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偉 王 瓊 歐陽敏 蹇在金 劉幼碩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老年科,湖南 長沙 410011)
藥源性疾病已成為人類疾病第4大死因。雖然老年人和成年人發生同一藥物不良反應(ADR)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由于ADR發生于衰老的機體,無論是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預后等方面都有與成年人不同之處。本文擬了解老年患者ADR特點。
1.1研究對象 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我院老年病科出院患者1 778例,按亞太地區年齡標準分為老年組(≥60歲)和成年組(18~59歲)。老年組312例發生406例次ADR,其中男229例,女83例;年齡60~98〔平均(77.18±7.21)〕歲。成年組71例發生78例次ADR,其中男51例,女20例;年齡18~59〔平均(49.38±7.79)〕歲。納入標準:年齡≥18歲住院用藥患者。排除標準:①住院期間未用藥物治療;②住院時間<1 d。ADR診斷標準:①存在ADR危險因素;②用藥后發生相應的不良反應;③停藥或減量后癥狀消失;④排除疾病惡化。
1.2ADR分型 根據ADR與藥理作用的關系分為A型和B型。A型又稱為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為藥理作用增強所致,常和劑量有關,可以預測,發生率高而死亡率低。B型又稱劑量不相關的不良反應,是一種與正常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一般和劑量無關聯,難于預測,發生率低而死亡率高。
1.3ADR分級 (1)輕度:對治療進程無影響、不需停藥、不需處理;(2)中度:直接影響治療、需停藥并作處理;(3)重度:①引起死亡;②致畸致癌致出生缺陷;③對生命有危險并能導致人體永久和(或)顯著的傷殘;④對器官產生永久性損傷。
1.4ADR的防范性評價 根據Hallas等〔1〕建立的定義來評價ADR,分為(1)絕對避免——發生ADR是因為藥物治療措施與目前優質醫療的概念不符合;(2)可能避免——ADR可能通過超越目前優質醫療的要求而避免;(3)不可避免——用任何合理的辦法都無法避免ADR發生。本調查將前兩者合并統稱為可以避免。
1.5方法
1.5.1調查表設計 采用現況調查的方法,以1998 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制定的ADR報告表為基礎進行預調查,自制住院患者ADR調查表格,并通過再次預試驗進行修改和完善。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情況、引起ADR藥物、ADR臨床表現和處理方法及預后等。
1.5.2研究人員選擇和培訓 調查前,統一對研究人員進行培訓,明確研究人員職責、研究目的、意義和原則,統一調查標準、調查方法及有關注意事項。
1.5.3資料收集 采用醫院內集中監測法,床位醫生報告可疑ADR(口頭、電話或簡要填表),研究人員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查閱并收集相關資料,填寫ADR調查表。
1.6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
2.1ADR發生率 老年組ADR發生率(22.9%)明顯高于成年組(17.1%)(P<0.05)。
2.2ADR潛伏期 老年組ADR潛伏期的中位數為2 d,P5為1.2 h,P25為5 h,P75為7 d,P95為60 d。成年組ADR潛伏期的中位數為2 d,P5為1.2 h,P25為3.6 h,P75為4 d,P95為33.6 d。老年組潛伏期明顯長于成年組(Z=-2.466,P<0.05)。
2.3ADR臨床表現 按WHO ADR術語集歸類,兩組臨床表現代謝和營養障礙、低血糖、低血鉀、心血管系統損害、神經系統損害、全身性損害、用藥局部損害、二重感染、老年病五聯癥,均有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老年組和成年組ADR臨床表現的比較〔n(%)〕
2.4兩組ADR分型分級 兩組都以A型為主,但老年組A型〔348例(85.71%)〕明顯高于成年組〔59例(75.64%)〕(P<0.05);老年組重度ADR〔99例(24.39%)〕明顯高于成年組〔6例(7.70%)〕(P<0.05)。老年組B型58例(14.29%)、輕度134例(33.00%)、中度173例(42.61%);成年組B型19例(24.36%)、輕度36例(46.15%)、中度36例(46.15%)。
