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杰 郝曉波 胡 曄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南湖院區,吉林 長春 130021)
孫紹騫 楊玉輝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康復醫學,吉林 長春 130031)
肱骨內上髁炎是臨床老年患者常見的運動損傷性疾病,高爾夫球運動時肘關節存在明顯的外展應力,而肘內側有牽拉應力,加之腕屈肌的突然收縮而致前臂屈肌止點勞損,故又稱為高爾夫球肘。工作中凡是能使前臂外旋和屈腕運動的工種都易發生此病。對于肱骨內上髁炎的臨床治療目標是使屈腕肌、前臂旋前肌達到比受傷前更大的力量。臨床上對于需要保守治療的患者,多采用休息、藥物、手法治療、超聲波、電刺激等治療方法,臨床上短期效果雖好,但長期療效均不滿意〔1〕。本文觀察常規治療中結合肌肉能量技術(MET)治療肱骨內上髁炎患者的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 年6月至2012 年11月在我科室門診就診并符合肱骨內上髁炎診斷標準〔2〕的中老年患者4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41例完成全部隨訪。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臨床常規治療,如在急性期,先停止引起不適當的活動,但不能制動,以免發生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給予冰療、超聲波、微波等物理因子治療,或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運動療法包括關節活動度(ROM)、肌力、運動技巧等。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MET,具體方案分為治療師治療和患者自我治療,治療師連續治療2 w,6 d/w,1次/d,并教會患者自我治療步驟和方法,后續的治療由患者自我完成,治療師定期隨訪。治療師干預治療方案,以掌屈肌為例如下:①病人舒適地坐在治療床上,而治療是站在患者前方。②治療師以一手握在患者前臂,另一手握在患者手部。③治療師將腕關節背屈到感覺到第一屈曲阻力點。④治療師讓患者試著持續做掌屈動作。⑤治療師提供給一個與患者用力方向相反的拮抗力量。⑥在3~7 s的收縮后,命令患者停止收縮而放松。⑦治療師等待直到病人收縮后完全放松,再將腕關節背屈到一個新的阻力點。⑧再重復一次,直到患者的腕關節癥狀緩解〔3〕。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封閉治療,選擇壓痛點并標記,藥物為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選用5 ml注射器長5號針頭。局部常規消毒后進針,回抽無血,將藥物注入,注意在注射過程中應無阻力。1次/w,連續3 w。如患者在第2次注射前視覺模擬評分為0時可中止治療。
1.3疼痛評定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4〕重復兩次,取平均值。干預后3 w、3個月、6個月和1年分別進行評定。
1.4療效評定 優:內上髁區域疼痛完全解除,患者對治療結果滿意,沒有感到握力下降,腕關節掌屈時不誘發疼痛;良:內上髁區域疼痛偶爾發生,用力活動以后出現疼痛,患者對治療結果滿意,沒有或感到握力上有輕微下降,腕關節掌屈時不誘發疼痛;可:用力活動后內上髁區域感到不舒服,但是與治療以前相比要好得多,患者對治療結果滿意或中等滿意,感到握力輕度或中度下降,腕關節掌屈時誘發輕度或中度疼痛;差:內上髁區域的疼痛沒有減輕,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感覺明顯握力下降。干預后3個月、6個月和1年分別進行評定。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和秩和檢驗。
2.1疼痛改善情況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VAS評分明顯降低(P<0.05);兩組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2。3個月對照組治療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實驗組(P<0.01)。6個月和1年實驗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和1年VAS評分比較
