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張 路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檢驗科,湖北 武漢 430070)
網織紅細胞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標〔1〕。目前外科手術為主聯合化療仍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模式,大多數乳腺癌患者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2〕。化療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副作用是可以引起全身多個系統的不良反應,最重要的就是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引起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甚至貧血〔3,4〕。在術后化療不同階段及時監測骨髓造血功能狀況,有助于評估治療效果,判斷疾病預后,調整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本研究通過觀察手術切除聯合化療方案的乳腺癌患者化療不同階段網織紅細胞計數(RET)、網織紅細胞分類和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IRF),探討其在監測化療后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和恢復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乳腺科收治的6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36~58歲,中位數47歲,所有患者均經過病理學明確診斷。病理分型:28例浸潤性導管癌,17例浸潤性小葉癌,13例腺樣囊性癌,8例乳頭狀癌,髓樣癌2例。患者均采用手術聯合化療方案。
1.2手術切除 對所有患者施患側乳房廣泛切除或象限切除術,切緣與腫瘤距離1.5 cm以上。切除對象包括腫瘤所在腺體,表皮,腺體下筋膜。將象限逐漸擴大后清除乳腺組織,再對腺體和皮下組織進行縫合,最后縫合皮膚。
1.3化療方案 AT:多西紫杉醇+阿霉素;CMF:環磷酰胺+氨甲喋呤+氟尿嘧啶;FAC:氟尿嘧啶+阿霉素+環磷酰胺。
1.4方法 患者先行患側乳房廣泛切除或象限切除,在化療前和化療后第3、7、14、21、28天晨起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檢測RET、高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百分率(HFR),中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百分率(MFR),低熒光強度網織紅細胞(LFR)和IRF。
1.5儀器和試劑 SYSMEX XE-20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購自希森美康公司(日本),所用熒光染料、溶血素、鞘液等均為原廠配套試劑。

2.1手術聯合化療方案治療乳腺癌患者化療各階段RET、HFR,MFR和IRF 化療后第3天開始患者RET、HFR、MFR和IRF已經較化療前顯著下降(P<0.05)。第3~14天患者RET、HFR和MFR呈持續性下降,第14天RET、HFR和MFR最低,第21天患者RET、HFR和MFR較第14天升高(P<0.05);之后RET、HFR和MFR繼續升高,第28天和化療前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第3~7天IRF呈持續性下降,第7天IRF最低,第14天IRF較第7天開始升高,但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P>0.05),之后IRF繼續升高,第28天時IRF顯著高于化療前(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階段網織紅細胞相關參數的變化±s,%,n=68)
2.2乳腺癌患者化療各階段白細胞計數(WBC)、RET和IRF變化的比較 圖1可見,患者WBC從化療后第3~21天一直呈持續下降趨勢,但下降速度慢,程度輕,之后緩慢升高,第28天時仍低于化療前水平。RET第14天后開始升高,IRF第7天后開始升高,說明乳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WBC不如網織紅細胞的變化敏感。

圖1 手術聯合化療方案乳腺癌患者化療各階段WBC、RET和IRF的比較
近年來,隨著對乳腺癌診療技術的改進,綜合治療的發展以及患者對術后生活質量,特別是形體完整的愿望和要求,使乳腺癌保乳手術成為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然而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即使早期發現癌細胞也可能已發生遠處隱匿性轉移,手術無法根除隱匿性轉移的癌細胞。化療作為腫瘤治療的方法,是利用化學合成藥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繁殖、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殺死腫瘤細胞的方法,對降低復發率有積極意義〔5〕,它是一種非特異性治療手段,故對全身的原發灶、轉移灶和亞臨床轉移灶均有效果,因此常和手術治療聯合使用。但也由于選擇性差,在殺死腫瘤細胞取得治療效果的同時,也會殺死正常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腹瀉、食欲差、脫發、皮膚黏膜出血等〔6〕,其中最重要且影響最嚴重的不良反應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機體免疫力低下,WBC、RBC、PLT等全血細胞減少,患者易發生感染、貧血〔7〕。
RET又稱年輕紅細胞,介于晚幼紅與成熟紅細胞之間。經激光照射后網織紅細胞產生特定波長的熒光,熒光強度與細胞內RNA含量多少呈正相關,據此將RET分為LRF、MRF、HRF三類〔8〕。幼稚網織紅細胞胞質中殘留RNA多,熒光強度最高,主要是HRF;成熟網織紅細胞胞質殘留RNA較少,熒光強度低,多為LRF;MRF則介于HRF和LRF之間〔9〕。IRF=(MRF+HRF)/(MRF+HRF+LRF),骨髓造血功能正常時,外周血幾乎全是成熟紅細胞,HFR很難見到;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時出現幼稚網織紅細胞生成和釋放減少,成熟網織紅細胞相對升高〔10〕,IRF降低;造血功能恢復后,骨髓生成和釋放幼稚網織紅細胞增多,IRF升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化療后IRF開始升高的時間比HRF和MRF早,變化程度大,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更為敏感;WBC的變化滯后于網織紅細胞各參數,敏感性較網織紅細胞差,結果與其他報道基本吻合〔11,12〕。
綜上所述,網織紅細胞相關參數與骨髓造血狀態有關,可以反映乳腺癌手術聯合化療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和恢復。造血功能恢復后IRF是網織紅細胞各參數中最早升高的指標,是檢測骨髓造血抑制和恢復的敏感指標。WBC也能評價骨髓造血功能,但化療后較網織紅細胞降低晚,出現降低時骨髓抑制已經很嚴重,且變化程度小,不如網織紅細胞參數敏感。因此,網織紅細胞參數監測對觀察手術聯合化療乳腺癌患者治療效果、指導臨床用藥和調整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 參考文獻
1蕭劍軍,彭杰文,何潔冰,等.網織紅細胞在乳腺癌化療前后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8;15(2):116-7.
2覃文安,余其先,周志潮,等.乳腺癌治療新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5):230-1.
3李家婭.網織紅細胞在腫瘤病人化療過程中的動態變化〔J〕.醫學檢驗與臨床,2007;18(5):37-8.
4Leyland-Jones B,Semiglazov V,Pawlicki M,etal.Maintaining normal hemoglobin levels with epoetin alfain mainly nonanemic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receiving first-line chemotherapy:a survival study〔J〕.J Clin Oncol,2005;23(25):5960-72.
5宋玲琴,何建軍,王西京,等.乳腺癌術后TC方案輔助化療的不良反應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8):1568-70.
6江小好,劉國珍,蔣靜婷.102例乳腺癌術后化療病人的護理體會〔J〕.現代醫院,2012;12(10):70-1.
7舒志芳,毛雪萍,張雪麗.乳腺癌患者手術化療后的感染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4):971-2.
8Mast AE,Blinder MA,Lu Q.Clinical utility of the reticulocyte hemoglobin content in the diagnosis of iron deficiency〔J〕.Blood,2002;99(4):1489-91.
9陳則清.網織紅細胞四項檢測指標的正常參考值調查〔J〕.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1;22(6):322.
10蔡應木,焦曉陽,林靜華,等.RET、HLR、IRF作為外周血干細胞移植后骨髓造血重建指標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醫,2008;22(2):205-6.
11王 梅,陳 爽.網織紅細胞計數在監測胸部腫瘤患者化療后骨髓抑制狀態的探討〔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6;31(4):585-6.
12樂家新,叢玉隆,蘭亞婷,等.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網織紅細胞動態變化的觀察〔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3;1(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