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華
根據我們的實踐與研究發現,大部分食品企業的營銷升級都面臨著渠道的戰略重構,即傳統渠道轉換為現代商超賣場渠道,甚至電商渠道。實踐中發現,一部分企業,盡管產品價格提升了,產品上檔次了,甚至銷量也上去了,但是結果卻是多賣沒多賺,豐產不豐收;而另外一部分企業就更慘了,自從將主渠道從傳統的流通渠道轉換為現代的商超賣場渠道之后,由于品牌知名度低等諸多因素,中小食品企業的產品不能成為消費者的首選,銷量上不來,加上商超渠道的各種費用支出,這一類企業根本就沒有見過“回頭錢”。
正如盈成公司遇到的困境一樣,渠道改造是營銷升級的重中之重,聚焦“雙低”之后,原先靠二批起家,以走量賺取廠家返利維持生存的老經銷商意見非常大。低端調和油砍掉以后,他們主要的贏利部分就失去了,對于這批老經銷商,盈成先是說服勸導,跟他們談公司的戰略布局、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關系,有些經銷商接受了,而有些實在談不攏就只有忍痛割舍。與此同時,盈成從今年開始也在大力發展新經銷商,首要的條件就是認同公司的戰略,“打造執行力,主要抓兩支隊伍,一支是內部員工,另一支就是經銷商,而前提是統一思想” 。
同時,如果渠道戰略重構不結合產品策略,就會出現渠道與產品的“蹺蹺板”現象,也就是產品升級了,價格成了障礙,而價格升級了,產品力不支撐。
面對諸如此類的困境,筆者也曾經聽過不少食品企業的感言,就是不做商超等死,做商超找死,不做電商好像真的會死。毋容置疑,渠道是企業經營利潤的出水口,企業只有在渠道環節經營利潤,才能實現根本的贏利。
那么,盈成公司營銷升級成功的渠道重構戰略,對其他企業有什么啟發和價值呢?
一是盈成公司渠道重構戰略的成功,遵循了“產品策略決定渠道策略”的基本原理。相比產品策略而言,渠道策略服從并服務于產品策略。因此,食品企業在轉換渠道之前,首先要完成產品策略的調整。
現實中,很多食品企業總是拿著現有的產品轉換渠道,從傳統的流通渠道轉入渠道成本較高的現代商超賣場渠道,導致企業的營銷成本急劇上升,情況好的是多賣不多賺,情況差的是血本無歸,讓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二是對于大部分食品企業而言,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現代渠道的崛起,確實是進退兩難,不知道何去何從。固守傳統流通渠道面臨產品升級的壓力,同時傳統流通渠道逐步在被逼邊緣化,進攻商超賣場現代渠道又面臨費用不支撐的困境。
我們認為,部分食品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所在的細分行業不同,確立自己的渠道模式,如傳統調味品行業的中小企業,可以實施雙渠道模式,這種模式需要企業對自身的產品策略實施調整,同時最好使用雙品牌策略。因為中小食品企業起步時,大都是基于傳統流通渠道,即使有商超賣場渠道也是立足于現有產品逐步拓展的,因為這種拓展屬于企業原有渠道的補充渠道,企業的主渠道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如果利用現有的產品體系運作現代渠道,很難支撐持續的運作,因此,我們建議,企業如果考慮渠道拓寬,延展自身的渠道以崛起市場份額,又想從渠道中得到利潤,就必須整體調整自身的產品策略,實施分渠道定制產品的基本營銷策略。
值得提醒的是,食品企業無論實施什么樣的渠道策略,只要想從渠道要利潤,就必須確立自身的主渠道戰略,同時根據渠道戰略確定與渠道相匹配的產品策略,因為渠道的不同就是消費群體的覆蓋不同,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應該調整與渠道相對應的產品。(作者系中國中部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觀峰咨詢機構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