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婷 唐 穎 李曉丹 許力軍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呼吸科,吉林 長春 130021)
呼吸困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常見癥狀〔1〕。肺功能是評價患者呼吸困難程度的主要指標,然而臨床上部分COPD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與肺功能受限程度并不完全符合,研究表明這可能與患者存在的焦慮狀態有關〔2〕。本文擬觀察心理干預對COPD患者呼吸困難的緩解作用。
1.1研究對象 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我院經積極搶救治療后處于穩定期的COPD患者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齡60~72歲。入選標準:明確診斷為重度COPD的患者,肺功能檢查符合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1 s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70%,30%≤FEV1<50%預計值,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并發嚴重心、肝、腎等疾病者,未按本方案完成者。
1.2研究方法 根據COPD患者的呼吸困難指數(mMRC)分組,比較2、3、4分組肺功能及焦慮程度;或根據焦慮程度分組,比較無焦慮、輕度、中度、重度焦慮組肺功能及呼吸困難程度。將伴有焦慮的4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心理干預組各20例。對照組常規給予布地奈德160 μg+福莫特羅4.5 μg 2次/d吸入,孟魯司特10 mg 1次/d口服。心理干預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心理指導。觀察時間為3個月,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及呼吸困難改善情況。
1.3心理干預對策 首先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交談,觀察患者的各種行為,了解造成焦慮的原因,針對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勸導、安慰患者,使患者打消消極和悲觀情緒,解除其疑慮,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其次對家屬進行有關疾病的教育,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緒,面對任何情況均可以沉著、冷靜對待,以避免加重病人的負面情緒。另外,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比如,景色優美空氣清新的公園,合理安排其生活方式。還可以通過讓患者聆聽輕松的音樂、看書、觀看娛樂性的電視節目、與親近的人交談等方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1.4呼吸困難評估指標 ①肺功能采用美國JAEGER Mastor Screen 肺功能檢測儀檢測,主要肺功能指標為FEV1、FEV1/FVC%。②采用mMRC評分法對呼吸困難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3〕:0級為除非劇烈活動,無明顯呼吸困難;1級為當快走或上緩坡時有氣短;2級為由于呼吸困難比同齡人步行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時需要停下來呼吸;3級為在平地上步行100 m或數分鐘后需要停下來呼吸;4級為明顯的呼吸困難、不能離開住所或穿脫衣服時出現氣短。③采用精神科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4〕,總共20個項目,如我覺得比平常容易緊張和著急、我無緣無故地感到害怕等,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有時有”;3“大部分時間有”;4“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中度焦慮,70分以上重度焦慮。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配對t檢驗和組間t檢驗。
2.1mMRC 2、3和4分組肺功能及焦慮評分比較 三組肺功能(包括FEV1和FEV1/FVC)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3分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4分組(P<0.05),而高于2分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mMRC評分組肺功能情況±s)
2.2焦慮各組肺功能及mMRC評分比較 4組肺功能(包括FEV1和FEV1/FVC)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mMRC評分在無焦慮組和輕度焦慮組無統計學差別(P>0.05),中度焦慮組明顯低于重度焦慮組(P<0.05),而高于無焦慮組和輕度焦慮組(P<0.05)。見表2。

表2 各焦慮組肺功能、mMRC評分比較±s)
2.3對照組和心理干預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和mMRC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肺功能(包括FEV1和FEV1/FVC)和mMRC評分上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肺功能均沒有明顯改善(P>0.05),但干預后心理干預組mMRC評分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及mMRC評分比較±s,n=20)
呼吸困難是COPD患者的常見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力和生活質量,肺功能是評估COPD患者呼吸困難的主要指標。盡管許多COPD患者的肺功能嚴重程度相近,但患者呼吸困難的程度存在明顯差別。本研究結果提示COPD患者呼吸困難的程度與肺功能不相關,而與患者的焦慮狀態有關。有學者通過構建COPD患者對焦慮、恐懼等的精神譜發現COPD患者焦慮的發生導致呼吸困難的加重,而呼吸困難又反過來加重焦慮,形成惡性循環〔5〕。
心理障礙是增加COPD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之一〔6〕,然而目前臨床上普遍缺乏對此癥狀的認識,沒有系統地將心理治療與疾病的治療有效地結合起來〔7〕。本研究提示心理干預是改善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心理干預的主要目標是要使患者客觀了解自己的病情,幫助患者建立自己應對疾病的能力,鼓勵病人建立適當的心理宣泄途徑,培養穩定的情緒。常用的心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增加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松弛療法以及加強患者家屬對患者的積極影響等。臨床醫生可以針對患者焦慮的原因,疏導、安慰患者,讓患者面對現實,多用鼓勵性的語言,樹立戰勝疾病的決心。通過消遣轉移法、開闊轉移法、歡娛轉移法及改變環境等方法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呼吸困難癥狀。另外國外學者通過對穩定期COPD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隨訪,發現獨居比群居可能更有益于改善COPD患者心理狀態〔8〕。必要時可以通過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患者的焦慮癥狀。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OPD也是一種身心共患性疾病〔9〕,此類患者普遍存在著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及時正確地評估COPD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有效的心理干預,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4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謝 毅,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7.
2Athanasios T,Epaminondas K,Dionisios B.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dropping out from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habilitation programs〔J〕.Bio Med Res Int,2014;2014:401326.
3許力軍,彭麗萍,唐 穎,等.鹽酸特布他林聯合布地奈德對老年COPD患者氣道高反應的臨床反應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17(21):2103-4.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39.
5Livermore N,Sharpe L,McKenzie D.Catastrophic interpretations and anxiety sensitivity as predictors of panic-spectrum psychopatholog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J Psychosom Res,2012;72(5):388-92.
6Brenes GA.Anxiety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revalence,impact,and treatment〔J〕.Psychosom Med,2003;65:963-70.
7Cafarella PA,Effing TW,Usmani ZA,etal.Treatment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literature review〔J〕.Respirology,2012;17(4):627-38.
8Bratas O,Espnes GA,Rannestad T,etal.Relapse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6 months after rehabilitation〔J〕.Scand J Caring Sci,2012;26(2):219-27.
9Crockett AJ,Cranston JM,Moss JR,etal.The impact of anxiety,depression and living alon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Qual Life Res,2002;11(4):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