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奕奕 梁 俊 唐衛峰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口腔科,北京 100053)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社區老年人口中,老年抑郁癥發生率為15%〔1〕。本文擬分析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口腔臨床特征。
1.1調查對象 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口腔門診接診中現病史確診為老年抑郁癥的患者30例為病例組,年齡61~78〔平均(68.27±4.34)〕歲。符合CCMD-2情感性精神障礙中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首次發病在60歲以上;排除心境惡劣及軀體源性抑郁癥。男11例,女19例。同時按照1∶1比例選擇30名老年人作為對照組,年齡62~79〔平均(68.67±4.79)〕歲,性別相同,受教育程度相近,居住在同一地區,未患老年抑郁癥。兩組患者的口內余留牙數均多于18個。
1.2問卷調查 采用統一的流行病學調查表,由研究者采取面對面詢問并進行臨床口腔檢查,內容包括:①人口特征(年齡、性別、民族、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等)。②個人行為特征,吸煙(每天吸煙1支,連續1年以上稱為吸煙)、飲酒、飲食習慣等。③就醫行為,即當老年人出現口腔問題后能否主動就醫。④系統性疾病病史。
1.3臨床檢查指標 ①個人簡化口腔衛生指數(OHI-S)〔2〕為6個代表性牙位牙面軟垢或牙石計分之和,選數值較大的一個。OHI-S≥10為口腔衛生差,OHI-S<10為口腔衛生好。②牙齒磨耗程度,具體賦值為1=輕度即在牙釉質內,2=中度即牙本質淺層,3=重度即牙本質深層及穿髓。③牙周炎、缺失牙位、口內修復體及口腔黏膜狀況等。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χ2分析。
2.1臨床表現 病例組精神上表現為心情沮喪,精力疲乏,無法集中注意力和作出決定,情緒脆弱及波動性大,睡眠障礙,對活動缺乏興趣和愛好,食欲減退,有自殺傾向。患者頜面部有固定表情,前額和口周很深的皺紋。9例患者(30%)主訴口干,黏膜和舌部燒灼感,全口牙疼,咬物無力,牙松動。而對照組只有2例(6.7%)主訴口腔不適,兩組差異顯著(χ2=5.46,P=0.02)。
2.2口腔檢查 病例組牙周炎病情較對照組更嚴重;病例組中出現口腔黏膜充血和味覺障礙的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大多數病例組的患者都是被動就醫。食物嵌塞、吸煙、飲酒和系統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兩組不存在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n=30,n(%)〕
病例組齲均數為(0.77±0.82)顆,而病例組(1.60±1.13)顆(t=-3.268,P=0.002);病例組牙齒缺失數平均為(3.67±1.02)顆,而對照組為(2.53±1.72)顆(t=-3.102,P=0.003);抑郁癥唾液分泌量減少,12例患者舌體稍大,舌邊緣有齒痕,絲狀乳頭萎縮,但舌面光滑,在對照組則無此類現象。
老年抑郁癥患者在發病期和治療都可能發生口腔疾患。這些患者往往表現出口腔頜面部綜合征,具有固定的表情,前額和口周很深的皺紋,并且伴隨著精神反應遲鈍〔3〕。用標準化的心理量表(比如beck抑郁量表,米尼蘇達多項人格分析量表)來測試因面部慢性疼痛、黏膜和舌部燒灼感的患者而求治的老年患者,其中40%符合老年抑郁癥的診斷〔4〕。在長期接受抗抑郁治療的老年抑郁癥患者中齲齒的發病率較高。這可能有很多原因:例如患者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和希望,對口腔衛生漠不關心,因中央性血清素減少而導致的偏食碳氫化合物,因味覺障礙偏愛進食高糖飲食,因為抑郁本身就能使抗膽堿能活性提高,導致整個口腔和腮腺的唾液量減少。一些最常用的抗抑郁藥物,引起的唾液腺功能紊亂而導致口干、涎腺炎、齦炎、味覺障礙和口炎的發生。而且由于老年抑郁癥患者容易忽視口腔衛生,患晚期牙周病危險性提高,口干、吸煙增多和免疫反應低下導致致病菌群增加。因此導致牙周附著的快速喪失〔5〕。
口腔科醫生應該警惕并及時地發現具有抑郁癥狀的病人,并且引導他們去精神科就診并接受治療。同時根據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自身特征,例如口腔衛生狀況差,唾液分泌減少,口腔感覺遲鈍,猖獗齲,晚期牙周炎發病率高,許多治療老年抑郁癥的藥物會加重口腔干燥綜合征,增加口腔疾病發生率等,有針對性地積極治療口腔科疾病,并及時對其進行口腔衛生教育。
4 參考文獻
1呂永良,吳愛勤.老年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5):306-7.
2卞有金.口腔預防醫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
3Gehricke JG,Shapiro D.Reduced facial expression and social context in major depression:discrepancies between facial muscle activity and self-reported emotion〔J〕.Psychiatry Res, 200;95:157-67.
4Lamb AB,Lamey PJ,Reeve PE.Burning mouth syndrome:psychological aspects〔J〕.Br Dent J,1988;165:256-60.
5Elter JR,Beck JD,Slade GD,etal.Etiologic models for incident periodontal attachment loss〔J〕.J Clin Periodontol,1999;26: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