-6、IL-8等。同時在炎癥反應發展的過程中,機體還會分泌抗炎性細胞因子來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4,5〕, IL-4、IL-10、IL-13即是重要的抗炎細胞因子,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常處在平衡/失衡不斷變化之中。
T淋巴細胞在調節疾病進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輔助性T細胞(Th)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根據Th亞群的不同,將Th分泌的細胞因子分為Th1型和Th2型,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對機體是十分重要的。而兩者的標志性細胞又分別為TNF-α與IL-4,所以調控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也很重要。
小劑量TNF-α能參與自身防御,增強PMN的吞噬功能,促進SOD活性,使炎癥局部化,提高存活率;但ALI時過度產生的TNF-α則對機體產生了較大的傷害,因此其被認為是ALI時炎癥介質級聯反應的啟動因子〔6〕。它可以加強PMN的趨化并在肺內聚集,從而激活單核/巨噬細胞、PMN等釋放更多的炎癥介質;隨后內皮被激活,PMN的黏附作用加強了,肺微血管通透性也增加了,肺順應性相應降低,最終導致了ALI〔7,8〕。相關研究認為,細胞因子TNF-α在過度炎癥反應中起重要的作用。
IL-6是一種具有多潛能的細胞因子。不僅能對組織直接造成傷害,還能增強組織細胞對TNF-α的敏感性〔9〕。而且在SIRS反應中,LPS不僅可直接誘導機體產生IL-6,同時在TNF-α誘導下機體會產生IL-1β;而IL-1β又可刺激IL-6的生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IL-6在SIRS病理生理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0~14〕。
IL-4是由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產生并釋放的,因其能抑制LPS誘導前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所以被歸為抗炎細胞因子,但實際上它是多效性的細胞因子。它也可以被TNF-α誘導合成,只是與IL-6的途徑不同而已。
本研究提示了TNF-α可經IL-1β誘導產生IL-6的可能,內源性H2S生成減少可能是前炎性細胞因子增多的原因之一,外源性H2S可以抑制LPS所致ALI大鼠血漿和肺組織中TNF-α、IL-6濃度水平的升高,說明在LPS所致的ALI中,H2S保護細胞的機制之一,就是能夠抑制促炎因子的增加,從而減輕機體過度的炎癥反應。
本實驗還發現,IL-4也參與了LPS所致ALI的炎癥反應過程,并且可以看出抗炎反應要晚于促炎反應。這提示在炎癥早期主要是促炎因子的大量釋放,是機體為了抵御內毒素的入侵,將炎癥反應擴大化的一個過程,但隨著促炎信號的不斷放大,機體又為了避免其對機體造成過大的傷害并對機體進行修復,則會不斷產生抗炎因子并抑制促炎因子的釋放,來維持促炎/抗炎之間的動態平衡,使炎癥局限化并好轉。在早期多種炎性細胞的激活和一系列炎性介質的釋放,雖然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但總體來說是有益的。但如過度的反應,就會形成炎癥瀑布效應,對機體造成致命性的打擊。而抗炎介質也是一樣,在炎癥反應發生時,其使之趨于局限化,對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避免過度的炎性損傷是有利的。但如果抗炎介質過量,就會造成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而使其易感性增加。所以維持促炎/抗炎之間的動態平衡,能夠恰當地發揮其作用將是研究的主題。
本研究不僅發現了IL-4參與了LPS所致ALI的炎癥反應過程,還證明H2S是通過促進抗炎因子的表達并使其釋放高峰提前來對抗LPS所致ALI,可以看出H2S對炎性因子有著較大的影響,其不僅能夠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的表達,而且還可以促進抗炎因子IL-4的表達并使其釋放高峰提前來減輕機體過度的炎癥反應,從而對抗LPS所致ALI。
4 參考文獻
1Fein AM,Calalang-Colucci MG.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 Clin,2000;16(2):289- 317.
2Downey GP,Dong Q,Kruger J,etal.Regulation of neutruphil activation in Acute lung injury〔J〕.Chest,1999;116(I Supp1):46s -54s.
3顧儉勇.脂多糖致大鼠急性肺損傷后血漿TNF-α、IL-1β和IL-4的改變〔J〕.山東醫藥,2009;49(4):41-2.
4Bone RC.Why sepsis trials fail〔J〕.JAMA,1996;276(7):565-6.
5Grutz G.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terleukin-10 mediated immunosuppression〔J〕.J Leukoc Biol,2005;77(1):3-15.
6Marini JJ,Evans TW.Round table conference:acute lung injury〔J〕.Intensive Care Med,1998;24(8):878-83.
7Dinarello CA.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Chest,2000;118(6):503-8.
8劉紅菊.腫瘤壞死因子在急性肺損傷發病中的作用〔J〕.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1996;5(2):229-31.
9Amiot F,Fitting C,Tracey KJ,etal.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cytokine cascade and lethality in LT alpha PTNF alpha-deficient mice〔J〕.Mol Med,1997;3(12):864-75.
10Basak C,Pathak SK,Bhattacharyya A,etal.NF-kappa B-and C/EBP beta-driven interleukin-1 β gene expression and PAK1-mediated caspase 1 activation play essential roles in interleukin-1β release from Helicobacter pylori lipopolysaccharide(LPS)-stimulated macrophages〔J〕.J Biol Chem,2005;280(6):4279-88.
11Dahle MK,Overland G,Myhre AE,etal.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 signaling pathway is activated by lipoteichoic acid and plays a role in Kupffer cell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6(IL-6)and IL-10〔J〕.Infect Immun,2004;72(10):5704-11.
12Xie J,Qian J,Wang S,etal.Novel and detrimental effects of lipopolysaccharide on in vitro generation of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nvolvement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J〕.J Immunol,2003;171(9):4792-800.
13Murphey ED,Traber DL.Pretreatment with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ttenuates arterial hypotension and mortality induced by endotoxin in pigs〔J〕.Crit Care Med,2000;28(6):2015-21.
14Cain BS,Meldrum DR,Dinarello CA,etal.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interleukin-1 beta synergistically depress human myocardial function〔J〕.Crit Care Med,1999;27(7):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