2.2療效 3個月隨訪,實驗組優良率為80.9%(優9例,良8例,可4例),對照組為85.0%(優8例,良9例,可3例)(P>0.05)。6 個月隨訪,實驗組優良率為76.2%(優8例,良8例,可4例,差1例),對照組為50.0%(優4例,良6例,可8例,差2例)(P<0.01)。1年隨訪,實驗組優良率為66.7%(優7例,良7例,可4例,差3例),對照組為25.0%(優2例,良3例,可4例,差11例)(P<0.01)。
肱骨上髁炎是老年性常見肘關節常見損傷,外側發生率較高,約為內側的4~7倍〔5〕。抽煙、肥胖、反復或用力的動作都與內上髁炎有明顯相關性,是導致肘關節內側疼痛的主要原因,最常發生在橈側屈腕肌及旋前圓肌的肌腱止點處〔6〕。在普通人群中發病率為0.3%~1.1%,在高爾夫球、棒球運動員中發病率增加到13.5%~27.3%〔7〕。表現為屈腕或前臂旋前應力時疼痛。
肱骨內上髁炎并非是一種炎癥反應,而是一種退行性變化,因為顯微鏡下卻很少看到發炎細胞。主要是因為屈腕肌、前臂旋前肌反復收縮或過度使用、在肱骨內上髁附著處發生微小撕裂,如不愈合造成瘢痕或粘連,使正常的生物力學改變,長期將導致內上髁肌肉肌腱連接處退化,常見的發生位置為旋前圓肌和橈側屈腕肌附著處。上髁炎分成四個時期,第一期是廣泛性發炎,第二期產生血管成纖維細胞變性,也就是正常平行排列的膠原纖維被血管肉芽狀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侵入破壞,第三期則開始有結構破壞,第四期除了包含前三期的變化,還出現纖維化或鈣化。目前肱骨內上髁炎確切的病理生理變化尚不明確,一般認為上髁肌腱起源處的微小裂傷如果無法順利修補,就會進展成肌腱退化。
MET是一種針對損傷軟組織如肌肉等,治療師以精確的方向控制、不同的阻力強度、患者主動的肌肉收縮形式的一種安全、有效的康復治療技術。治療重點是重新調整肌肉張力、柔韌性、力量以求恢復原有的生物力學平衡,可使縮短、收縮或抽筋的肌肉延長,使生理上虛弱的肌肉或肌群變強壯,使局部的水腫消失或減輕被動式的充血,從而調整關節周圍各組相關肌肉的平衡,使關節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解除疾病根源,最終達到治療效果。封閉治療也稱“局封”是由局部麻醉演變而來的臨床常用解決疼痛的方法之一,將局麻藥和激素類藥物的混合液注入疼痛部位,其中局麻藥能阻斷痛覺傳導通路,激素能直接抑制無菌性炎癥物質的產生,消除組織水腫,局部藥液的注入能擴張和松解組織的異常結構,減輕急性癥狀和抑制炎癥,利于組織損傷的修復,預防瘢痕形成。
通過MET針對腕關節及前臂肌肉進行治療,可改善肌肉肌腱的柔韌性、張力和肌肉力量等從而改善肌肉、肌腱、神經控制及骨骼系統的紊亂狀態,并且此項技術簡單易學,出院時,可教會患者或者家屬堅持長期自我治療。而封閉治療的短期療效,尤其是短期止痛效果非常好,但是缺乏長期的針對病變局部進行針對性的鍛煉,所以導致長期療效。本研究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沒有詳細評定,以及MET和封閉治療聯合干預肱骨內上髁炎的長期療效,將在后期研究中加以完善。
4 參考文獻
1Donald H,Robert A.陳世益,譯.實用骨科運動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293.
2中華中醫藥學會.肱骨內上髁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4):76.
3張蘊綺,謝仁豐,陳威達.徒手復健醫學〔M〕.臺灣:合記圖書出版社,2000:96.
4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44-5.
5黃雅鈴,陳文翔.肱骨內上髁炎(高爾夫球肘)〔J〕.臺灣: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09;53(11):30-2.
6Jennifer MW.Epidemiology of lateral and medial epicondylitis in amilitary population〔J〕.Mil Med,2010;5:336.
7Rahman S.Lateral and medial epicondylitis:role of occupational factors〔J〕.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2011;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