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蘋果生產國,也是惟一一個蘋果收獲面積上百萬公頃、產量上千萬噸的國家,產量占全球蘋果產量的一半還多。但是,隨著蘋果種植面積和蘋果產量的迅猛擴大與快速增長,蘋果價格跌多升少,我國蘋果產業的發展正受到日益嚴峻的挑戰。在國內外消費需求增長跟不上蘋果產量增長的情況下,如何根據蘋果市場供求狀況制定行之有效的蘋果產銷戰略,把產地的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把蘋果生產的數量優勢轉變為質量優勢,就成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蘋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一、產業發展趨勢和現狀
1. 栽植面積由快速擴張向平穩發展
根據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的調查研究,1982~1989年期間和1991~1996年期間,我國蘋果產區經歷了兩次大規模擴張,但自1996年后,環渤海灣優勢產區蘋果面積以每年平均5.1%的速度持續下降,而黃土高原優勢產區在1997~2002年種植面積減少后,從2003年至今保持年均4.53%的速度平穩增長,到2013年我國蘋果栽植面積達到225.14萬公頃,近三年蘋果收獲面積相對穩定,但產量卻呈穩步增長態勢。
2. 區域布局由分散發展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
我國蘋果主產區地處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環渤海灣地區,海拔高、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蘋果生產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資源優勢。但在這些地區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宜大力發展蘋果產業,只有其中的優勢產區更適合發展蘋果產業。目前,從蘋果區域布局來看,環渤海灣蘋果產區種植面積保持動態平衡,逐步向本區域優勢產區集中;黃土高原蘋果產區種植面積保持穩定增長,優勢產區陜西、山西、甘肅發展較快。目前,全國蘋果生產面積在10萬公頃以上、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有陜西、甘肅、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和遼寧等7個省。我國蘋果產業布局持續向勞動力豐富、病蟲害少、生產成本較低的西北高海拔地區遷移擴張。
3. 產量水平由“大小年”明顯變化向逐年穩步增長發展
過去,在蘋果生產上,由于基礎設施和栽培投入少,果園土肥水綜合管理跟不上;傳統栽植修剪果樹,樹體密閉通透性差等原因,年際間產量水平差異較大,出現“大小年”周期變化的現象。近年來,受蘋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技術進步、果農對果園投入與管理增加、經濟效益良好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蘋果產量年際間呈持續穩步增長趨勢。2013年全國蘋果產量3849.07萬噸,比2012年增加6.96%,約占世界蘋果產量的52.3%。
4. 栽培模式由傳統栽培向高效集約化發展
我國的蘋果樹大部分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發展時期栽植的,主要采用以喬砧密植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制度,果園郁閉,通風透光不良;果園管理標準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機械化作業困難。導致果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降低。
近年來,通過間伐減密、提高栽植標準等措施,推廣應用了既省工、省力、優質、高效,又便于機械化作業的寬行矮砧集約高效栽培模式,2013年全國示范推廣面積達2.6萬公頃。果園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對推動我國蘋果栽培制度與國際接軌、集約使用土地,實現蘋果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5. 出口貿易競爭加劇,近年形勢有所回暖
自2004年以來,我國就一直穩居全球鮮蘋果出口第一大國地位,出口量總體呈增長態勢,但在2010~2012年出口量逐年下降,到2013年蘋果出口形勢有所回暖,出口蘋果數量為111.22萬噸(同比增長1.9%),金額為11.5億美元(同比增長7.3%),平均單價為1035.6美元/噸(同比增長5.3%)。盡管目前蘋果出口形勢有所好轉,但我國蘋果出口所面臨的發展約束因素漸增,一是國內勞動力要素和資本要素價格持續上漲因素,導致出口競爭力逐步減弱;二是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加上貿易保護加劇國際市場競爭,使我國出口市場增長空間有限;三是質量標準與海關檢驗檢疫也是約束我國鮮蘋果擴展發達國家市場的重要因素。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蘋果產業化程度低
目前,國外蘋果的產業化處于較高的水平,如日本批發市場與農協、農民結成緊密的一體化聯合體,形成以批發為龍頭、以農協為紐帶、聯合眾多農戶的一條龍體系。而我國的蘋果生產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產業化程度低。雖然也建立了果農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但遠未起到應有的作用,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格局并未完全形成。
2. 生產布局和品種結構不盡合理
由于前些年對蘋果發展宏觀調控不力,果農盲目引種,加之果苗市場品種混亂,造成在非適宜區發展了不少果園,在適宜區栽培了一些不適宜品種。品種結構不盡合理:一是品種單一,傳統品種缺乏。目前,全國紅富士蘋果栽培面積約占蘋果總面積的50%以上,新選育推廣的品種也多是富士系列,而受消費者喜愛的金帥、青香蕉、黃香蕉等傳統品種在市場上幾乎看不到。二是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不合理。長期以來,形成了“早熟較缺、中熟不足、晚熟過剩”的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品種結構。三是鮮食與加工品種比例失調。發達國家,如美國45%、日本25%的蘋果用于加工,而我國鮮食蘋果則占到總面積的90%以上。
3. 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慢,果品整體質量有待提高
