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雪瑛
杏花春雨江南,靈感詩意飛揚。2014年4月24日至26日,全國散文、雜文名家相聚南京,共同參加《雨花》雜志社主辦的散文論壇。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石英、吳泰昌,常務副會長紅孩,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范小青,名譽主席王臻中、黨組副書記張王飛等有關領導、作家、批評家40余人出席會議。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雨花》雜志首席編審姜琍敏主持會議。
散文是作家人格和心靈的自然流露,作家調動他的人生體驗,發揮他的寫作天賦,呈現內心的奇思妙想,描摹大千世界的有我之境,體現了散文的魅力和水準。在網絡時代,新媒體的寫作在不斷地擴大著散文的外延,同時也追問著散文的內涵,到底什么是好的散文呢?石英在發言中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提出在保持散文藝術的相對穩定性的同時,要杜絕固步自封與門戶之見,不然散文就很難創新,就會出現自身和讀者對散文的審美疲勞。吳泰昌十分看重散文的語言。他認為好散文要重視語言的錘煉,素材的提煉,要有個性,有豐富的細節,有高遠的意境,那種把散文和歷史知識相結合的所謂“大散文”不是散文的正路子,因為他所寫的不是真實的歷史,自己的感受很少。紅孩在發言中大力提倡寫精短的散文,他以明快的語言指出,散文應該關注動態的現實,關注當下的生活,而不是安心地走進歷史,變成一種書齋里的寫作。散文的“大與小”,不是由字數和篇幅決定的,而是由思想含量來確立的。中國作家應該反思一下,近年來,為我們的孩子寫過什么好散文,中國作家要為孩子們寫出思想性和趣味性結合的散文,短小精悍,優美生動,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散文,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心靈的養料,吸收文學的營養。
在多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散文進入了一個新的公共寫作空間,“非虛構”“跨文體”“大散文”“新經驗”相繼涌現文壇,散文的語言最直接汲取著時代的新鮮語詞和話語方式,散文最直接地表達著不同階層的個體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語境中豐富的內心體驗。范小青用形象的語言解釋了“散文之翼”的內涵,她十分贊成《雨花》雜志對小說和散文并重的辦刊方針,讓小說和散文比翼齊飛,形成創作的良好生態。作為一個小說家,范小青十分敏感于時代大潮的涌動,她說,時代在變,散文創作也在變,時代正在快速地前行中,作家們也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且行且思考,使得散文創作與時代同行,展現社會的深刻變化。張王飛就散文的審美特征談到自己的看法,一是體裁的邊緣性,無常態,非常的自由;二是自我表現,主體性最強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有人說是知識分子表達生活的方式,它體現著情感的震撼,精神的獨立,人格的魅力;三是散文要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加強藝術性,沒有技巧的藝術性是唬人的,每個人都應該掌握屬于自己的熟練表達方式,特別要突出語言的魅力。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葉兆言是一個將小說和散文創作比翼齊飛的作家。散文成為他思考現實,回眸歷史的稱心文體。他很欣慰《雨花》對散文創作一以貫之地重視,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我們經歷的現實,正在變成歷史,他建議《雨花》設一個欄目,找到一個有特色、有深度的話題,讓散文傳遞我們的思想,記錄我們生活的嬗變。
在筆者看來,散文的魅力就是一種審美的驚艷,是超越日常的一種意外的驚喜,好的散文讓人體驗一種全新的人生意境,讓你擁有一種新的目光打量世界,讓你獲得一種貼心而智慧的陪伴,一種生命能量的喚醒與思想的激活,好散文是詩與思的結合。好散文讓你認識一個人,作者的生命力通過語言慢慢地彌散,深入心脾。閱讀好散文就是一種深呼吸,是一種生命的享受,心靈的滋養。評論家汪政對全民寫作時代的散文有一種開放和理解的心態,他指出,討論散文創作不能停留在“散文”這個籠統的概念上,在這個大概念上確立標準意義不大。散文從橫向上分,有許多類型,標準不同;從縱向上分,有許多層次,標準也不同。在微信上的朋友圈里的“微散文”與為“天地立心”的大散文標準能一樣嗎?但我們并不能否定前者的意義和價值,普通人也有在日常生活中“散文化生存”的理由?!队昊ā冯s志主編李風宇在回顧中概述他對好散文的理解,散文姓“散”,外延極大,涵蓋面也極廣,最靈活,也最難界定。在古典文學中對散文的要求是極高的,散文寫作講究起承轉合,講究氣韻,讀起來雋永有味道。今天的“散文”寫作已經擺脫了高大上,成了一種平民化的寫作文體。李風宇認為脫離時代的散文寫作是沒有生命力的。時代在發展,散文的發展已呈多元趨勢,鑒賞標準當然也應隨之變化,“和而不同,同則不繼”,文學性之外,既有趣味,又不脫離現實,能給予讀者閱讀的享受,可讀、耐讀,就是一篇“益文”、“美文”。
綜觀近年來的散文創作與研究,值得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很多,如:怎樣評價方興未艾的全民寫作?怎樣理解散文的真實性?怎樣看待散文的創新與繼承?怎樣尋找散文理論建構的基本路徑等等。在雨花論壇中,大家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評論家古耜在發言中對散文的創作做了理論的梳理:在古耜看來,對于散文的邊界,我們可以借鑒“定體則無,大體須有”,“有法而無定法”的理念,找出散文的基本要素作為邊界劃分的大體尺度,以利于散文創作。散文的基本要素有三:以自我為中心;主體的真摯與客體的大體真實;行文具有自己的筆調。筆調是散文作家將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因素投注于作品中所形成的一種敘述風格,是作家內在生命的外化,只有從筆調切入,才能真正抵達散文語言的縱深。
散文家王劍冰認為,散文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優劣之別。優秀的散文是作家的生命情懷的表達,是人格魅力的體現,比如魯迅先生的散文在現在也沒有過時,依然滋養著我們的心靈。
紅孩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散文應該充分地借鑒各類文體的長處,雜文的短小精悍,貼近現實,詩歌的凝練和唯美,還可以借鑒小說豐富的表現手法,作家要抵制商業化的寫作,作家在寫作中要有道德底線,要有對文體的尊重。
江蘇省文聯創研部主任毛貴民、江蘇省出版集團綜合辦主任王振羽,以及散文作家、批評家黃毓璜、夏堅勇、樂朋、黃東成、陳鴻祥、陳魯明、游宇明、周國忠、胡瀚霖、華明玥、傅曉紅、許麗晴、曉華、王暉、蘇迅、蔣璉、沙灘、宋江、梁晴、劉玉芳、野泉等也與會、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