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名欲有作為的醫生,無不向往‘大醫者的境界;而醫之大者,必系勤于業、重乎德,心懷天下、悲憫蒼生、去人疾患的智者。這是我終生追求的目標。”這段話,是石家莊市第一醫院腫瘤學科帶頭人、腫瘤四科主任張燕博士在一次演講中所說的話。
記者對張燕主任做了一上午的采訪后,“良醫”“俠醫”“仁醫”的印象,卻隨著對她的了解,漸漸在頭腦里清晰起來。世上萬物皆中乎其道。“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此謂之醫道;而張燕所說的“大醫者”,也許正是以彰顯在她身上的“良醫”“俠醫”“仁醫”的獨特氣質為最重要的內涵和基礎吧……
良醫
1998年,張燕畢業于承德醫學院。在校時,她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會主席;畢業后,很多熱門科室的主任爭著要她。然而,當時的張燕卻作出了一個讓眾人吃驚的選擇,她挑選了醫生少、病源缺、發展不受重視的小專業——腫瘤科。在當時,醫院的腫瘤科才剛剛起步,共有8個醫生,經常是3名醫生守著一個病人轉;但張燕卻從一名普通的住院醫生做起,一邊跟著老醫生學習臨床經驗,一邊玩命地學習前沿的專業知識。
腫瘤科,是與死神打交道的科室。張燕回憶說:“當我看到腫瘤患者臉上的痛苦表情,心里就特別難受。在治療實踐中,我經常會遇到克服不了的難題,眼睜睜地看著求生欲望極強的病人在痛苦和無助中離去,而自己卻沒有本事去拯救。做為一名有良知的醫生,我內心承受著同樣的痛苦。我心里很清楚,要想在事業上成功,用自己的知識拯救更多的患者,就必須從根本上做起。對我而言,走出去學習腫瘤防治理論,切實掌握先進的治療技術,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于是,被周圍的腫瘤患者激發了做一名“良醫”之志的張燕,剛結婚時間不長,就要去天津一家大醫院進修。當時,她周圍的很多人對她這種要強的個性都無法理解,因為進修就意味著得玩兒命學習。果然,一年之后,回到醫院的張燕變成了一個瘦掉40斤、體重僅剩90斤的苗條麗人。生性樂觀豁達的張燕還對朋友笑著說:“讀書學習是減肥的靈丹妙藥,不信,你們試一試?”
“應該說,醫生這個職業是憑技術和良心吃飯的活兒。”張燕說,她經常問科里的醫護人員:咱當醫生的不要問別人,只要問自己,今天,你對患者的診斷是否準確?治療的方法是否得當?你開的每一個方子能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能夠體現張燕強調的“醫者良心”有這樣一段往事:2009年5月初的一天,一位一臉憔悴的媽媽牽著12歲的兒子,從正定老家慕名來找張燕醫生看病。經診斷孩子患了鼻咽癌,疾病分期已經較晚了,病情十分危險。診斷結果出來后,孩子的媽媽哭著說:“俺的命好苦啊!孩子他爸丟下俺娘兒仨剛走了,為了給他爸看病,家里欠了很多債,俺也沒個固定的工作,平時靠打零工供著孩子和他姐念書,日子再苦再累,因為有一雙兒女就總有個盼頭啊,誰想到俺兒子又得了這個病?你說,老天爺還讓人活不?”
張燕拉著她的手說:“大姐,你別愁,天無絕人之路。先讓孩子住院好嗎?”孩子的媽媽一臉為難地說:“張醫生,我沒錢,治不起啊。”張燕果斷地說:“孩子的病,一天也不能耽誤了。我們會盡力幫你,還是給孩子治病要緊!”
當天,那個孩子就住了院,很快就接受了系統科學的綜合治療。為了幫助娘兒倆解決實際困難,張燕和主治醫生劉慈還有科里的護士們,有的從家里帶來水果、牛奶、雞蛋,也有的把自己醫保卡里節省下來的錢拿了藥,還有的悄悄把一百二百的錢塞到孩子手里,讓他當零用花。除此之外,張燕又找醫院領導申請,給孩子爭取到了一筆4000多元的貧困補助……在張燕主任的帶領下,科里的醫護人員齊心協力,幫助這對貧困的母子闖過了一道道溝坎兒。如今,那名孩子已成長為一名健康陽光的高中生,前不久他又來復查,結果一切良好。他說他的理想是要當一名像張燕阿姨這樣有愛心的好醫生,將來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把愛的溫暖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善良,是對一名醫生最起碼的要求。古人說,‘醫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而后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談及這段往事,張燕博士感嘆著說。
俠醫
如果說做一名良醫,是諸多醫務工作者的普遍追求的話,那么,在當今社會醫患關系很不樂觀的大背景下,一名有追求的醫生身上能再輝耀著一股仗義行世的“俠者之氣”,就是難能可貴的了。在采訪中張燕醫生感嘆道:“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太需要敢于擔當責任和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了,我們當醫生的,在緊要關頭要敢于站出來,該出手時,就得出手相助!”
