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玉+于松明
進入老年期,心臟功能會不斷衰退,容易發生病變。要想知道自己的心臟功能情況,以下幾點可作為自我測定的參考。
心率正常人心跳每分鐘60~90次。靜息狀態下的心率與壽命呈負相關,心率減緩的人比心率快的人長壽,心率越快,壽命越短。法國研究人員對4 320名年齡在42~53歲的城市居民進行了連續20多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連續5年靜息心率比人均心率減少7次以上的人,其死亡風險減少20%。相反,比人均心率高7次的人,死亡風險高達50%。調查發現,平均心率79次/分鐘,預期壽命可達80歲;平均心率60次/分鐘,預期壽命可達95歲。老年人平均心率增加5次/分鐘,心梗、猝死風險增加14%。
節律心臟負擔著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應,通過心臟有力的搏動,把靜脈血經過肺部的氧氣交換,變成動脈血,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進行新陳代謝,使人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如出現心率低于50次/分鐘,容易引起“慢快綜合征”、早搏。若高于100次/分鐘表示心動過速,多見于冠心病、心肌病等。有些人心跳時快時慢、跳跳停停,稱心律不齊,是心臟病的癥狀之一。
睡眠睡眠體位也能反映心臟功能,有些老年人睡到半夜突感心慌、氣促,坐起后氣促可緩解,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種反映,應該請醫生治療,以改善心臟功能。睡眠時枕頭適當抬高可避免氣促現象。
癥狀心臟病有多種癥狀,如呼吸困難、胸痛、憋氣、甲床紫紺、咯泡沫樣血痰、昏厥、眼前發黑、下肢水腫等心臟病癥狀。
運動能力成人安靜時每分鐘心跳高于100次,稱“心動過速”;低于60次,稱“心動過緩”。不過,心臟和身體許多器官一樣,工作能力也是可以變化的,隨著運動有很大的伸縮性。據研究,認真做完一套廣播體操,每分鐘心跳可能增加20~30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心跳可達到每分鐘180次;一個人身背上30公斤的重物奔跑300米,心跳每分鐘可超過200次。英國一位馬拉松賽冠軍70歲因癌癥去世,醫生發現他的心臟比正常人約重30%,心肌纖維變得粗大,心室壁增厚,冠狀動脈增粗1倍。這樣的心臟收縮起來自然非常強勁有力,輸送到全身的血液要較普通人成倍增加。如果不愛運動的人心率小于50次/分鐘,并有心前區不舒服,多數為病理性,需要治療,嚴重者要安裝心臟起搏器來加快心率。若病人在走廊里自然走動10分鐘后出現心慌氣短,而且心率比開始運動時增多10次以上,表示心功不良。
心臟射血分數是反映心臟供血功能和搏動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正常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60%±7.0%,右室射血分數(RVEF)為48%±6.0%。靜態LVEF小于50%,RVEF小于40%為心室功能降低,常由高血壓心臟病引起。
心率血壓乘積
心功能運動高峰時的心率(SBP)與收縮壓(HR)的乘積(RPP),是評估左室功能和心肌氧耗量相關性良好的簡易適用指標。RPP正常值為小于12 000。RPP大于12 000,提示心肌缺血;RPP大于15 000,可能發生心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