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衍 陳新宇 白學軍
(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返回抑制是選擇性注意中的一種抑制能力。Posner等〔1,2〕人采用經典的線索-靶子范式進行研究時發現,對先前線索化的刺激再次注意時,當靶子出現在非線索化位置的反應快于當靶子出現在線索化位置的反應。抑制缺陷理論表明,隨增齡個體的抑制能力出現下降趨勢〔3,4〕,對成年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系列視覺搜索范式中返回抑制可以出現在多個外周位置上〔5~7〕,那么在其他年齡的人群中結果如何,序列線索化范式是:先在多空間位置條件下對提示位置進行依次線索化,然后呈現靶子,被試需要將注意依次指向線索化位置,是集中注意在不同位置上的轉移。本研究考察年輕組和老年組序列線索化條件下返回抑制的容量,進一步揭示返回抑制年老化現象及深層機制。
1.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老年人35名。納入標準:①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②簡易智力狀況檢查量表得分(MMSE)〔8〕>27分,以排除認知功能缺損的可能;平均年齡(65.1±4.2)歲,受教育程度(13.7±2.5)年。35名大學生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21.2±1.5)歲,受教育程度(14.9±1.0)年。
1.2試驗材料與儀器 試驗程序用心理學實驗專用開發軟件E-prime編制而成,被試眼睛離屏幕57 cm,頭部用頭托固定。在屏幕中央呈現白色“+”號為中央注視點。采用8個同等大小的方框為線索刺激,圍繞中央注視點按圓形排列,方框大小為1.5°視角,每一個方框中心到中央注視點的視角約為7°。以呈現在某個外周方塊內的白色“○”號和“☆”作為辨別靶子,大小接近小方塊的內接圓。
1.3試驗設計 采用2(年齡組:老年組、年輕組)×6(靶子位置:非線索化、第一次線索化、第二次線索化、第三次線索化、第四次線索化、第五次線索化)的混合實驗設計。自變量為年齡、與靶子位置,其中年齡為組間變量,后者為組內變量。因變量為被試者的反應時和辨別反應錯誤率。
1.4試驗流程 ①呈現500 ms的標準畫面,提醒被試做好準備,要求被試者保持注視中央注視點。②第一次線索化,外側某一小方框線索化,持續時間為200 ms。③第二次線索化,依次外側某一小方框線索化,持續時間200 ms。④第三次線索化,依次外側某一小方框線索化,持續時間200 ms。⑤第四次線索化,依次外側某一小方框線索化,持續時間200 ms。⑥第五次線索化,依次外側某一小方框線索化,持續時間200 ms。⑦中央線索化,中央注視點高亮800 ms后,靶子隨機地出現在外側8個方框中某一方框,被試覺察后需迅速按對應鍵反應,要求一半被試在看到靶子(白色“○”)出現時立即按“Z”鍵做出反應,靶子(白色“☆”)出現時立即按“M”鍵做出反應。另一半被試做相反反應。如被試不做按鍵反應,畫面持續2 000 ms后消失;每一次試驗結束后間隔1 000 ms開始下一次試驗。五次線索位置均不相同。兩種辨別刺激呈現的次數相同。靶子出現在各線索化位置和非線索化位置的概率相等。線索化位置的反應時與非線索化位置的反應時之差為抑制效應量。流程見圖1。試驗分為練習和正式兩個部分。練習部分安排30個試次,對于老年人,增加練習次數知道其熟悉任務要求。正式試驗共360個試次,每種處理水平下有60次測試。組內所有測試混合隨機呈現。每完成40個試次后休息2 min。
1.5統計學分析 用SPSS16.0 對數據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2.1方差分析結果 ①年齡主效應顯著,F(1,63)=104.20,P<0.001;說明兩組被試的反應時存在顯著差異,老年組的反應時(767±82)ms顯著長于年輕組的反應時(583±72)ms。②靶子位置主效應顯著,F(5,315)=5.16,P<0.001;說明在靶子位置不同時,被試的反應時存在顯著差異。③年齡與靶子位置交互效應不顯著,F(5,315)=0.10,P>0.05。說明兩組被試的返回抑制容量不存在顯著差異。為了更清楚的說明被試在各個靶子出現位置的IOR效應,對兩組被試分別進行分析。
2.2檢驗結果 年輕組被試:第一次線索化位置的IOR不顯著(t=0.29,P>0.05);第二次線索化位置的IOR不顯著(t=1.30,P>0.05);第三次線索化位置的IOR顯著(t=3.25,P<0.05);第四次線索化位置的IOR顯著(t=4.25,P<0.01);第五次線索化位置的IOR顯著(t=4.02,P<0.001)。老年組被試:第一次線索化位置的IOR不顯著(t=0.76,P>0.05);第二次線索化位置的IOR不顯著(t=1.48,P>0.05);第三次線索化位置的IOR不顯著(t=1.78,P>0.05);第四次線索化位置的IOR顯著(t=3.06,P<0.01);第五次線索化位置的IOR顯著(t=2.99,P<0.01)。見表1。

表1 不同實驗條件下兩組被試的結果±s)

圖1 實驗流程圖
本實驗的結果顯示,在序列線索化條件下,年輕組被試返回抑制可以出現在連續線索化的3個位置上,這與先前的兩項研究結果是一致的〔6〕。另一個結果是,隨潛在位置數量的增加,IOR效應量逐漸下降,這一結果也與先前的一些研究結論一致〔9,10〕。在序列線索化研究中,線索化位置存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目前比較多的研究都發現,在最早線索化位置上的返回抑制量最小,在最后線索化位置上的返回抑制效應量最大,這可能說明了記憶痕跡的影響,最早線索化位置上的記憶痕跡減退最多,因此,當靶子出現在該線索化位置上時,IOR量比后面的線索化位置的少。