近年來,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力普遍外出務工,留守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中老年人,科技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有限,致使果園標準化技術無法很好地推廣應用、生產的果品質量參差不齊。在蘋果采后加工處理上,發達國家90%的蘋果經過機械化清洗、打蠟、分級、包裝后才投放市場,而我國目前能達到這種標準的蘋果僅有5%左右,多數是直接采摘進入市場。從生產到加工,果品整體質量不高,這也是我國蘋果難以進入國際高端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果品質量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我國是農藥使用大國,年使用量80萬~100萬噸,屬世界首位。目前,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生物農藥應用相對較少,主要還是依賴化學農藥,且由于農藥的不科學(劑量、時間、次數)使用,導致農藥殘留量超標。還有些果農安全意識淡薄,隨意加大農藥使用量和采前用藥不注意安全間隔期等,導致人畜中毒問題的發生。化肥仍是目前果園使用肥料的主流,農家肥、沼肥、生物肥比重相對較少。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排放等問題導致土壤重金屬含量增加,這些都給果品質量安全造成一定威脅,也成為蘋果產業發展的重大隱患,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三、發展對策
1. 調整結構,發展優質果品
根據近幾年國內外蘋果產業發展和市場形勢來看,我國蘋果栽培面積不宜再擴大,而應保持基本穩定。蘋果產業發展應將工作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發展優質水果上來。一是在區域布局上,應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當集中的原則,盡量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二是優化品種結構,在調減富士系列的同時,適當增加金帥、嘎拉等優良品種種植比例,把早、中、晚熟蘋果種植比例調整到2∶2∶6的較合理范圍內。三是適當發展加工品種,如有計劃地種植高酸度蘋果或通過高枝換頭等方式將部分蘋果改造成專用酸蘋果,逐步建設果汁加工專用蘋果種植基地。
2. 提高產業化水平,實現規模化生產經營
一是提高果農的組織化程度,借鑒國內外有關果品協會、合作社建設的經驗,將分散的千家萬戶果農組織起來,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或協會,以利于形成有效的價格約束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蘋果生產者與市場之間的聯系。二是發展龍頭企業,把企業的資金優勢、管理優勢與生產者的土地優勢、果園優勢結合起來,擴大規模化生產經營,解決分散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三是提高蘋果產業現代化水平,按照不同蘋果品種特點,分別做好清洗、分級、打蠟、包裝等工作,提高果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四是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現代化電子報價、電子信息發布、電子統一結算和檢測檢疫系統等功能的果品批發市場。
3. 正確處理果品質量安全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優質、安全是當今世界果品生產和消費的總趨勢,針對我國蘋果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與國際不能接軌等問題,應大力抓好果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標準化生產,全面實現蘋果質量安全達標。堅持以標準控制質量、以標準規范生產、以標準引導果農,加快果業標準化步伐,盡快形成適應現代果業發展的果業標準化體系。二是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加大果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啟動果品例行檢測項目,確定強制檢測的農藥殘留種類限量,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對果品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實行全程監控,建立并嚴格執行果品市場準入制度,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三是全面推行果品基地認證,積極發展有機果品。
4. 不斷提高競爭力,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首先要認識到提高蘋果出口競爭力必須在果品質量上下工夫。先進技術是生產高檔優質蘋果的保證,因此,應重視各個環節的技術操作和先進技術的運用。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果農的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和先進技術的示范推廣,最大限度地保證我國蘋果的質量安全。果農在蘋果種植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蘋果生產標準進行各項操作,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從而保證蘋果生產品質。其次要建立健全蘋果出口檢驗檢疫標準體系,對出口蘋果生產、價格、儲運和銷售進行全程控制,不斷優化蘋果品質,從而提高我國蘋果國際競爭力。最后要在鞏固東南亞和俄羅斯等傳統低端蘋果銷售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歐盟、北美等高端蘋果銷售市場,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蘋果出口市場。
作者簡介:趙玉山,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長期從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工作,發表論文及科普文章百余篇,出版專著3部。聯系地址:山西省臨汾市農業委員會 郵編: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