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化冰 徐丹林 馬 駿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臟虛絡痹”是臨床辨治慢性病和老年病的病機理論。“補臟通絡”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則,本研究多年臨床基礎上創立補臟通絡基本方(后稱補臟通絡方)。臨床及實驗表明補臟通絡方能有效延緩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觀察補臟通絡方對2型糖尿病大鼠大血管內皮細胞Ⅳ型膠原表達的影響及內皮細胞分泌功能的影響,初步探討補臟通絡方保護大血管內皮的作用機制。
1.1動物 雄性SD大鼠60只8周齡,體重(200±20)g,武漢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藥物 補臟通絡方由生黃芪、淮山藥、丹參、玄參、麥冬、生曬參、川貝、水蛭按4∶4∶3∶3∶3∶2∶2∶1構成,購自湖北中醫附院中藥房,制成1、2 g生藥/ml水煎液。
1.3主要試劑與儀器 鏈脲佐菌素(STZ),購自美國Sigma公司;內皮素(ET)放射免疫分析藥盒,購自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一氧化氮(NO)檢測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日本Olympas-CH30顯微鏡;One touch Ultra血糖測定儀,美國Johnson & Johnson公司;SN-682型放射免疫γ計數器,上海核福光電儀器有限公司。
1.4模型的建立與分組 高脂飼料(含脂肪41%,碳水化合物41%,蛋白質18%)喂養2 w后,一次性尾靜脈注射STZ 30 mg/kg,72 h后測空腹血糖(FPG),穩定在13.5 mmol/L以上者為造模成功〔1〕。正常組給予正常飼料。分組:補臟通絡方低劑量組(低劑量組)、補臟通絡方高劑量組(高劑量組)分別給予補臟通絡方1、2 g/ml灌胃;正常組、病理組給予生理鹽水灌胃。灌胃劑量均為1 ml/100 g,1次/d。治療期間飲食不變,治療周期為8 w。
1.5指標的檢測 大鼠分別于給藥第8周末禁食12 h,從尾靜脈采血在OneTouch Ultra血糖儀上測FPG;頸動脈插管放血,收集血液3 ml,分離血清,待測ET、NO含量;打開胸腔,剪取主動脈弓下主動脈約0.5 cm ,剝去主動脈外膜和中膜,保留血管內皮細胞層,4%戊二醛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切片(厚度為5 μm),蘇木素-伊紅(HE)染色,備用光鏡觀察;免疫組化測定主動脈內皮細胞Ⅳ型膠原表達;放免法(RIA)測定ET含量;硝酸還原酶法測定NO含量。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q檢驗。
2.1各組胸主動脈內膜形態比較 光鏡觀察結果:正常組內膜光滑均一,內皮細胞無增生、脫落;病理組內膜粗糙不均,明顯增厚,內皮細胞突起,可見較多炎細胞黏附;低劑量組內膜較粗糙,內膜輕度增厚;高劑量組內膜較模型組明顯光滑,內膜局部輕度增厚。
2.2各組胸主動脈內皮細胞Ⅳ型膠原表達比較 與正常組相比,病理組Ⅳ型膠原表達水平明顯增高(P<0.01);與病理組比較,各治療組Ⅳ型膠原表達水平明顯降低(P<0.01); 與低劑量組比較,高劑量組Ⅳ型膠原表達明顯降低(P<0.05)。見表1。
2.3各組FPG比較 病理組FPG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治療組FPG顯著低于病理組(P<0.01);各治療組FPG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4各組血清ET、NO、ET/NO比值比較 病理組較正常組血清ET顯著升高(P<0.01),NO顯著降低(P<0.01),ET/NO比值顯著升高(P<0.01);各治療組較病理組ET顯著降低(P<0.01),NO顯著升高(P<0.01),ET/NO比值顯著降低(P<0.01);高劑量組降低ET、ET/NO比值,升高NO作用優于低劑量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胸主動脈內皮細胞Ⅳ型膠原表達、FBG、血清ET、NO、ET/NO比值比較±s,n=10)
細胞外基質沉積是大血管內膜增厚的主要原因。血管內皮細胞可合成Ⅳ型膠原,Ⅳ型膠原是正常基底膜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現有研究已表明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可能是血管并發癥發生的關鍵和啟動因子,高血糖作用則被認為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可增加內皮細胞合成Ⅳ型膠原的活性,改變內皮細胞的基質合成,導致基底膜增厚。血管內皮是非常重要的內分泌腺,內皮功能異常、內皮收縮因子與內皮舒張因子分泌調節和功能平衡的失調是糖尿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重要機制。高血糖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進而導致其分泌功能障礙,如ET的過量釋放和NO分泌不足。ET是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一種強有力的血管收縮肽,在內皮損傷時合成及釋放增加。NO是內皮細胞產生的血管舒張因子,有很強的舒血管和抗血小板凝集的功能,能阻抑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2,3〕。本研究提示補臟通絡方對糖尿病大血管內皮保護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改善糖尿病糖代謝紊亂,減少血管內皮細胞Ⅳ型膠原表達以及改善血管內皮的分泌功能,降低ET/NO比值有關。
4 參考文獻
1沈亞非,徐焱成.2高糖高脂膳食和鏈脲佐菌素誘導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9):6.
2梁永平,魏劍芬,金秀平.血清內皮素水平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關系〔J〕.中國綜合臨床,2007;23(5):405-6.
3胡歡歡,衡先培.糖尿病血管內皮損傷機制及防治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26(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