2011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張燕乘火車去北京出差。她正靠到座椅上休息,列車上突然傳來尋找醫生、護士幫助搶救病人的播音。原來這次列車的11號車廂有位不滿2周歲的男孩突發急癥,病情非常危險!
列車廣播的聲音未落,張燕就立即向事發車廂跑了過去。到了現場,張燕看到列車長和乘務員正在圍著一個抱著孩子的男乘客說什么,周圍的旅客也都束手無策。她定了定神,擠過去說:“我是醫生,孩子怎么了?”孩子的父親說:“我兒子還不滿兩歲,已經多半天不尿尿了。他從保定站上了車就突然發燒昏迷了,怎么叫都不言聲……”
張燕二話沒說,趕緊給孩子查體。她發現患兒全身皮膚有大量的斑丘疹,已處于淺昏迷狀態,體溫已高達39度……在仔細詢問病史后,她初步診斷為:皮膚嚴重過敏,屬于過敏性休克;需要趕快給孩子補液,使用抗過敏藥物搶救,不然就會有生命危險。隨后,列車上的工作人員千方百計地從旅客手中找到兩種成人使用的抗過敏藥。這時,一名社區護士也聞訊拿著一瓶葡萄糖液體擠了過來……
張燕立即準備對孩子實施搶救。但是,列車長出于自身職責,拉著張燕的手質疑:“你這樣輸液用藥,會有風險么?”張燕實話實說:“有。”列車長又疑惑地問:“你真的是醫生?”她點點頭回答:“是。”列車長又繼續核實:“你是什么科的醫生?”張燕說是腫瘤科的。列車長瞪大了眼睛說:“哎呀!腫瘤科醫生也敢治兒科的病?”張燕不卑不亢地說:“腫瘤科醫生也有各科輪轉的基本功。”列車長看看周圍也沒別的醫生可選擇,就又不放心地問:“你能保證治好么?”張燕繼續坦率地說:“不能,但我會竭盡全力救治孩子。現在,孩子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列車長隨后看了她的身份證,并記下了她的手機號碼,最后又補充了一句:“出了事兒,你得承擔全部責任。”聽了這話,張燕雖然內心頗感悲涼和委屈,但是,孩子已經命懸一線,她便坦然地對孩子的父親說:“我叫張燕,是石家莊市第一醫院的醫生,因為現在沒有更合適的藥物選擇,治療會有一定的風險,你愿意把孩子交給我救治嗎?”孩子的父親滿臉焦慮地說:“張醫生,救命要緊!你就放心治吧。出了事俺也不怪你,因為你能站出來救人,就是一個好人……”
于是,張燕和那位不知名的社區護士迅速在列車上投入了搶救工作。在張燕醫生的指導下,護士開始給孩子脫衣服,并適當清洗脫離過敏源,緊接著扎上了輸液針,為了改善患兒的休克狀態,還適當加了一點激素藥物和喂進小劑量的抗過敏藥。經過近半個小時的緊急綜合救治,孩子的體溫開始下降了,呼吸也變得平穩了,身上的皮疹也慢慢消退了,終于睜開了眼睛。孩子真的給救活了,周圍的旅客都替這位絕處逢生的孩子感到慶幸,因為他遇上了挺身而出、敢于承擔風險的“俠醫”。張燕用自己的行動向社會大眾證明,不穿白大褂的醫生也有一顆濟世活人的醫者之心。
實際上,類似“火車救人”這樣的俠義之舉,更多地體現在張燕的日常工作中。一名48歲的姓蘇的農村患者,脾氣倔強地種了幾十年地,日子過得還是不寬裕。在此之前,蘇大哥因為血尿就診于醫院泌尿外科,被確診為直腸癌。腫瘤已經侵犯到膀胱及其他組織,并在盆腔內廣泛轉移。此時老蘇的病已失去了手術機會,他沮喪地認為,人到了這步田地,也就干等著早晚死神的一聲招呼了。他不想再給家人增加負擔,因此拒絕做進一步治療,準備回家等死。張燕一反和藹可親的常態,板著臉找到老蘇說:“蘇大哥,現在得這種病的人很多,如果放棄治療就等于給自己判了死刑;沒有勇氣面對疾病,也不像是男子漢應有的態度!如果你相信我,我們愿意努力為您再治治,也許就會有奇跡發生,最起碼能減輕你一些痛苦。治療的效果好咱就接著治,假如不理想你再放棄,至少也不會讓家里人愧疚,不給他們留思想負擔!”
