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菲 馮 玉
(遼寧醫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降鈣素原(PCT)可作為炎癥、膿毒血癥的血清學標志〔1〕。資料〔〕顯示,PCT有助于鑒別感染性疾病與非感染性疾病、局部輕癥感染與全身重癥感染〔2〕。本研究觀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血清PCT水平變化。
1.1一般資料 2011年2月1日至2012年12月我院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63例,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齡16~83(平均42.33)歲。分為重癥感染組16例、局部感染組23例、無感染對照組24例。重癥感染包括敗血癥、膿毒血癥伴全身癥狀;局部感染包括無全身癥狀的局部感染。以血清學和病原體分離、培養作為感染的依據。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做血、尿常規、肝、腎功、電解質、血氣分析檢查,并在入院24 h內抗生素使用前送檢PCT、血培養,部分病例采集痰、尿、創面分泌物等標本作細菌培養檢查。采用羅氏E601全自動電發光免疫分析儀與專用原裝試劑盒進行PCT檢測,按說明書操作,并按要求進行定標和質控試驗。正常參考范圍為<0.1 ng/ml,>0.5 ng/ml定為陽性。并動態監測PCT水平5~7 d。病原菌分離鑒定方法,臨床科室負責將采集的病人標本送檢驗科。檢驗人員按照常規檢驗程序,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規定的檢驗操作方法,在標本初檢基礎上,取標本接種血平板和中國蘭平板(英國Oxoid公司產品),對分離出的菌株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型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及配套GN鑒定卡進行菌種鑒定。然后使用該系統及配套GN-AST藥敏卡進行臨床常用抗菌藥物敏感試驗。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和χ2檢驗。
2.13組PCT水平比較 重癥感染組PCT濃度分別較局部感染組、對照組顯著增高(P< 0.01),見表1。
2.2PCT檢測結果與血培養結果比較 PCT檢測陽性率〔38.10%(24/63)〕高于血培養陽性率〔25.40%(16/63)〕。其中PCT陽性時,血培養陽性15例,陰性9例;PCT陽性時,血培養陽性1例,陰性38例。
2.3重癥感染組PCT動態監測結果 PCT水平隨病情好轉而降低,持續升高預后不良,重癥感染組2例PCT持續升高,最終臨床死亡,見表2。

表1 3組PCT結果〔n(%)〕

表2 重癥感染組PCT動態監測結果(n)
感染是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最常見的誘因,而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無論有無感染都可以有發熱、白細胞升高現象。臨床考慮合并感染可進行病原學及相關影像學檢查,但有些部位的病原學檢查困難且病原學檢查需一定時間,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患者感染早期不能及時使用抗生素及濫用,是臨床所面臨的兩大問題。臨床上需要尋找一種快速有效的實驗進行感染的早期診斷,以指導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PCT 是1992年發現的人類降鈣素的前體物質,無激素活性,是由116個氨基酸殘基組成, 相對分子量為13 kD的糖蛋白。血清PCT是一種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體,正常生理狀態下只由甲狀腺C 細胞合成,在血漿內含量很少,當全身炎性反應和敗血癥時,PCT 可由甲狀腺以外組織大量產生,如肝臟中的巨噬細胞、單核細胞、肺和腸道組織的淋巴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3〕。PCT的生成過程受細菌毒素及多種炎性細胞因子的調節。其中細菌內毒素是誘導PCT 產生的最主要刺激因子。
本研究表明PCT檢測可作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合并感染的早期診斷、鑒別診斷及嚴重程度的指標,指導臨床是否使用抗菌藥物治療。PCT在全身性炎癥反應早期(2~3 h)即可升高,若為機體急性應激反應或病毒感染PCT正常或輕度升高(0.5~2 ng/ml),而在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感染時才明顯升高(>2 ng/ml)且與感染嚴重程度呈正相關〔4〕??筛鶕毦鷮W檢查結果進行抗生素的調整,可避免臨床盲目使用。PCT可作為判斷病情與預后及療效觀察的可靠指標〔5〕,可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PCT 濃度隨著炎癥的控制和病情的緩解而迅速下降(24 h內<0.5 ng/ml),指導臨床停用抗生素或降低其檔次。如果PCT水平持續升高,表明炎癥未能有效控制,有必要進一步檢查,明確病原學,調整抗菌藥物治療。
4 參考文獻
1艾紅梅,王昌富.降鈣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12;22(18):4178-80.
2徐愛蕾.降鈣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雜志,2011;9(8):2253-4.
3張 玲,郝艷梅.PCT和IL-6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2;25(5):557-9.
4洪訓宇.定量檢測PCT、CRP 在產科ICU 患者感染診斷及預后判斷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3):547-51.
5齊 燁.血清降鈣素原測定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