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四川省簡陽市中醫醫院藥學部,四川簡陽 641400
直腸癌在全世界癌癥發病率中居第3位,在男性中位于前列腺癌和肺癌之后,在女性中位于乳腺癌和肺癌之后[1]。結腸造口術目前仍是治療直腸癌及其并發癥的主要方法[2-3],我國有近百萬人接受過結腸造口手術,并且每年增加十余萬人。有研究顯示[4-5],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嚴重下降,主要表現在排便失禁、不能控制排氣、性活動減少等,對患者工作、出行及娛樂等活動造成嚴重影響?,F在患者多采用結腸灌洗法[6]、結腸栓塞法等護理方式來輔助控制排便[7-8],但是這些方式使用范圍小,需要的技術和衛生條件較高。為增強患者對排便的掌控性和規律性,本研究采用臍療方法,取大黃的瀉下之性,探究該療法是否能夠促進患者形成規律性排便,簡化日常護理,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四川省簡陽市中醫醫院進行Mile術和Hartman術(均進行永久性乙狀結腸造口術)的直腸癌患者90例,患者年齡15~70歲。排除標準:臍部及周圍感染者,造口手術嚴重并發癥患者,以及對乙醇和大黃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實驗組男 30例,女15例,平均年齡(52.37±10.65)歲;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齡(50.25±11.84)歲。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病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所選病例在造口手術后血運正常,均未發生造口并發癥,并于術后2~3 d開放造口,并為患者選擇佩戴合適的造口袋。因造口后患者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在正常護理的同時,對患者及其家人進行健康宣講,宣講內容包括對人工肛門的正確認識、造口袋的正確使用、日常護理、飲食指導等?;颊咴谛g后15 d左右腸道功能基本穩定,此時實驗組開始進行生大黃臍療。首先將生大黃磨成細粉,加入適量75%乙醇調成濃稠的糊狀,每晚睡前清洗完臍部(神闕穴)后,敷上大約5 g糊劑,輕輕按壓后,用醫用敷貼固定。次日清晨起床后取下敷貼,清洗臍部。連續進行30 d。從第15天開始,實驗組和對照組都開始每天填寫人工肛門功能評價表,并記錄每天排便的時間、次數、性狀。每周對患者進行電話回訪,收集1周的數據,連續收集2個月。3個月后患者到醫院進行復診,并填寫人工肛門功能評價表。
按照正常人的排便生理,若1個月內有晨起排便,且每天排便次數少于4次的天數大于20 d,則認為是已經形成規律性排便[9]。參照經會陰肛門直腸重建術后人工肛門功能評價標準[10]等,設計人工肛門功能評價表,見表1。
表1 人工肛門功能評價表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對于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數據統計發現,術后3個月,實驗組中形成規律性排便的人數多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28.281,P < 0.01)。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3個月排便規律形成比較[n(%)]
通過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后15~45 d和3個月的人工肛門功能進行比較,得出術后15~45 d內兩組評分結果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3個月后的功能評價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術后3個月實驗組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人工肛門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術后人工肛門評分比較(分,±s)
組別例數 術后15~45 d 術后3個月 t值 P值實驗組對照組45 45 12.953 7.054 0.000 0.006 t值 P值2.14±1.18 2.05±1.57 0.119 0.087 8.23±1.89 4.79±1.52 7.065 0.008
術后3個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所填寫的人工肛門功能評價表根據表1所列方法進行統計,從表4中可以看出,除了“排便感覺”一欄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項實驗組評價情況均高于對照組,其中 “有無排便困難”、“便意”、“控制能力”、“排便次數”、“是否弄臟衣物床褥”五項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P<0.01),“排便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生大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下的療效,在臨床上常用于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11-12]。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大黃刺激腸道蠕動的主要效應物為蒽醌類[13-14],如大黃酸可促進平滑肌細胞膜上Gi/Go蛋白轉導通道和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相偶聯,抑制腎上腺素與其受體結合,從而增強鈣激活氯離子通道活性,而引起平滑肌收縮,起到促進大腸內容物順利排出的效果[15-16]。但是口服使用生大黃,其瀉下作用過于劇烈,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不適合于結腸造口的患者。臍療法是通過臍部給藥或施加物理刺激,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中醫療法[17-18]。臍在中醫中稱為神闕穴,位于任脈,聯通十二經脈和五臟六腑,故可通過此穴位治療多種疾病[19]。現代醫學則證明臍部因皮下無脂肪組織,表皮角質層較薄,從而屏障功能也最弱。又因為臍下有豐富的血管,與胸、腹部相連,所以在此給藥,藥物可通過滲透進入體內,從而達到持續而溫和給藥的治療目的[20-21]。
表4 兩組術后3個月人工肛門功能得分情況比較(例)
梅小楊[22]就生大黃臍療對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的排便管理和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對照組33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35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于術后15 d開始進行生大黃臍療30 d。結果顯示:①實驗組規律排便的患者明顯比對照組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每個月所用的造口袋數量明顯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②實驗組患者人工肛門功能評價方面,只有“排便時感覺能力”及“對人工肛門滿意度”兩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項目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功能領域都比對照組高,癥狀領域都比對照組低。功能領域方面的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這三項比較,實驗組患者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癥狀領域方面的“人工肛門有關問題”這項,實驗組患者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由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梅小楊[22]的研究結果表明:生大黃臍療能夠改善腸道的生理活動,軟化大便并加強腸的蠕動,有助于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的排便形成規律性,減少患者對造口袋的使用量,從而節約費用;生大黃臍療可以有效提高腹壁人工肛門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排便前腹部人工肛門的便意感、出現便意到開始排便的時間間隔、控制不同性狀糞便的能力、排便的次數、排便的時間和不用人工肛門袋是否弄臟衣物);生大黃臍療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的生活質量,更主要的是功能領域方面的質量。本研究與此研究所得的結論基本一致。
