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滌環
再生稻是指在上一季水稻收割后,對稻樁上的休眠芽抽生出來的再生蘗加以培育,以達到出穗成熟的一種栽培方法。現在南方不少中稻區利用“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的溫光資源蓄留再生稻,既不影響冬種,又能獲得一季好收成,具有省工、省種、省肥、省秧田等優點。一般畝產180~250千克,最高的可達400千克。再生稻米質好、食味佳、無污染、銷路好。落實該項生產技術,應抓好以下幾項關鍵技術。
一、選擇好品種
再生稻產量高低與品種關系密切,總體原則是穗數型品種再生能力強、熟期適宜、優質高產、抗逆性強且適應性廣。
1. 海拔較低、光溫條件較好的平原、丘陵地區,可選用生育期較長的品種。
2. 海拔較高、光溫條件較差的山區,可選用生育期較短的品種。
3. 光溫條件較好,但水源不足的地方,可選用生育期較短的品種,一般以頭季稻在8月15日前收割為宜。
二、種好頭季稻
種好頭季稻是奪取再生稻高產、兩季豐收的基礎。應抓好以下主要技術環節:
1. 采用旱育秧栽培,既可奪取本季高產,又可實現早播早熟,為再生稻早發高產創造條件。
2. 要合理密植,加強田管,增加有效穗數,為二季多發再生苗打下基礎。
3. 搞好頭季稻后期水肥運籌和病蟲防治,保證頭季稻成熟時谷黃、葉綠、稈青、根活的狀態,促進腋芽的萌發和健壯生長,多發并形成再生苗。
4. 合理安排頭季稻播種期,確保在再生稻安全齊穗前25~30天收割完畢,以保證再生稻能夠在9月20日前安全齊穗,提高保收率。如果不能在這一時段成熟,就有遭遇寒露風而造成大量空殼減產或失收的危險。
三、施好促芽肥和保蘗肥
1. 促芽肥。施用促芽肥的時間和數量,要看品種、稻田土壤肥力、頭季稻的施肥水平,靈活掌握。一般品種在中等肥力田,于頭季稻齊穗后15~20天,每畝用尿素10~15千克;如果土壤肥力較高,保肥性能好,氮肥可以一次性施足;頭季稻長勢差的,要早施重施;長勢過旺及葉色貪青的,要少施遲施;土壤缺磷鉀元素或頭季稻未施或少施磷鉀肥的,配施磷鉀肥效果更好。施肥方法,可采取灌淺水施肥,施肥后不排水,讓其自然落干,防止肥料流失,還可采用葉面噴施2%~3%尿素溶液,或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成熟,可更好地提高肥料利用率。
2. 保蘗肥。在頭季稻收割后2~3天施用,結合復水畝施尿素5~7.5千克,可促進再生蘗生長整齊,適時抽穗成穗,提高單產。
四、適時收割頭季稻,適當留高樁
1. 適時收割頭季稻。頭季稻的收割期主要看再生芽的長度,以倒2節位芽長出葉鞘、少量現綠葉、95%谷粒成熟為標準。一般在8月20日前收割,以保證再生稻在9月20日前安全齊穗。
2. 適當留高樁。收割時適當高留樁,留樁高度一般是頭季稻植株高度的1/3,或保留倒2節以上10厘米,做到留2保3爭4、5節位芽。晴天應在下午割,陰天可全天割,雨天抓緊在雨停后搶割。禾蔸要割平割齊,割后稻草要及時運出田外,不要壓在禾蔸上,踏倒的禾蔸應及時扶正,促使再生稻發苗整齊一致。
五、再生稻田間管理
在高溫干旱天氣,土壤曬白,頭季稻收割后,當天應立即復水護樁,防高溫損樁,減少養分消耗,盡快促發苗、多發苗、發壯苗。雨水調勻,即指在頭季稻收割前2~3天下過雨,稻田比較潮濕的情況下,則可在收割后3天復水,做到濕潤發苗、淺水長苗、水層養穗、干干濕濕到成熟。遇到“秋寒”要灌深水護苗保穗。再生稻生育期短,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并進,所以收割留樁后補肥可起到多發苗、發壯苗、保穗粒數的良好作用。因此,凡是促芽肥不足、瘦田、留高樁或高產栽培田塊,收后3天均要結合復水補施壯苗肥,畝施尿素4~5千克。也可在苗期和破口抽穗期進行根外追肥和噴施生長調節劑,起到增穗數、增粒重、提高結實率的作用。葉面肥一般在再生稻始穗期施用,畝用赤霉素1克加磷酸二氫鉀100~150克,對水50千克噴霧,隔3~5天再噴1次,效果更好。
(作者聯系地址:湖南省沅江市農村辦 郵編: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