endprint
性格倔強的老蘇被張燕這些話一激,當天就轉到了腫瘤科。張燕主任和她的團隊共同對這位直腸癌晚期患者的病情做了科學評估,及時制訂了個體化全方位治療方案:先采用了全身化療,隨后還給他做了介入化療,緊接著又改為盆腔放療和最后的鞏固治療。除此之外,還全程結合中醫治療和免疫調劑治療,經過一系列科學的綜合治療,奇跡終于出現了。半年之后,老蘇體內的病灶已接近完全消失。這位倔強的漢子喜極而泣。老蘇的妻子后來陪老蘇到醫院復查病情時曾說:“張主任是俺家的大恩人!俺娃他爹要不是遇到了她,早就沒命了,現在吃得香睡得著,地里的農活也能干了。俺半夜里做夢還給張主任磕頭呢……”
實際上,這些年來,年輕、好強、直言、上進的張燕因為其直率豁達、俠肝義膽的性格使然,也確實被人誤解過,她也有機會到北京的大醫院去工作,但是,她最終選擇留下來,承擔起學科帶頭人和科室主任的責任。因為她舍不得那些患者求助的眼神,舍不得幾任醫院領導的關心和愛護,更舍不得她為之傾注了近20年心血的腫瘤防治事業……
仁醫
在采訪中,張燕博士說,作為一名腫瘤醫生,怎樣才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根治病灶,提高生活質量,克服心理壓力,讓眾多病人從各種癌癥的陰影里走出來,已經成為張燕主任和她的同事每天面對的新課題。據張燕介紹:近幾年來,石家莊市第一醫院腫瘤科發展非常迅速,已由當初的一個科室發展成為4個專業科室,四個病區,140多張床位,40多名專業醫師,月均住院患者200多人的大專業科室了。
張燕主任說:“從廣大患者的角度著眼,一個科室主任自己業務能力再強,意義也不大。因為獨木不成林。你只有培養一支強大的團隊,才能給患者減輕更多的痛苦,為更多的家庭帶來幸福。”
去年,有一位姓劉的患者,58歲,患了喉癌近2年了,都沒有進行有效的醫治,直到頸部出現了巨大轉移灶,強烈壓迫出氣道,造成了呼吸困難才來醫院就診。當時,劉先生的情緒極為悲觀,一心等死。
醫者仁心。接診之后,張燕主任帶著年輕的醫生們輪流給他做心理疏導,并詳細講解疾病的診治情況,讓他鼓起勇氣看到治愈的希望。張燕主任還手把手幫科里的醫生給劉先生制定整體治療方案。首先,給他采用了一周的誘導化療,緊接著又進行了一次介入化療。經檢查患者的病灶明顯縮小后,又改為同步化療……經過科學系統的綜合治療后,劉先生的病灶已基本消失,如今病情穩定,生活質量良好,這全得益于這支團隊良好協作和精湛的治療技術。
平時,張燕主任不僅在業務上傳幫帶,而且在精神追求,醫德修養和人品鑄造上嚴格要求自己的團隊,她首先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給周圍的人起到表率作用。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從身邊細微的事做起,為構建社會“誠信的基石”盡一份力量。2014年春,在一次去南方某城市開學術討論會時,會議組織者在引導專家從賓館出來過馬路時,紅燈亮了,此時馬路上沒有過往的車輛,組織者就招呼大家快抓緊時間過馬路。眾人都很聽話,紛紛快步穿越了馬路,但是張燕主任和另一位東北來的專家還是穩穩地站在原地,直等到綠燈亮了,才趕緊過馬路。這兩個遵守交通規則的人相視一笑,從此變成了學術上的知心朋友。以小見大,人能否在瑣事上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準則,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最好標準,張燕主任始終秉承這一準則要求自己。
前些天,有一位患者家屬來看望張燕時說:張主任,一個人做事,可以一次兩次不求回報,但是像您這樣長期無私幫助病人的醫生,真的是太讓人感動了。在采訪中,張燕主任不僅一字未提自己獲得的各種榮譽,而且還特坦誠地說:“我們科室從來不收患者送的錦旗,因為我個人覺得有點兒勞民傷財。患者把錢省下來治病才是正經事兒,當醫生的給患者把病治好是你份內的事,不需要別人來表揚的。我們需要的是家屬的理解,病人的配合治療;追求的是老百姓和諧、幸福與健康美好的生活。”
“醫術乃仁術,行醫即為推仁。仁始于心,發于言,顯于行。若心無仁,則言無仁,行無仁,醫者終非醫也。”這是張燕的一則學習筆記中記下的話。在采訪時,張燕說,有關“大醫精誠”的論述,是先賢孫思邈為后世醫者留下的“執業宣言”,當然也是對醫者高尚的品德修養的綜合要求。自古以來,所有有追求的醫生,無不以能夠成為一名“大醫者”而孜孜不倦。“以后能否成為一名‘大醫,我不敢說,但這種境界,會是我一生追求的理想。”
