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泉
(海原縣樹臺學區,寧夏 海原755299)
現在的小學生年紀雖小,但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知識面也越來越廣,思維相當活躍,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意識也較強。與此同時,正因為經濟條件好了,又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學生的自理能力較差、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針對以上情況,班主任老師不能再停留在過去師道尊嚴、單純的說理、要求學生無條件服從的簡單教育方式中,而應跟上時代的腳步,轉變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質,采取適應學生發展趨勢的班級管理方式。
剛與學生接觸時,大家都不了解。在管理上就必須把握好力度。剛開始放松管理,之后再去加強管制就難以服眾,學生會因此產生強烈的反感情緒;如果一開始比較嚴格,在學生心中的第一印象也不會很好,影響自己與孩子的親和力。所以綜合一下,班主任不要直接進行管制,必須借助班級規章制度。這樣一來,既可以限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又可以避免與學生發生正面沖突,大可以面帶笑容的與學生打成一片。當然制度的確定不可強加于人,對于各項制度的確定的自主權要交于學生,在牢記校紀校規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前提下,要求全體同學根據本班情況進行討論與修改,然后整理成文。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最好的教育是教學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制度出臺后學生就會認識到該如何做才能得到老師的信任與贊賞,即使犯規,也不用老師多說,因為制度是全體學生自己制定的,他當然逃不了“群眾的眼睛”,自覺改正錯誤。同樣還可以結合少先隊大隊部工作,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除制定班規、班訓外,還可以讓學生親手設計班牌,選同學們喜歡唱的歌作為班歌,促進班集體建設,形成良好育人環境。這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民主管理的關鍵是使班集體成員形成主人翁責任感,形成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就沒有人的個性。帶任何一個班,我都要向學生承諾,我將一視同仁,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嚴格遵守教師行為規范,起到帶頭作用,鼓勵學生發揮潛能,為班級建設多作貢獻。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要讓學生配合管理工作就必須讓其心服口服。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學困生,都特別看重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若是老師喜歡他賞識他,他就特別愛表現自己,會經常向老師敞開心扉談對人對事的看法。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生不可能展現他們的心靈。因此,我們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一步一步探尋學生心理活動的點點軌跡,抓住適當的教育時機和方法,適時的鼓勵和引導他們,這樣他們就會把你當成知心的朋友,什么話都愿意和你說,和諧的師生關系及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斯大林曾經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呂不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可見教師的人格魅力所在。班主任,只有熱愛學生,用心去教育學生,才能耐心的去聆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哪怕是一句親切的問候,一次輕微的撫摸,都能在學生的心中激起一陣漣漪。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才會形成和諧師生關系,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賴。
為保證班級管理的順利進行,班主任必須尊重、理解、接納學生的錯誤,曉知以理,動之以情。通常偶發事件發生后,教師和學生處在不冷靜的狀態之中,班級氣氛也很緊張,學生們都十分關注班主任的態度和情緒。所以班主任首先必須冷靜,保持清醒的頭腦,耐心聆聽事情的經過,不隨意的插話,注重教育引導學生,學會接納。有的時候,方法掌握不正確,往往不經意間會冤枉了學生,為此學生反映也很激烈,并大聲進行回擊反駁。有時確實是我的疏忽,在沒有得到切實的真相之前,盲目的批評與指責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在此之后我時常提醒自己,遇事不可急于下結論,不可急于判斷是非,只有在充分了解事情的經過后,利用各種方法加以教育才會達到教育的目的。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值得我去反思。學生們率直、天真,只有當他們發現你的決定不公正時才會采取消極的態度,所以在學生面前一定要做一個平衡的“天平”、一個會挑“扁擔”的人。善待學生的錯誤,學會接納,理性的去解決,學生也會坦誠的承認錯誤,并且積極的改正,適當加以鼓勵學生,就能很好的化解矛盾,使老師和學生更親近。
當前的學生,就其心靈來看比較閉塞,與他人缺乏心與心的交流,對情感比較冷漠,有不少孩子遺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只知道汲取的冷血一代”,更有一部分人變的非常膽小,害怕與人交流,害怕吐露心聲。好的活動對學生的情感道德方面有積極的正面影響,比如幫助貧困學生、給敬老院捐雞蛋、掃樓道,好的活動會使學生的心靈得到觸動,從中能夠切實的體會到做人的道理。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感恩節、父親節、婦女節、雷鋒紀念日等等。但是學生卻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心中深知其中的道理,可真做起來又讓他十分別扭,甚至老師布置作文讓他們回家給媽媽洗一次腳都難以動手,作文當然是編出來的。班主任在進行管理工作時也應該注重對學生德道德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感恩,盡可能的為學生搭建平臺,平臺起點不能太高,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化他,某些學生還處在封閉期,不敢或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感,要給學生一個適應的過程,循序漸進的去引導,去激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與嘗試,學生會體會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感受到老師的用心辛苦,懂得體諒與關心,不忍心再惹老師生氣,不忍心為班級制造麻煩,有了這層情感,學生理當會“服”。
現在的學生年紀雖小,但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卻很強,對各種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不會隨意地從眾,因此老師在處理問題時不應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強加與學生,而應尊重學生的人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言行,對學生的錯誤言行應以正面教育為主,適當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并改正錯誤。使孩子們在別人的尊重中學會尊重別人。在一些班級管理事務上,老師更應和學生商量處理,這樣會更具公信力。如班規的制定,可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們的想法他們自己是最清楚的,因此他們自己制定出的班規,他們也最樂意去遵守。這樣不但使學生們在制定班規的過程中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為將來批評教育違規學生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也使學生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