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倫,馬世紅
(復旦大學 物理學系,上海 200433)
液體的黏性系數簡稱黏度,是描述液體內摩擦性質的重要的物理量,能夠表征液體反抗形變的能力,而只有在液體內存在相對運動時才會表現. 在高等學校開設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程中,測量黏度的常用方法有落球法[1]及毛細管法. 2種方法各有利弊:落球法對于小球的形狀、質量以及放入量筒的位置要求較高,限于較高黏度的液體,例如蓖麻油;毛細管法對于已知黏度的液體要求較高(溫度、雜質等),限于較低黏度的流體且易于被清洗,例如水和酒精,且對儀器的維護困難. 本文基于泊肅葉公式,制作了簡單的測量裝置,可以實現低成本、測量范圍可調、可控精度比較高的黏度測量.
黏滯力是流體受到剪應力變形或拉伸應力時所產生的阻力,是黏性液體內部的流動阻力. 黏滯力主要來自分子間相互的吸引力.
剪切黏度:2個板塊之間流體的層流剪切. 流體和移動邊界之間的摩擦導致了流體剪切,描述該行為強度的是流體的黏度. 在一般的平行流動中,剪切應力τ正比于速度u梯度(圖1),即
式中η即黏度[2].
(1)式假設流動是沿著平行線的層流狀態,并且垂直于流動方向的y軸指向最大剪切速度. 滿足剪切應力-速度梯度線性關系方程的流體被稱作“牛頓流體”.

圖1 剪切黏度的示意圖

泊肅葉公式[3-4]:牛頓流體在圓管內處于層流狀態,L為管長,p為圓管兩端壓強差,a為圓管半徑(如圖2所示),則在管內的流量:

容器是圓柱體處于大氣壓下(如圖2所示),且水位下降足夠慢(準靜態過程),使圓管中水流保持層流狀態,可以認為p=ρgy,此時射出的水流應呈拋物線狀且平穩,則有:
其中A=πR2是容器的截面積. 求解(3)式可以得到:
對(4)式兩邊同時乘以容器的截面積A,得:
式中V為容器中的液體有效體積,即圖2中y所對應的體積,V0為初始有效體積.

圖2 實驗裝置示意圖
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其主體是2 L的量筒(圓柱形容器),在其側壁上,以200 mL處為中心,開出直徑約3.8 mm的圓孔,之后接上長度適中的橡膠軟管(內徑3.72mm)并用502膠水固定. 圓管采用的是多種內徑四氟乙烯管(內徑分別為1.2 mm,1.6 mm,2.0 mm,2.8 mm),剪裁合適的長度后,利用502膠水固定在連接件內,之后連接于軟管中. 采用這種方案便于更換不同內徑的流管以測量不同黏度范圍的液體.

圖3 實驗裝置實物圖
其余測量工具有:秒表、直尺、溫度計等. 實驗中的待測液體為水和羧甲基纖維素納(簡稱CMC)溶液.
選擇一定規格的圓管組合連接于軟管中(如圖4所示結構),將待測液體注入量筒中,直到超過2 L刻度線200~300 mL. 確認裝置各連接處沒有漏水后,將軟管按住稍向下傾斜,使液體流出圓管并排除氣泡. 可以觀察到此時流出的水流呈拋物線狀,并且較為平穩,射程隨時間緩慢減小. 再次確認裝置各連接處沒有漏水,調整圓管使其保持水平.

圖4 俯視結構示意圖
當確認圓管中氣泡排除后,則可選擇合適的液面位置開始計時. 根據液面下降的速度,選擇合適的體積間隔(一般選為最小刻度的1~2倍,即20 mL或者40 mL)并計時. 在至少采樣10個點之后,利用V=aebt進行擬合并求出η. 隨后通過求導以及截面的換算,推出速度v的范圍,則進一步可得到Re的范圍.
使用內徑2a=(1.20±0.01) mm,長度L=(14.90±0.01) cm的四氟乙烯管,水溫19.7 ℃時,擬合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19.7 ℃下水的擬合結果
算出η=1.032 mPa·s,不確定度分別由重力加速度g、流管半徑a、流管長度L、量筒半徑R以及擬合參量b的不確定度貢獻:
得到u(η)=0.018 mPa·s.
參考值可以查表[5]得到溫度為整數時的黏度. 對于溫度不是整數的情況,采用加權平均的方式得到參考值. 例如:實際水溫為19.7 ℃,水在19 ℃和20 ℃時理論黏度為1.029 9 mPa·s和1.005 0 mPa·s,計算參考值時前者權重為0.3,后者權重為0.7,得到參考值η參考=1.012 5 mPa·s. 測量值相比參考值,相對偏差Δ=1.9%.
進一步處理后,得到圓管中速度v的范圍在0.59~0.85 m/s,從而分別得到由η測量計算的Re范圍在690~985,由η參考計算的Re范圍在700~995.
對19.7 ℃做3次測量,得到的黏度相差不超過6%,具有可重復性. 通過3次的結果得到平均值η=(1.06±0.04) mPa·s,相對偏差Δ=4.7%.
對水所有實際采樣過程中,通過擬合的V=aebt處理,得到水面下降速度在10-4m/s量級;圓管中水流速度在10-1m/s量級,Re均在1 000以下,屬于層流,排除了流體處于紊流或者湍流狀態. 如果處于紊流(湍流)狀態,測得的黏度將是與流速、環境因素等相關的表征值而非物質的本征性質.
表1中所測得的黏度η測量相比理論值η參考有一定的偏差,產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1)所用的四氟乙烯管并非理想的直線型,有小量的彎曲,使水流在經過彎曲處時動能減損,導致測量結果偏大;
2)水流在從量筒進入圓管的一小段位置,其實是突變界面的流動,這一小段的水流受到的局部阻力較大,導致測量結果偏大;
3)水中含有雜質,影響不可知;
4)量筒、圓管的材料,熱膨脹系數在10-6~10-5℃-1量級,在測量的溫度范圍可以忽略不計.

