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芳
經驗+反思=成長
個體反思是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策略之一,它的基本內涵是參加體驗的個體即學生在各種習慣養成體驗過程中批判地審視自己的行為及其所依據的道德觀念、思想,或給予肯定、支持和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和修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主體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衛生習慣的過程。個體反思只是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策略之一,但它是實施其他一切反思策略及方法的根基和原動力。如果沒有學生個體反思意識的充分激活、反思策略的靈活應用,以及反思能力的扎實有效地訓練和培養,沒有學生個體的自我學習、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和自我發展,那么就難以保證學生個體在行為習慣、文明禮儀、衛生勞動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擬對體驗式養成教育過程中的個體反思策略進行一些探索。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
學生個體要做到自我反思意識的覺醒,反思策略的靈活運用,反思能力的增強和反思水平的不斷提升,學習養成教育的理論非常重要。當然,于枯燥的理論,對于學生來說,似乎太陌生了、太遙遠了、太不可思議了,但也不是不可能。對于中低年級的孩子們,可以采用經典書籍、經典故事的推薦、導讀,讓理論潤物細無聲地透到孩子們的心田,在他們的心田里撒播下理論的種子。對于高年級的孩子,可以適當講解淺顯的理論,引用典故、實例的佐證,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接受理論知識。
二、注重在體驗過程中剖析自己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我們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其實這個公式運用到孩子們素養提升中也是一樣有道理。“一個素質高、素養好的孩子時刻對自己的行為習慣、文明禮儀、衛生勞動表現出慎重的態度,他們習慣于以開放的姿態,善于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經驗的相應部位實踐,智慧就是在個人經驗和性格之上生長出來的甜美之果。”中外學生涌現了很多素養、素質高的,他們的思想、行為、情感、態度中無不蘊含了豐富而深厚的理論和思想意蘊,他們的成長過程無不表現出自我反思的價值和意義,他們的成功無不展現了一個反思型個體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智慧。
學生可以通過訪談、聽專家報告、典型案例分析、自我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對國內外養成教育探索中涌現的典型人物、案例、事件或現象進行剖析和研究,挖掘出蘊藏其中的智慧和規律,為自己確立一個活生生的范例。學生將自己的同類經驗與之聯系起來,展開反思、同化、順應、內省、嫁接或轉移,并把自己的感覺、表達與行動介入其中,便可獲得必要的知識,這也是提升自身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也可以說是一條捷徑。
三、增強體驗后的反思意識和能力
體驗后反思,是學生在體驗實踐過程中連同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訴諸筆端而實現自我成長的一個極好方式。體驗后反思涉及活動主題方面的內容,體驗者的感受和活動方法、過程、效果等方面的內容。個體不僅要對活動進行客觀描述,對活動的開展進行細致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看法。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議老師:“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與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這個建議用在這里似乎也非常合適。個體體驗后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①記錄體驗過程中的成功之處;②記錄體驗過程中做得不夠的地方或應該做到而沒有做到的。即使是再完美的人,也難免有疏忽之處,對做過的行為進行回顧、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應該汲取的教訓;③記錄假設再參加這樣的活動,我該怎么做。通過梳理與反思,對體驗活動中的得與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取舍,對如何再參加類似的活動做些思考,寫出再次參加的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素養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總之,寫體驗活動后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采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綜上所述,誰把個體反思這個原驅力掌握好,使用好,誰就掌握了成功的制高點和主動權,并產生可持續發張的原動力。個體反思是培養反思型個體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廣大個體應提高對個體反思重要性的認識,真正樹立起依靠個體反思促進自我發展的意識,切實加強對素養形成、提高的研究方法及理論的學習,并結合實踐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個體反思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