專家簡介
張燕,女,現任石家莊市第一醫院腫瘤專業學科帶頭人兼腫瘤四科主任;系中國老年腫瘤學會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河北省免疫學會生物治療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委員會常委,石家莊市腫瘤內科質量管理與控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腫瘤內科質控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放療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姑息與疼痛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醫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委員,石家莊市醫學會腫瘤內科委員會常委。曾于2011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交流學習乳腺癌,同年在解放軍307醫院進修乳腺癌專業,2012年赴新加坡交流學習胃癌的內科治療。擅長乳腺癌、肺癌、胃腸惡性腫瘤的疑難危重病癥的治療。
endprint
性格倔強的老蘇被張燕這些話一激,當天就轉到了腫瘤科。張燕主任和她的團隊共同對這位直腸癌晚期患者的病情做了科學評估,及時制訂了個體化全方位治療方案:先采用了全身化療,隨后還給他做了介入化療,緊接著又改為盆腔放療和最后的鞏固治療。除此之外,還全程結合中醫治療和免疫調劑治療,經過一系列科學的綜合治療,奇跡終于出現了。半年之后,老蘇體內的病灶已接近完全消失。這位倔強的漢子喜極而泣。老蘇的妻子后來陪老蘇到醫院復查病情時曾說:“張主任是俺家的大恩人!俺娃他爹要不是遇到了她,早就沒命了,現在吃得香睡得著,地里的農活也能干了。俺半夜里做夢還給張主任磕頭呢……”
實際上,這些年來,年輕、好強、直言、上進的張燕因為其直率豁達、俠肝義膽的性格使然,也確實被人誤解過,她也有機會到北京的大醫院去工作,但是,她最終選擇留下來,承擔起學科帶頭人和科室主任的責任。因為她舍不得那些患者求助的眼神,舍不得幾任醫院領導的關心和愛護,更舍不得她為之傾注了近20年心血的腫瘤防治事業……
仁醫
在采訪中,張燕博士說,作為一名腫瘤醫生,怎樣才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根治病灶,提高生活質量,克服心理壓力,讓眾多病人從各種癌癥的陰影里走出來,已經成為張燕主任和她的同事每天面對的新課題。據張燕介紹:近幾年來,石家莊市第一醫院腫瘤科發展非常迅速,已由當初的一個科室發展成為4個專業科室,四個病區,140多張床位,40多名專業醫師,月均住院患者200多人的大專業科室了。
張燕主任說:“從廣大患者的角度著眼,一個科室主任自己業務能力再強,意義也不大。因為獨木不成林。你只有培養一支強大的團隊,才能給患者減輕更多的痛苦,為更多的家庭帶來幸福。”
去年,有一位姓劉的患者,58歲,患了喉癌近2年了,都沒有進行有效的醫治,直到頸部出現了巨大轉移灶,強烈壓迫出氣道,造成了呼吸困難才來醫院就診。當時,劉先生的情緒極為悲觀,一心等死。
醫者仁心。接診之后,張燕主任帶著年輕的醫生們輪流給他做心理疏導,并詳細講解疾病的診治情況,讓他鼓起勇氣看到治愈的希望。張燕主任還手把手幫科里的醫生給劉先生制定整體治療方案。首先,給他采用了一周的誘導化療,緊接著又進行了一次介入化療。經檢查患者的病灶明顯縮小后,又改為同步化療……經過科學系統的綜合治療后,劉先生的病灶已基本消失,如今病情穩定,生活質量良好,這全得益于這支團隊良好協作和精湛的治療技術。
平時,張燕主任不僅在業務上傳幫帶,而且在精神追求,醫德修養和人品鑄造上嚴格要求自己的團隊,她首先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給周圍的人起到表率作用。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從身邊細微的事做起,為構建社會“誠信的基石”盡一份力量。2014年春,在一次去南方某城市開學術討論會時,會議組織者在引導專家從賓館出來過馬路時,紅燈亮了,此時馬路上沒有過往的車輛,組織者就招呼大家快抓緊時間過馬路。眾人都很聽話,紛紛快步穿越了馬路,但是張燕主任和另一位東北來的專家還是穩穩地站在原地,直等到綠燈亮了,才趕緊過馬路。這兩個遵守交通規則的人相視一笑,從此變成了學術上的知心朋友。以小見大,人能否在瑣事上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準則,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最好標準,張燕主任始終秉承這一準則要求自己。