表1 不同溫度下水的黏度測量結果

使用這套簡易測量裝置,在這5個溫度下均分別做過多次測量,誤差最大不超過7%,最接近參考值的測量值誤差均不超過2%,平均誤差不超過5%.

圖6 水的黏度與溫度的關系
羧甲基纖維素鈉(CMC)是一種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增稠劑. 在測量的質量分數范圍內,均屬于牛頓流體[未出現無管虹吸[7]現象且符合由牛頓流體推出的(5)式]. 在配置溶液時,發現:1)其密度比水大(例如在2 500 mL水中加入約20 g CMC,當充分溶脹后,溶液體積會減少約50 mL);2)完全溶脹后,分布不均勻,在容器底部溶質稍多于液面處(在移液時可以觀察到底部的黏度稍大). 所以計算密度時,引入3%的不確定度,且質量分數一列指的是測量時的CMC溶液質量分數不超過該值(但偏差不大).
CMC溶液的黏度測量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CMC溶液的黏度測量結果
測量出的黏度與文獻[8]中測出的黏度均在同一量級上,且在相應質量分數點均偏小. 由于制作過程、雜質含量等不同,其CMC相同質量分數的溶液黏度會有變化. 基于這兩點以及水的結果誤差大小,可判斷測得CMC溶液的黏度是可信的.

在測量范圍內,排除溫度差異相對較大的0.05%及0.2%這2個點后,發現其余的CMC溶液的黏度與質量分數有指數增長的規律(圖7). 根據文獻[9],部分多種組分的液體的黏度可以由Lobe法經驗公式給出:
其中,η為黏度,ρ為密度,γ為體積分數,α為特性黏度參量,R為氣體摩爾常量,T為絕對溫度.

圖7 CMC溶液的黏度與質量分數的關系
測量到的CMC溶液的黏度,在小范圍內的質量分數變化下,滿足簡單的近似經驗公式η=A+BeCφ(其中φ為CMC的質量分數),相關系數r2~0.997. 其物理機制與CMC分子對水分子的吸附、CMC分子的團簇作用與擴散運動等因素相關,目前沒有完善的理論能包含不同種類的溶液.
使用自制的簡易裝置,測量了不同溫度下水的黏度,與理論值相比誤差較小. 在測量溫度范圍內,水的黏度與絕對溫度的倒數呈線性關系. 用該裝置測量了保持牛頓流體性質范圍內的不同質量分數的CMC溶液,其黏度與質量分數呈指數增長. 該裝置通過更換不同規格的圓管,在滿足被測液體是層流狀態且流速較低的條件下,使測量時間范圍不過長(一般在5~15 min),實現了10-3~100Pa·s量級的黏度測量.
參考文獻:
[1] 趙敏,強曉明. 落球法測液體黏度的改進[J]. 物理實驗,2011,31(11):25-26.
[2] 歐特爾 H. 普朗特流體力學基礎[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2:237-239.
[3] 波蒂斯A M,楊H D. 大學物理實驗——伯克利物理實驗[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187-191.
[4] 錢鈞,惠王偉,張春玲,等. 毛細管法測量液體黏度實驗再設計[J]. 物理實驗,2012,32(6):1-4.
[5] 劉光啟,馬連湘,劉杰. 化學化工物性數據手冊[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12.
[6] 婁彥敏,劉娟紅,周曉平,等. 溫度對水的粘度和擴散系數影響的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4(6):34-39.
[7] 馬宗豪. 定常流場下非牛頓流體在波壁管內的減阻特性[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1-2.
[8] 孫蘭芬. 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羥乙基纖維素溶液粘度的測定[J].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4):64.
[9] 童景山,李敬. 流體熱物理性質的計算[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2:237-239.
[10] 沈元華,陸申龍. 基礎物理實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9-122.
[11] 賈玉潤,王公治,凌佩玲. 大學物理實驗[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