本研究中,睡前用生大黃敷臍,有些患者于第2天清晨便可感到便意,有些患者會在夜間排便到造口袋內。實驗組使用生大黃臍療1個月后,有71.11%的患者形成了規律的排便習慣,較對照組的15.56%差異顯著。同時,患者白天排便次數顯著減少。這說明生大黃臍療能有效地促進結腸造口患者排便規律的形成。使用生大黃臍療,對患者在固定時間給予相同刺激,從而形成條件反射,強化排便反應。在刺激停止后的1個月內,患者的排便規律依然保持良好,說明通過外部刺激形成的條件反射可長時間保持。通過數據統計,使用生大黃臍療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排便感覺均有提高,且兩組差異不顯著,實驗組較對照組排便次數、排便時間和對衣物床褥的污染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而便意和對排便能力的控制則均有所增強。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實驗組人工肛門的性能優于對照組。造口手術后患者對排便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強,這是由于結腸缺少感應擴張刺激的感受器,并且人工肛門處缺少控制排便的括約肌。通過生大黃臍療刺激腸道,腸道蠕動加快,同時也加快了腸道內容物的運行速度,這不僅使糞便更易排出,還有助于減少患者日間排便次數;生大黃臍療刺激壁腹膜產生腹痛感,增強了排便時的便意感,也促使規律性的排便習慣形成[23-24]。接受生大黃臍療后的患者因對排便的掌控性更強,日間排便次數更少,更能適應日間的生活、工作及娛樂等活動,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通過生大黃臍療可顯著改善直腸癌患者永久性結腸造口手術后人工肛門的功能,形成規律性排便,并更好地對排便行為進行控制,從而簡化日常護理,提升患者在日后的生活質量。
[1]楊陽.中醫藥對直腸癌治療進展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6):238-240.
[2]Mathis KL,Cima RR.Quality assurance in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surgery[J].Surg Oncol Clin N Am,2014,23(1):11-23.
[3]Cerezo L,Ciria JP,Arbea L,et al.Current treatment of rectal cancer adapted to the individual patient[J].Reports of Practical Oncology&Radiotherapy,2013,18(6):353-362.
[4]Kimura CA,Kamada I,Guilhem D,et al.Quality of Life analysis in ostomized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J].Journal of Coloproctology,2013,33(4):216-221.
[5]Krouse R,Grant M,Ferrell B,et al.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in 599 cancer and non-cancer patients with colostomies[J].J Surg Res,2007,138(1):79-87.
[6]張靈,王文玲,葉玉鳳.結腸灌洗系統在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的應用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9):19-20.
[7]Melotti LF,Bueno IM,Silveira GV,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atients with ostomy treated at a public municipal and regional reference center [J].Journal of Coloproctology,2013,33(2):70-74.
[8]Fiori E,Lamazza A,Schillaci A,et al.Palliative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subacute obstruction and stageⅣunresectable rectosigmoid cancer:colostomy versus endoscopic stenting:final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12,204(3):321-326.
[9]宋新明,李欣欣.從生存質量角度評估永久性結腸造口對直腸癌患者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26):2627-2632.
[10]陳增蓉,李卡,印義瓊.直腸癌低位吻合術后遠期排便功能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7,7(3):175-179.
[11]余坤城,謝江霞,張曉瑜.不同劑量生大黃粉防治危重病患者胃腸并發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5):76-78,81.
[12]Jong MS,Hwang SJ,Chen YC,et al.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constipation under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J].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2010,73(7):375-383.
[13]Zheng QX,Wu HF,Guo J,et al.Review of rhubarbs: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J].Chinese Herbal Medicines,2013,5(1):9-32.
[14]傅興圣,陳菲,劉訓紅,等.大黃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1,20(16):1534-1539.
[15]王磊,張靜澤,高文遠.大黃活性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J].中成藥,2011,33(9):1571-1574.
[16]王冰,李德干.生大黃在危重病中的應用[J].遼寧醫學雜志,2013,27(3):146-148.
[17]宮錦汝,莊禮興,王笑丹.敷臍療法的作用機理探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1):85-86.
[18]羅傳燦,李敏,張國梁.臌脹敷臍療法源流探析及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11,4(2):149-152,156.
[19]徐偉,金小晶.臍療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及其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2010,26(11):50-52.
[20]高成林,蔣俊,賈曉斌,等.小兒腹瀉臍貼膏的體外釋放與透皮行為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5):674-676.
[21]張永臣,賈紅玲,田思勝,等.臍療法臨床和實驗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10,41(2):77-78.
[22]梅小楊.生大黃臍療對結腸造口患者排便管理的影響[D].杭州:浙江中醫藥大學,2012.
[23]周洵,畢璠.臍療法防治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中胃腸脹氣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3):197-200.
[24]李開琴,趙斌,許宏龍,等.中醫敷臍聯合西醫綜合方案治療小兒腦癱伴發癲癇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5):3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