前些天,有一位患者家屬來看望張燕時說:張主任,一個人做事,可以一次兩次不求回報,但是像您這樣長期無私幫助病人的醫生,真的是太讓人感動了。在采訪中,張燕主任不僅一字未提自己獲得的各種榮譽,而且還特坦誠地說:“我們科室從來不收患者送的錦旗,因為我個人覺得有點兒勞民傷財。患者把錢省下來治病才是正經事兒,當醫生的給患者把病治好是你份內的事,不需要別人來表揚的。我們需要的是家屬的理解,病人的配合治療;追求的是老百姓和諧、幸福與健康美好的生活。”
“醫術乃仁術,行醫即為推仁。仁始于心,發于言,顯于行。若心無仁,則言無仁,行無仁,醫者終非醫也。”這是張燕的一則學習筆記中記下的話。在采訪時,張燕說,有關“大醫精誠”的論述,是先賢孫思邈為后世醫者留下的“執業宣言”,當然也是對醫者高尚的品德修養的綜合要求。自古以來,所有有追求的醫生,無不以能夠成為一名“大醫者”而孜孜不倦。“以后能否成為一名‘大醫,我不敢說,但這種境界,會是我一生追求的理想。”
專家簡介
張燕,女,現任石家莊市第一醫院腫瘤專業學科帶頭人兼腫瘤四科主任;系中國老年腫瘤學會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河北省免疫學會生物治療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委員會常委,石家莊市腫瘤內科質量管理與控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腫瘤內科質控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放療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姑息與疼痛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醫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委員,石家莊市醫學會腫瘤內科委員會常委。曾于2011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交流學習乳腺癌,同年在解放軍307醫院進修乳腺癌專業,2012年赴新加坡交流學習胃癌的內科治療。擅長乳腺癌、肺癌、胃腸惡性腫瘤的疑難危重病癥的治療。
endprint
性格倔強的老蘇被張燕這些話一激,當天就轉到了腫瘤科。張燕主任和她的團隊共同對這位直腸癌晚期患者的病情做了科學評估,及時制訂了個體化全方位治療方案:先采用了全身化療,隨后還給他做了介入化療,緊接著又改為盆腔放療和最后的鞏固治療。除此之外,還全程結合中醫治療和免疫調劑治療,經過一系列科學的綜合治療,奇跡終于出現了。半年之后,老蘇體內的病灶已接近完全消失。這位倔強的漢子喜極而泣。老蘇的妻子后來陪老蘇到醫院復查病情時曾說:“張主任是俺家的大恩人!俺娃他爹要不是遇到了她,早就沒命了,現在吃得香睡得著,地里的農活也能干了。俺半夜里做夢還給張主任磕頭呢……”
實際上,這些年來,年輕、好強、直言、上進的張燕因為其直率豁達、俠肝義膽的性格使然,也確實被人誤解過,她也有機會到北京的大醫院去工作,但是,她最終選擇留下來,承擔起學科帶頭人和科室主任的責任。因為她舍不得那些患者求助的眼神,舍不得幾任醫院領導的關心和愛護,更舍不得她為之傾注了近20年心血的腫瘤防治事業……
仁醫
在采訪中,張燕博士說,作為一名腫瘤醫生,怎樣才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根治病灶,提高生活質量,克服心理壓力,讓眾多病人從各種癌癥的陰影里走出來,已經成為張燕主任和她的同事每天面對的新課題。據張燕介紹:近幾年來,石家莊市第一醫院腫瘤科發展非常迅速,已由當初的一個科室發展成為4個專業科室,四個病區,140多張床位,40多名專業醫師,月均住院患者200多人的大專業科室了。