先前的研究〔9~12〕采用的是覺察任務,而當前研究采用的是辨別任務,在兩種不同的任務類型下,年輕組被試的返回抑制容量是相同的;Danziger等〔11〕采用了辨別任務研究連續線索化條件下返回抑制的容量,結果顯示,在SOA為600 ms的條件下,有三個位置的返回抑制容量,而在短SOA(100 ms)條件下,沒有出現明顯的返回抑制現象。Snyder等〔10〕研究中要求被試對“P”和“E”做辨別反應,研究結果也發現有三個位置的返回抑制容量。以上的研究結果說明,在年輕組被試中,返回抑制的容量未受到任務類型的影響。
老年組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辨別任務下,序列線索化返回抑制的容量是兩個位置,而年輕組的容量是三個位置。兩組的返回抑制容量沒有顯著性差異。目前,僅有一項研究比較了返回抑制容量上的年齡效應〔12〕。Pratt等〔13〕采用覺察任務,研究發現,老年組和年輕組被試在返回抑制的容量上沒有顯著差異。本研究采用了難度更高的辨別任務,也獲得了一致的結論。兩項研究的結果支持了返回抑制與上丘有關的觀點,而上丘則不受年老化影響的。
在序列線索化條件下老年人的返回抑制容量與年輕人無顯著差異。在序列線索化條件下,年輕組被試返回抑制容量為3,老年人被試返回抑制容量為2。返回抑制的容量不受任務難度的影響。
4 參考文獻
1Posner MI,Cohen Y. Components of visual orienting.In H.Bouma & C.G.Bouwhuis (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M〕.Hov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1984:531-56.
2陳 衍,白學軍.內源性注意定向對老年人返回抑制的調節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7):323-9.
3Brodeur DA,Boden D.The effects of Patial uncertainty and cue Predietability on visual orienting in children〔J〕.Visual Res,2000;40(2):2351-8.
4Wright RD,Richard CM.Inhibition of return at multiple location in visual space〔J〕.Canadian J of Expl Psychol,1996;50 (3):324-7.
5周建中,王 甦.連續和同時線索化條件下的返回抑制容量〔J〕.心理科學,2001;24 (3):269-72.
6Abrams RA,Pratt J.Spatially diffuse inhibition affects multiple locations:A reply to Tipper,Weaver,and Watson〔J〕.J Exp Psychol:Hum Percept Performance,1996;22(5):1294-8.
7Snyder JJ,Kingstone A. Inhibition of return at multiple locations in visual search:When you see it and when you don't〔J〕.Quarterly J Exp Psychol,2001; 54A(4):1221-37.
8張明園.精神科量表評定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92-3.
9Dodd MD,Castel A,Pratt J. Inhibition of return occurs with multiple shifts of attention:evidence supporting the limited role of memory in visual search〔J〕.Percep Psychophy,2003;65(7):1126-35.
10Snyder JJ,Kingstone A.Inhibition of return at multiple loc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visual search〔J〕.Visual Cognition,2007;2(15):238-56.
11Danziger S,Kingstone A,Snyder JJ. Inhibition of return to successively stimulated locations in a sequential visual search paradigm〔J〕.J Exp Psychol:Hum Percep Performance,1998;24(5):1467-513.
12Pratt J,Chasteen AL.Examining inhibition of return with multiple sequential cues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J〕.Psychol Aging,2007;22(2):404-9.
13Pratt J,Dodd MD,Welsh TN.Growing older does not always mean moving slower:Examining aging and the saccadic motor system〔J〕.J Motor Behavior,2006; 38(5):3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