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白
我們知道,在動物界里,一個獅群只有一頭獅王,當這頭獅王老去,新獅王在挑戰中戰勝了老獅王,那么新獅王絕不會有什么“尊老愛幼”的想法,而是會毫不猶豫地咬斷老獅王的喉管,并且殺死它所有的后代,然后心安理得地接收老獅王的全部“老婆”。
新獅王搶奪老獅王的老婆,為什么連它的孩子也要全部殺了呢?人類的歷史上,殺仇人時“斬草除根”,是為了防止仇人的后代長大后復仇。獅子又沒有這種觀念,何必要斬草除根呢?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當雌性身邊還有幼崽需要照顧時,它們的生理機能都是為哺育寶寶而準備的,很難在這一期間再次受孕。只有當自己的幼崽死亡之后,它們才會再次進入適宜受孕的階段,才能為新的雄性產下后代。因此,雄性們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得以傳承,在奪妻的時候,往往都會將雌性原有的孩子殺掉,以便于讓雌性更快地孕育上自己的孩子。
然而“斬草除根”對族群來說弊端在于,在動物種群間,強大的雄性總是占有大多數雌性,這些雌性生出的孩子全是帶有這個強壯雄性基因的孩子;到下一代仍是如此。這樣一代代下去,動物種群的基因多樣性比將受到影響,也不利于族群的可持續發展。
于是,如何防止孩子被其他雄性惡意殺害就是問題的關鍵了。在動物社會里,尤其是哺乳動物中,由于孕育和哺育孩子幾乎全是由雌性來負責,因此雄性就有很多時間“游手好閑”、“尋花問柳”,讓更多的雌性受孕。但是這樣一來,雄性對于雌性和其幼崽的保護力度就很低了,因此也就給了自己的情敵“可乘之機”。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種群中逐漸進化出了“一夫一妻”的制度,以便更好地哺育孩子,并保證孩子的安全。根據不同的生活習性,有90%的鳥類都采取“一夫一妻制”的生活方式,有27%的靈長類動物采取“一夫一妻制”。不過可別小看這27%,因為哺乳動物中平均只有5%是“一夫一妻制”,如此說來,靈長類采取“一夫一妻制”的比例在哺乳動物中是首屈一指的了。其原因就在于,靈長類動物接收哺育的時間更長,在這段時間里,孩子沒有任何保護中級的能力,需要得到父親的保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來。
事實上,連一些科學家都承認,“一夫多妻制“才真的符合生物的本能,因為雄性永遠都希望自己能與更多的雌性交配,擁有更多的子嗣。人類社會現狀的一夫一妻制,其實是為了保護下一代的一種強制性的規定。如今,很多男性在事業有成、經濟實力大增后,往往會拋棄原配,找比自己年齡小好幾十歲的年輕女性結婚,這實際上是逃避一夫一妻制的另類方式。
為什么這么說呢?對于男性來說,年齡的增長伴隨的往往是金錢、地位和權力的增長,因此離過婚的中年男性對于年輕的女性來說,往往擁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相對的,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美貌開始減退,年華開始老去,生育能力也大不如前,因此對男性的吸引力也與日俱減。所以,再婚男性的數量遠遠要超過再婚女性的數量。從這個角度看來,我們的社會有大量的“一夫多妻制“現象存在,只不過不是同時擁有,而是一個一個地輪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