張燕主任說:“從廣大患者的角度著眼,一個科室主任自己業務能力再強,意義也不大。因為獨木不成林。你只有培養一支強大的團隊,才能給患者減輕更多的痛苦,為更多的家庭帶來幸福。”
去年,有一位姓劉的患者,58歲,患了喉癌近2年了,都沒有進行有效的醫治,直到頸部出現了巨大轉移灶,強烈壓迫出氣道,造成了呼吸困難才來醫院就診。當時,劉先生的情緒極為悲觀,一心等死。
醫者仁心。接診之后,張燕主任帶著年輕的醫生們輪流給他做心理疏導,并詳細講解疾病的診治情況,讓他鼓起勇氣看到治愈的希望。張燕主任還手把手幫科里的醫生給劉先生制定整體治療方案。首先,給他采用了一周的誘導化療,緊接著又進行了一次介入化療。經檢查患者的病灶明顯縮小后,又改為同步化療……經過科學系統的綜合治療后,劉先生的病灶已基本消失,如今病情穩定,生活質量良好,這全得益于這支團隊良好協作和精湛的治療技術。
平時,張燕主任不僅在業務上傳幫帶,而且在精神追求,醫德修養和人品鑄造上嚴格要求自己的團隊,她首先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給周圍的人起到表率作用。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從身邊細微的事做起,為構建社會“誠信的基石”盡一份力量。2014年春,在一次去南方某城市開學術討論會時,會議組織者在引導專家從賓館出來過馬路時,紅燈亮了,此時馬路上沒有過往的車輛,組織者就招呼大家快抓緊時間過馬路。眾人都很聽話,紛紛快步穿越了馬路,但是張燕主任和另一位東北來的專家還是穩穩地站在原地,直等到綠燈亮了,才趕緊過馬路。這兩個遵守交通規則的人相視一笑,從此變成了學術上的知心朋友。以小見大,人能否在瑣事上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準則,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最好標準,張燕主任始終秉承這一準則要求自己。
前些天,有一位患者家屬來看望張燕時說:張主任,一個人做事,可以一次兩次不求回報,但是像您這樣長期無私幫助病人的醫生,真的是太讓人感動了。在采訪中,張燕主任不僅一字未提自己獲得的各種榮譽,而且還特坦誠地說:“我們科室從來不收患者送的錦旗,因為我個人覺得有點兒勞民傷財。患者把錢省下來治病才是正經事兒,當醫生的給患者把病治好是你份內的事,不需要別人來表揚的。我們需要的是家屬的理解,病人的配合治療;追求的是老百姓和諧、幸福與健康美好的生活。”
“醫術乃仁術,行醫即為推仁。仁始于心,發于言,顯于行。若心無仁,則言無仁,行無仁,醫者終非醫也。”這是張燕的一則學習筆記中記下的話。在采訪時,張燕說,有關“大醫精誠”的論述,是先賢孫思邈為后世醫者留下的“執業宣言”,當然也是對醫者高尚的品德修養的綜合要求。自古以來,所有有追求的醫生,無不以能夠成為一名“大醫者”而孜孜不倦。“以后能否成為一名‘大醫,我不敢說,但這種境界,會是我一生追求的理想。”
專家簡介
張燕,女,現任石家莊市第一醫院腫瘤專業學科帶頭人兼腫瘤四科主任;系中國老年腫瘤學會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河北省免疫學會生物治療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委員會常委,石家莊市腫瘤內科質量管理與控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腫瘤內科質控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放療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河北省抗癌協會姑息與疼痛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醫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委員,石家莊市醫學會腫瘤內科委員會常委。曾于2011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交流學習乳腺癌,同年在解放軍307醫院進修乳腺癌專業,2012年赴新加坡交流學習胃癌的內科治療。擅長乳腺癌、肺癌、胃腸惡性腫瘤的疑難危重病癥的治療。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