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瑞娜 王田蔚 祖艷穎 方 樂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神經內一科,吉林 長春 130033)
腦卒中的患者群日趨年輕〔1〕,探索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危險因素,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中青年的意義更重大,本文對比分析近2年我院收治的不同年齡段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資料,重點指導中青年如何防病治病。
1.1研究對象 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神經內一科就診的82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例組),中青年組40例,其中男性占75%,年齡≤59歲;老年組42例,男女比例2.2∶2.0,年齡≥60歲。健康對照組同時按年齡分兩組,每組各40例,資料均來源于門診答卷問答和體檢。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并且排除腦血管畸形、外傷、肝腎功能異常等疾病。
1.2方法 三組患者均,分別記錄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家族史、心臟病、飲酒、吸煙、適當運動,以及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apoB/apoA1、腰圍、腰臀圍比值、體重質量指數(BMI)等資料。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
2.1老年組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老年病例組的有高血壓、糖尿病、缺血性腦卒中家族史、心臟病、吸煙者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適當體力活動的比例多于病例組(P<0.05);兩組飲酒比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腰圍、腰臀圍比值、BMI比對照組高(P<0.05),但兩組甘油三酯及 apoB/apoA1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老年組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n(%)〕
2.2中青年組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比較 中青年病例組的高血壓、糖尿病、缺血性腦卒中家族史、心臟病、飲酒、吸煙者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適當體力活動的比例多于中青年病例組(P<0.05)。見表3。中青年組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腰圍、腰臀圍比值、 BMI比對照組高(P<0.05) 。 但兩組 apoB/apoA1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2 老年組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的比較±s,mmol/L)

表3 中青年組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n(%),n=40〕

表4 中青年組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s,mmol/L,n=40)
國內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青年卒中占全部腦卒中的9.77%,以缺血性為主,且以男性居多〔2〕,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中青年男性居多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有關,吸煙能危害脈管系統,從而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而飲酒使紅細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從而減少腦血流量。
高血壓是腦卒中的主要和基本病因,臨床常見的卒中類型包括腦出血、腔隙性腦梗死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長期高血壓可導致腦內小動脈或深穿支動脈內壁纖維素樣壞死或脂質透明變性、小動脈瘤或微夾層動脈瘤形成,當血壓驟然升高的時候,血液會從血管壁滲出或者動脈瘤直接破裂血液進入腦組織形成血腫。Zheng等〔3〕的研究表明,高血壓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發生,平均動脈壓的水平對預測缺血性卒中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作用。積極有效地治療高血壓對于預防腦卒中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糖尿病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Beckman等〔4〕研究發現,糖尿病可使腦卒中發生危險增加4倍。糖尿病常伴有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增加、血小板集聚性增高,使血液形成高凝狀態,一旦受到適當刺激就形成血栓,對微血管硬化具有強烈的促進作用,可使腦部受累區域產生腔隙性軟化灶,從而使糖尿病患者腦梗死發生率增高,并且其梗死年齡較非糖尿病患者平均早5年左右,糖尿病雖然主要是影響外周血管,但其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
遺傳因素在所有疾病的發病高危因素中都被提及,因此家族史提高個體易感性的基礎上,加大了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風險,故遺傳因素可以考慮作為中青年與老年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
Bevan等〔5〕研究發現,心源性栓塞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占缺血性卒中的35%。Shinokawa等〔6〕研究表明,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由于心房顫動引起的比例為45%,這個比例低于老年人的78%。本研究結果與國內外報道一致,說明合并心臟病可能為腦卒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危險因素。
中青年組的飲酒率明顯高于老年組,飲酒可能是中青年腦卒中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酒精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包括升高血壓、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心律失常和降低腦血流量等導致腦卒中。Wannamethee等〔7〕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表明,重度飲酒伴隨腦卒中發生風險的增高大部分與血壓變化有關,尚無充分的證據說明適度或者偶爾飲酒的人群會降低腦卒中發病的風險。中青年人群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酗酒。同樣,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使血管痙攣、血壓升高及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腦卒中的風險。兩組數據均提示適度的體育活動可以改善心臟功能,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通過對血壓、血糖、體重的控制起到保護作用。Kurth等〔8〕的研究表明適度的運動能降低發生腦梗死的風險,但與腦出血的發生無明確的相關性。
血脂異常能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進程,高水平總膽固醇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LDL-C水平升高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HDL-C及其載脂蛋白apo水平明顯下降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長期反復損傷引起血小板黏著、聚集、脂質沉積、平滑肌細胞增生等一系列反應,形成動脈硬化而誘發腦血栓形成〔9〕。表明血脂異常是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尤其對血脂異常的中青年進行飲食結構調整及調脂治療、防治血脂異常,對于預防脫離腦卒中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Kurth等〔10〕的研究表明,相對于BMI<23 kg/m2的人群,BMI>30 kg/m2的人群發生各種腦卒中的相對危險度(RR)為2.0,其中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相對危險度為1.95,發生出血性腦卒中的相對危險度為2.25,并且BMI是獨立于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之外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卒中高危因素除高血壓、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等這些基礎疾病外,值得重視的還有吸煙、酗酒、控制體重和適當的運動方式。因此,早期對中青年人群進行腦卒中健康教育,實現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將對本人、家庭、社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4 參考文獻
1靳 瑋,呂佩源,董艷紅,等. 初發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4381-3.
2吳兆蘇,姚崇華,趙 冬.我國人群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3):236-9.
3Zheng LQ,Sun ZQ,Li J,etal.Pulse pressure and mean arterial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ischemic stroke among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J〕.Stroke,2008;39(5):1932-7.
4Beckman JA, Criger MA,Libby P.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nanagement〔J〕.JAMA,2002;287(19):2570-81.
5Bevan H,Sharma K,Bradley W.Stroke in young adults 〔J〕 .Stroke,1990;21(3):382-6.
6Shinokawa N,Hirai T,Takashima S,etal.A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ic study on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Comparison with Younger Patients〔J〕.Chest,2001;120(3):840-6.
7Wannamethee SG,Shaper G.Patterns of alcohol intake and risk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British Men〔J〕.Stroke,1996;27(6):1033-9.
8Kurth T,Moore SC,Gaziano JM,etal.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women〔J〕.Arch Int Med,2006;166(13):1403-9.
9李 花.缺血性腦卒中的再發風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3184-5.
10Kurth T,Gaziano M,Berger K,etal.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en〔J〕.Arch Intern Med,2002;162(22):2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