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癌癥,在現代人的心目中,可以說是最恐怖的疾病之一。不少人聞癌色變,甚至有聽聞患癌而當即癱倒在地者。也有人防癌心切,不惜花大價錢做全套癌癥基因檢查,體檢時特別關注癌癥相關標志物。然而,很多人卻又對癌癥的早期癥狀不以為意,待到發現癌癥時已是晚期,錯失了早期治療的良機。
早期發現癌癥,早期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預后。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熟知癌癥檢測的三原則,對早期發現癌癥具有重要意義。
癥狀持續二三周以上或不斷惡化,須提高警覺
46歲的周先生連續拉肚子2周,服用止瀉劑后癥狀改善;不過兩個多月后再次出現腹瀉,做大腸內視鏡檢查確診為大腸癌。術后病理報告為第3期并有淋巴腺轉移。
60歲的吳先生,三個月前開始咳嗽、咯血。治療后咯血狀況緩解,但咳嗽沒有好轉,近來甚至影響睡眠。就醫檢查后確診是肺癌第4期,已有右側肋膜積水。
32歲的陳小姐,近半年來斷斷續續有右側流鼻血癥狀,未多加理會。直到家人發現她右耳下方腫脹,督促她才去就醫。檢查確診為鼻咽癌,已是局部晚期。
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癥篩檢列為早期診斷癌癥的利器,要求有癥狀要迅速求醫,尤其是對局部癥狀,不能麻痹大意。但很多患者都是在出現明顯征候時才去就醫,結果診斷出癌癥;還有一些人是因其他疾病就醫,意外發現癌癥。這些患者被發現時,大都是難以治愈的晚期。也有不少民眾,自認為癌癥不會上身,有輕微的癥狀并未在意,等到癥狀嚴重時,癌癥已進一步發展,令人扼腕。
面對健康出現的警訊,麻痹大意要不得,但害怕和逃避,也會使人錯失早期診斷的良機。要知道,癥狀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并不必然相關,對于癌癥這種會持續惡化、不斷擴張的疾病,若拖到癥狀忍無可忍才就醫,勢必影響疾病的治療和預后。
身體出現癥狀,多數情況下未必與癌癥有關。但要著重提醒的是,如果持續二三周以上或不斷惡化,就要提高警覺,即使剛做完癌癥篩檢或身體檢查,也不要忽略癥狀和征候向身體發出的求救訊息。
例行篩檢后出現警訊也應盡早就醫
57歲的張先生接受大腸癌篩檢,醫院寄來糞便潛血陰性反應(無潛血反應)通知,提醒每兩年要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沒想到一年后張先生竟確診罹患第二期大腸癌。
47歲的吳女士2月份做乳癌篩檢,乳房攝影檢查無異常,5月份洗澡時摸到右側乳房似有腫塊,經乳房超音波及粗針切片檢查確診乳癌。
癌癥篩檢、出現可疑癥狀及早就醫,是早期診斷癌癥的不二法門。然而,檢查通知無異常,過一陣子被診斷出癌癥的案例也不少見,原因是臨床上的檢查少有萬無一失,難以黑白判明的狀況常見,判讀人員的專業及經驗也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在上述案例中,病人在下一次例行篩檢前,卻先被診斷出癌篩部位的癌癥,若排除前次篩檢誤判的可能,或當時惡性的跡象甚微不易辨明的情況,這類在兩次癌癥篩檢期間診斷的癌癥稱為期間癌。發生期間癌的狀況,包括前次篩檢結果呈偽陰性(假陰性),或前次篩檢時癌癥尚未發展到臨床檢查可測查出來的程度。
癌癥篩檢通常采用安全、簡單、便利、符合經濟效益、民眾接受度高的檢查方式,且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但并非完美無缺,就如“偽陰性”,明明身體已有問題,卻無法經篩檢抓出異常。研究統計,子宮頸抹片檢查有10%~20%的偽陰性;乳房攝影檢查出現偽陰性的比例近20%;糞便潛血檢查有20%~50%的偽陰性,大腸內視鏡檢查偽陰性也有5%。
期間癌發生的頻率,與檢查工具的敏感度及篩檢頻率、期間都有關系。例如大腸直腸癌篩檢中,使用糞便潛血檢查的方法與大腸內視鏡篩檢相比,兩年內鐵定有更多期間癌發生;每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比起每三年一次的頻率,期間癌的幾率肯定更少。民眾切不可因做過例行篩檢而忽視身體的異樣,盡早就醫仍是安全之道。
以CEA檢測協助診斷癌癥不智也無效
56歲的李先生,以往糞便潛血檢查并無潛血反應,去年第二次檢查發現潛血陽性,建議進一步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李先生自認為身體狀況并無任何異樣,也害怕大腸鏡檢查痛苦難受,于是聽從友人建議再做了一套糞便潛血檢查,同時抽血檢測腫瘤標記CEA(癌胚抗原),結果都無異常,李先生頓時輕松。8個月后,李先生因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被診斷是因大腸癌導致腸阻塞。
臨床上發現,1厘米左右的大腸腺腫性息肉或大腸癌,未必會有出血或只有間斷性出血,因此,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有近一半呈陰性反應,但并不意味身體沒有問題。另一方面,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也不一定有問題,復查發現不少是偽陽性。對此,有些國家如日本,采行二日制的糞便潛血檢查,兩次檢查只要有一次呈現陽性反應,即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詳細檢查。
臨床發現,早期大腸癌患者約有90%血清CEA值不會升高,二期患者也有70%左右在正常范圍內。況且,血清CEA值上升并非大腸癌的專利,不少其他癌癥患者,血中CEA值也會升高,甚至正常人或很多良性疾病也可見CEA值上升。因此,用CEA檢測來協助診斷早期大腸癌或其他癌癥,是不智也無效的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