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鴿 龔旭晨 戈小虎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目前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提高且多發于老年人群。準確判斷預后、制定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已成為直腸癌研究領域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于直腸癌的早期治療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1〕。近年來,隨著對炎癥與腫瘤關系的深入研究,利用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來預測腫瘤預后逐漸得到重視,其具有簡便易行、費用低廉等優勢。本文旨在探討術前NLR水平與老年直腸癌患者術后預后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肛腸外科行直腸癌根治術的老年患者120例。入選標準:年齡≥60歲,現病史、家族史、個人史、體格檢查、術后病理學資料完整;術后依據北美癌癥聯合會2002年制定的腫瘤分期手冊(TNM)臨床病理分期為Ⅱ、Ⅲ者,且為中分化腺癌。排除標準:存在肺、肝轉移及其他遠處轉移者;其他結直腸腫瘤,如惡性淋巴瘤、類癌等;術前有急性損傷、急慢性炎癥、血液系統疾病。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齡60~85〔平均(68.92±5.27)〕歲;腫瘤大小:<5 cm 73例,≥5 cm 47例;TNM分期:Ⅱ期65例,Ⅲ期55例。
1.2研究方法 (1)血樣分析:外周血在手術前確診為直腸癌時獲取,均取患者術前1 w內未進行任何治療時禁食水12 h后采靜脈血,通過血常規檢查儀測得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計數,通過中性粒細胞計數與淋巴細胞計數的比值得出NLR。(2)NLR截斷值:計算出NLR值后,采用ROC曲線截取最佳NLR,以NLR最佳節點值分為高NLR組和低NLR組,比較兩組臨床病理因素。(3)術后隨訪:入選的患者定期接受隨訪,內容包括體格檢查、腫瘤標志物的檢測、胸片、腹部B超、CT和腸鏡檢查,其目的是及時發現是否存在盆腔腫瘤復發及肝、肺、腦、骨、腹腔等處轉移。隨訪資料判定標準:無瘤生存終點為腫瘤復發或轉移,生存終點為腫瘤相關死亡,隨訪截止2014年6月30日。(4)手術方法:患者均接受直腸癌根治性手術(TME術),即手術中肉眼和術后病理檢查均未發現切緣有癌浸潤,同時切除區域淋巴結(R0切除)。

2.1NLR截斷值 本次120例直腸癌患者,外周血NLR平均為(2.19±1.47),以外周血NLR為檢驗變量,生存狀況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ROC曲線下面積為0.639。當NLR=2.45時,特異性為63.2%,敏感性為61.4%;NLR=2.65時,特異性為71.5%,敏感性為53.7%。故本研究采用2.5為截斷值,當NLR為2.5時,約登指數有最大值0.696,見圖1。

圖1 以NLR值2.5為最佳截點值評估患者生存情況的ROC曲線
2.2高、低NLR與各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 根據NLR界值將患者分為低NLR組(NLR<2.5)86例,高NLR組(NLR≥2.5)34例。兩組年齡和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浸潤程度方面,高NLR組隨著浸潤程度的加深,T1~T3的比率依次為5.8%、2.5%、13.3%,而低NLR組依次為22.5%、11.7%、14.2%,在T4上的高、低NLR比率(6.7%和1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淋巴結轉移數方面,高NLR組隨著轉移數的增加,由N0~N2的比率依次為11.7%、6.7%、10%,而低NLR組N0~N2的比率依次為39.2%、17.5%、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腫瘤≥5 cm高、低NLR組的比率分別為10.5%和28.3%,腫瘤<5 cm的比率分別為17.5%和4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NM分期Ⅱ期高、低NLR組的比率分別為15%、13.3%,Ⅲ期為39.2%、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NLR與老年直腸癌預后相關性分析 術前低NLR組和高NLR組的1、3、5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82.6%,67.3%,45.1%和62.4%、35.7%,24.1%,兩組無瘤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OX風險比例模型顯示,NLR≥2.5為老年直腸癌患者的獨立預后因素(χ2=61.280,P=0.000,OR=1.264)。
腫瘤微環境對于促進腫瘤生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腫瘤微環境形成與慢性炎癥過程有諸多相似之處,腫瘤預后不僅與腫瘤的惡性程度有關,還與機體本身的炎癥反應相關〔2〕。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與惡性腫瘤有密切關系,可能的機制為:腫瘤組織壞死分解產物刺激骨髓粒細胞釋放;某些腫瘤細胞產生促粒細胞生成因子;腫瘤細胞骨髓轉移,破壞骨髓對粒細胞釋放的調控作用。中性粒細胞一方面能夠促進腫瘤生長,另一方面有間接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在機體免疫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腫瘤部位淋巴細胞浸潤增多提示預后良好〔3〕。多項研究證實,當中性粒細胞增多或淋巴細胞減少會抑制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的功能,增強遠處轉移的傾向〔4〕。而NLR的升高會提示淋巴細胞計數相對或絕對減少與腫瘤患者的預后相關〔5〕。
臨床中高NLR提示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較低、預后不良。對結直腸癌患者接受不同的手術方式具有良好的預后預測價值。但目前對NLR升高的截斷值完全是經驗性的,之前研究中多以5為截斷值。但研究中發現,NLR > 5在臨床中很少見,臨床價值低。在臨床診治中,由于外周血細胞計數簡便易行,又是患者術前、化療前的一項常規化驗,因此可增加NLR作為老年直腸癌患者預后的一項監測指標,既增加了對預后判斷的準確性,又不必增加患者的軀體痛苦和經濟負擔,有相應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是一項很好的預后預測指標。
4 參考文獻
1丁如良.影響老年直腸癌患者術后生存時間的風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415-6.
2Rahbari NN,Aigner M,Thorlund K,etal.Meta analysis shows that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dicates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Gastroenterology,2010;138(5):1714-26.
3陳創奇,方樂堃,馬晉平,等.結直腸癌 2042 例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回歸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26):1804-7.
4Lowes LF,Hedley BD,Keeney M,etal.User-defined protein marker assay development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tum or cells using the cell search(R)system 〔J〕.Cytometry A,2012;81(11):983-95.
5Bonnomet A,Brysse A,Tachsidis A,etal.Epithelial-to-mesenchym al transitions and circulating tum or cells〔J〕.J Mamary Gland Biol Neoplasia,2010;15(2):2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