2.5ADR處理、預后及預防 老年組需停藥者(69.2%)和需對癥治療者(62.1%)均明顯高于成年組(55.1%和38.5%)(P<0.05)。老年組ADR轉歸〔治愈314例(77.34%)、好轉88例(21.66%)、后遺癥2例(0.50%)、死亡2例(0.50%)〕與成年組〔治愈54例(69.23%)、好轉23例(29.49%)、后遺癥1例(1.28%)、死亡0例(0%)〕無統計學差異(P>0.05)。老年組可以避免者76.1%(絕對避免25.6%和可能避免50.5%)明顯高于成年組51.3%(19.2%和32.1%)(P<0.05)。
本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2〕。單純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增齡性變化可使老年人對ADR敏感性增高,有發生ADR的風險;老年人多病共存和多藥合用又提供了藥物-疾病和藥物-藥物相互作用的機會,從而導致老年人ADR發生率比成年人高。由于老年人容易發生ADR,在對老年人進行藥物治療時,不僅要關注藥物療效,更要觀察ADR,要把防治ADR與治療疾病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本研究顯示老年組ADR潛伏期明顯長于成年組,這可能與表現形式特殊而未能及時識別、疾病本身掩蓋ADR癥狀有關。老年人ADR潛伏期長提示人們使用藥物治療時,要比成年人花費更長的時間觀察ADR的發生。
老年組低血糖發生率比成年組高,可能與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及老年人對胰島素耐受性降低,激素調節功能差有關。老年組低鉀血癥發生率比成年組高,可能與老年人機體內鉀含量低、使用利尿劑多有關。因此,臨床上應加強老年人血糖和血鉀監測,以便早期發現,及時處理。老年組心血管系統損害包括低血壓、高血壓、心動過緩、傳導阻滯等,可能與心血管增齡性變化和高冠心病患病率高有關。老年組二重感染明顯高于成年組,可能與老年人由于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廣泛而頻繁地使用大量抗生素,可使腸道的敏感株受到抑制,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因此,嚴格掌握抗生素應用指征,用藥后密切觀察有無二重感染,必要時配合使用腸道微生態制劑,以預防二重感染的發生。本調查有5.2%老年人ADR表現為老年病五聯癥(精神錯亂、跌倒、暈厥、大小便失禁、生活能力喪失),成年組沒有此類表現,這是老年人發病主要見于虛弱、高齡老年人。臨床上要提高認識,減少ADR的漏診誤診。老年人ADR多數是可預測,只要遵循小劑量原則,緩慢增量,密切觀察,就可以避免其發生。ADR分級是用來評價其嚴重程度。老年組ADR重度明顯多于成年組,可能與老年人臟器功能減退,藥物對機體損害程度明顯有關。因此,早期發現ADR,及時處理,可減輕傷害程度。
老年人和成年人ADR處理方法大致相同。但本研究表明,老年組ADR需停藥和對癥支持均明顯高于成年組,這可能與老年人中、重度ADR較多有關。ADR經過適當的處理后,老年組和成年組預后大致相似,大多數都能治愈或好轉,極少數遺留后遺癥,但本組老年組死亡率高于Lazarou等〔3〕報道的0.32%。老年組ADR可以避免(絕對避免和可能避免)明顯高于成年組,可能與老年人ADR A型多有關。雖然老年人ADR發生率高,但其可防范性也高,只要提高認識,老年人ADR是可以防范的。ADR可防范性主要與處方問題、藥物監測、患者依從性有關〔4,5〕,因此,老年人ADR的預防應重點放在這三個方面。
4 參考文獻
1Hallas J,Harvald B,Gram LF,etal.Drug related hospital admissions:the role of definitions and intensity of data collection,and the possibility of prevention〔J〕.J Int Med,1990;228(2):83-90.
2楊建哲,徐春梅,雷延梅.老年人用藥不良反應及使用原則〔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6;4(4):79.
3Lazarou J,Pomeranz BH,Corey PN.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JAMA,1998;279(15):1200-5.
4Howard RL,Avery AJ,Howard PD,etal.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asons for preventable drug related admissions to a medical admissions unit:observational study〔J〕.Qual Saf Health Care,2003;12(4):280-5.
5Howard R,Averv A,Bissell P.Causes of preventable drug-related hospital admissions:a qualitative study〔J〕.Qual Saf Health Care,2008;17(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