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陽,唐璟,唐祎 賀國權,熊磊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口腔科,湖北 荊州 434020)
下頜骨髁狀突因其獨特的解剖形態及功能,使得其發生腫瘤性病變后往往會導致顏面部不對稱及咬和關系的紊亂,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發生在髁狀突部位的腫瘤中,以骨瘤、軟骨瘤多見,而骨瘤及軟骨瘤本好發于手足等長骨,發生于下頜骨髁狀突部位時較罕見[1]。本文對我科2008至2013年收治的6例髁狀突腫瘤患者進行了回顧分析,并對其發病特點、診斷、治療方法及療效等進行了討論,為臨床診斷和治療髁狀突腫瘤提供參考。
2008年11月至2013年10月,共治療下頜骨髁狀突腫瘤患者6例,均為女性。患者中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57歲,平均40.5歲。病程最短為6個月,最長為10年余?;颊哂幸悦娌坎粚?、下頜偏斜就診,亦有以張口受限、關節彈響就診。腫物呈漸進性長大,就診時腫物大小均在2~3cm之間?;颊咝g前均接受臨床及影像學檢查,包括曲面斷層片及CT三維重建。
本組6例患者,手術方案有4例行單純髁狀突及腫物切除及顳頜關節成形術,1例行髁狀突及腫物切除及喙突移植顳頜關節重建術[2],1例行髁狀突及腫物切除、升支垂直截骨術、顳頜關節成形術及頦成形術[3]。手術切口入路也有所不同,1例為耳前向下至耳后頜下區做常規S型切口,4例為耳前向上至顳部做拐杖切口,1例為下頜下緣下2cm做長約5cm切口,口內以下頜左右第一前磨牙之間齦頰溝做水平切口,暴露頦部。6例患者術后均行頜間牽引,牽引時間2~4周不等。
本組6例女性患者,術后常規病理報告顯示2例為髁狀突骨瘤,2例為軟骨瘤病,2例為骨巨細胞肉芽腫。6例患者術后無明顯不適,均無神經損傷。其中5例患者術后頜面部對稱,咬合關系恢復正常,張口度正常,1例患者開口時下頜稍偏斜。所有患者隨訪至今關節區無疼痛不適,腫瘤無復發。
下頜骨髁狀突腫瘤較為少見,其腫瘤多為良性腫瘤,生長速度較慢,呈漸進性生長。主要臨床表現為面部左右不對稱 (圖1),下頜及開口型偏斜 (圖2),咬合關系紊亂,有的可伴有張口受限、顳下頜關節區彈響等。

圖1 患者面部不對稱

圖2 患者口型偏斜
當患者出現以上典型臨床特征時,還需配合曲面斷層片及CT三維重建等輔助檢查 (圖3)。這類疾病容易與髁突肥大、顳下頜關系紊亂病混淆,應早期行X線檢查,髁狀突腫瘤患者的X線片一般表現為阻X線性白色團塊覆蓋于髁狀突表面或包繞髁狀突。而CT橫掃及三維重建可使病變及周圍組織以立體形式呈現出來,使醫師了解髁狀突腫瘤大小、形狀及性質的可靠信息,對手術方案的設計意義重大。

圖3 患者下頜骨三維重建
目前治療髁狀突腫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治療。髁狀突腫瘤雖以良性腫瘤多見,但有的腫瘤具有惡變傾向,例如軟骨瘤[4]。手術切除范圍應徹底,除了切除腫瘤及髁狀突,必要時還應切除關節盤及部分關節囊,同時應行顳下頜關節重建術,以恢復其解剖形態及正常的生理功能。本組6例病人,療效滿意。術后立即行頜間牽引,牽引時間為2~4周,6例患者咬合關系恢復良好。經術后隨訪,患者對其面部外形及咬合功能滿意 (圖4),無復發及并發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圖4 治療后面部及咬合狀態
[1]鄭廣寧,周志瑜,王虎,等.下頜骨髁突及喙突骨軟骨瘤 (附8例報告)[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1999,2(17):86-87.
[2]許彪,王衛紅,黎明,等.髁突骨瘤的外科治療:附3例報告[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4,2(4):312-314.
[3]Martinez-Lage JL,Gonzalez J,Pineda A,et al.Condylar recon-struction by oblique sliding vertical-ramus osteotomy [J].J Cran-iomaxillofac surg,2004,32(3):155-160.
[4]葛淑芬,鄧春富,王玉新,等.頜骨軟骨瘤、骨軟骨瘤11例[J].沈陽醫學院學報,1999,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