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小腸名小功勞不小
在消化系統家族中,小腸名氣沒有肝臟顯赫,也不像大腸為人們所熟知,一個“小”字輩份好像就低了一等,其實不然。之所以叫小腸,只是因為它的管徑比較小而已。小腸從連接胃的幽門開始,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回腸,通過回盲瓣與升結腸相接。全長平均約600厘米,占消化道總長度的75%。如果小腸的長度不到100厘米,人就沒有存活的希望了。因為只有小腸可以消化與吸收各種營養物質,包括糖類、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無機鹽與水分。沒有了小腸,人就會“彈盡糧絕”。
腫瘤總數不多種類卻不少
與消化道其他部位相比,小腸腫瘤較少見,僅占消化道腫瘤的5%。小腸腫瘤比較少的原因,一是小腸蠕動快,腸腔中的致癌物難以和小腸黏膜親近;二是小腸內細菌數少,不到大腸的十萬分之一,菌種比較單純,產生的致癌物質少;三是小腸含有能分解致癌物特異的酶;四是小腸的淋巴細胞豐富,有很強清除癌細胞的能力;五是小腸堿性環境、高膽汁和高胰液,不利于腫瘤生長。
但是,因為構成小腸的組織成分非常復雜,所以腫瘤的種類卻不少,達30余種,如腺癌、平滑肌瘤、脂肪肉瘤、纖維肉瘤、血管瘤等,是造成臨床癥狀復雜多樣的重要原因。其中惡性腫瘤占2/3,良性腫瘤占1/3。
癥狀雖多特征性少
小腸腫瘤的常見臨床癥狀有腹痛、腹部腫塊、消化道出血、腸梗阻。
腹痛腹痛出現比較早,輕重不一,輕者隱隱作痛,重者止痛針也無濟于事。腹痛部位多在肚臍周圍、下腹部。腹痛發展經過緩慢,也可間歇出現逐漸加重。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如腫瘤堵塞、壓迫造成腸梗阻,腫瘤牽拉腸管,腫瘤壓迫腹腔神經叢,等,也可能由于腸管運動失調,腫瘤壞死形成潰瘍、穿孔。
腹部腫塊近3成患者可出現腫塊,多提示為惡性腫瘤晚期。腫塊大小不一,從數厘米到10多厘米不等,可固定,也可推之活動。筆者曾接診一位40多歲干部,自己發現腹部有幾個包塊伴有腹痛,B超初步診斷系小腸腫瘤,血管造影有數處血管密集區,手術證實為空腸多發平滑肌瘤,術后恢復良好。
消化道出血因為病變部位關系,表現為黑便、隱血試驗強陽性,也有以貧血原因待查就診。如張某,70歲,男性,兩年來多次出現黑便及隱血試驗強陽性,出血期多次接受過急診胃鏡、腸鏡檢查,從未發現過出血病灶。行小腸雙重氣鋇造影,發現回腸末端病變,手術證實為淋巴瘤。小腸腫瘤引起出血的原因,或系瘤體表面糜爛滲血,或系腫瘤侵襲了血管所致,以長期慢性出血較多,患者常不自知。
腸梗阻小腸腫瘤出現腸梗阻者高達50%以上。腸梗阻多系慢性過程的不全梗阻,患者每天仍有排便、排氣,只是不如從前順暢,往往易被忽視。這是由于腫瘤向腸腔內生長,但未完全堵塞之故。良性腫瘤的刺激常可使小腸互相套疊,腹部出現軟性包塊,并有嘔吐、腹痛、便血,一旦套疊拉開,包塊與癥狀很快消失;而惡性腫瘤造成的腸梗阻不易緩解。這些特點或可初步作為辨別良惡性參考。
其他癥狀還有腹瀉、發熱、腸穿孔、腹膜炎、營養不良、體重減輕、食欲減退、嘔吐惡心等,出現黃疸提示腫瘤位于十二指腸壺腹部或進展期肝轉移。
由前述可見,小腸腫瘤的癥狀雖多但缺乏特異性,因此難以確診,延誤診斷往往達到6~8個月之久,確診時半數患者已經發生轉移。
確診需要耐心精選檢查方法
此類患者大多經過N次、N種檢查沒有得出結論,自然有不耐煩情緒。接診醫生應耐心解釋,使患者認識到重復檢查或進一步檢查的必要性。患者應該理解確診小腸腫瘤誠非易事,雙方配合爭取“水落石出”。
近年來小腸疾病檢查方法有很大進步,但各種檢查方法各有千秋。如何選擇檢查方法,孰先孰后安排,應該全面考慮,以精選為原則。
上消化道X線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比一般上消化道造影優越,敏感度達90%,是診斷小腸腫瘤的首選方法。本法可與CT聯合使用,但對浸潤性腫瘤較差。
腹部與盆腔CT敏感度80%~97%,還可以顯示腫瘤腸腔侵襲范圍與淋巴結或腹腔轉移情況。MRI并不比CT優越。
小腸鏡有經口與經肛兩種,可以取活檢,直接觀察病變。設備與技術要求較高,尚待積累更多經驗。
膠囊內鏡可使小腸黏膜顯像,對浸潤性與出血病變有很好診斷價值,不能活檢是其不足。疑有腸梗阻時,膠囊內鏡屬于絕對禁忌。
血管造影對消化道出血、血管密集型腫瘤的診斷有重要意義,更可提供病變大致的解剖部位,作為手術參考。
B超對腫塊型病變與腫瘤轉移情況的了解有幫助。與CT有互補作用。
X線腹部平片對小腸腫瘤的直接診斷幫助不大,但對確定有無腸梗阻、腸穿孔、腹膜炎等重要合并癥,決定急診治療與否,正確選擇下一步檢查方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某些實驗室檢查有參考價值,如疑腺癌時的CEA,疑類癌時的5-羥基吲哚乙酸(5-HIAA)。
所有檢查仍無法確診時,只有行腹腔鏡檢查與剖腹探查并取活檢確診,雖然是最靈敏、可靠的,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合理聯合采用診斷手段,可以提高診斷的陽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