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2014年貴州“兩會”(省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于1月15日至20日召開,經濟話題依然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核心,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體現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的深切改革愿望,表達了改變“貧困落后”現實的急迫期待。
當前,全社會改革熱情高漲、激情飽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勾勒出貴州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確定了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年度改革十大重點任務。“兩會”代表、委員們在樸實會風中,展示了他們對貴州發展的十足信心。
生態建設不出意料地受到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對后發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極其重要性,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認識強化。
堅守“兩條底線”
省長陳敏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回顧了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8000億元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注冊資本、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同時突破萬億元大關等2013年經濟發展“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事件”。
但是“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是貴州省面臨的一個基本省情;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貴州的正確選擇,是“牢牢抓住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兩條底線”是代表、委員們探討頻率非常高的一個關注點,風險與危機意識在“兩會”討論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貴州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但是生態本身是非常脆弱的,貴州顯然也面臨著環境破壞的現實危機。最近貴陽等地已經出現霧霾天氣,這引起一些代表、委員的憂慮。因此,在保護環境這條底線上,來不得“半點含糊”。
在中國新一輪改革藍圖中,貴州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探索與實踐負有重要改革責任。代表、委員們除了建議“拒絕污染項目”、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認為生態法治建設也應該及早提上日程,人大代表、貴州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袁本樸建議,各級檢察機關要成立生態環境檢察機構,用法律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無疑是重要污染源,項目上馬的環境評估必須嚴密審慎、客觀公正,只有如此,“拒絕污染項目”才不至于成為口號和空話。一些政協委員認為,不排除當前還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有些地方上馬污染項目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環境破壞與地方領導干部的政績觀不無關系,特別是在貴州“工業強省”的戰略背景下,地方項目引進的壓力比較大,但是環保底線要堅守,領導干部的環保責任需要加強。有人大代表建議,貴州應建立自然資源資產保護領導干部責任審計試點,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終身責任追究制度。
任何人都向往潔凈的空氣和青山綠水,近年來中國北方地區的霧霾天氣對民眾生活已經有很明顯的直接負面影響,中央和相關省市政府也表達了巨大的治污決心。轉變發展方式也有了不少具體的舉措,比如淘汰鋼鐵等重污染產能。這些變化,貴州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都看在眼里并有深刻思考。
貴州還需要“跨越發展、后發趕超”,2014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是12.5%左右,投資也要有25%的增速,其他各項經濟指標目標都較高,貴州各級政府面臨的發展壓力非常大。
又要生態良好,又要高速增長,這樣的發展壓力該如何應對?從發展理念上講,提升發展效率與質量的途徑,是堅持改革開放,正所謂“以改革統攬發展全局”。“改革開放是我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必由之路。搞改革沒有坦途,不改革沒有他途。” 陳敏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
《政府工作報告》列出的2014年政府工作十大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壯大實體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全力打造“5個100工程”重點發展平臺、實施精準扶貧、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行動計劃等,在經濟、社會、民生等各方面都向全省人民展示了政府在新一年的施政承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實體經濟部分,《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產業興經濟興,企業活市場活,實業強貴州強”,并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跳出能礦產業抓工業,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的工業轉型思路,深刻體現了改革精神與堅守“兩條底線”的發展思維。
提升發展質量
“市場經濟體系不完善,部分領域體制性機制性矛盾突出。” “兩會”代表、委員們圍繞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這一論斷,展開了廣泛討論,指出了經濟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制度、政策缺陷及發展風險。不少是來自發展一線的心聲,值得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
在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夠帶來更好發展的行業或領域,代表、委員們積極表達了他們的改革期望。比如國企領域,有委員就認為,國企改革面臨的困難,從根本上講,就是“政策門”問題,而今,混合所有制經濟被納入國企改革操作范圍,貴州需要盡快啟動產權制度建設,引進戰略投資者,放寬壟斷行業市場準入,盡量“少欠改革賬”。
再比如在礦產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其運作市場化程度低、價格機制不順、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勢必會導致“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現象出現,或者更嚴重的低效率開發,這就需要拿出切實的治理辦法,以及制定有效的競爭規則,“讓有能力的人”來實現資源的有效、高效開發與利用。
如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也是熱點。就目前的政策環境看,民企參與市場競爭的空間本就很狹窄,如果政府服務跟不上,甚至出現“政府違約”,那就“難上加難了”。對此,來自中小企業的政協委員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切身體會,提出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比如在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資過程中,由于政府在涉及土地規劃、政企合作等方面信息不透明,企業用地與土地法規有明顯沖突,導致其生產經營風險加大,出現這種情況,責任認定可能是一筆“糊涂賬”,不利于地方經濟和企業發展。另外,有政協委員講到,目前還存在消防等部門處罰隨意性過大,以及一些建材的不合理壟斷,導致價格畸高等問題,加重了企業負擔。
產業園區建設也頗受關注,與此相關的政協提案也有不少。其中民進貴州省委的一份提案直陳有些產業園區“規模貪大”、“虛殼”裝項目等現象,以及在投融資實力、產業聚集、環境評估、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個別工業園區處于居民飲用水源保護地“敏感地帶”,有的能源化工基地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存在范圍重疊,建議拿出具有針對性的治理策略。
與產業園區建設相關的,還有政府債務問題。在優化、改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過程中,有些地方追求“貪大求洋”,政府舉債沉重。“發展要舉債,債務是否合理,關鍵要看資金使用是否發揮了效益。”有人大代表建議說,貴州需要建立政府債務風險評估、償還機制。
在“兩會”代表、委員中,政務債務的擔憂者遠遠多過樂觀者。地方債務的涉及面很廣,涵蓋市政建設、土地收儲、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教科文衛、農林水利、生態建設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近年來,貴州基層政府“舉債規模不斷擴大”。民進貴州省委《提高政府債務管理科學化水平的建議》稱,貴州省“舉債主體多元化,管理難度大”,“舉債程序不嚴格,隨意性大”,“舉債規模控制不力、償債規劃不明”,“舉債成本控制不力”等,需要從出臺債務管理辦法、總量控制、審批與批準等方面進行科學化管理。
“到貴州任何縣城,城市建設半年一個新變化!”“每年各類經濟指標都在增長,但為什么民眾對經濟實力的感受不強?”有代表如此說。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的討論,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地方建設要拒絕低水平重復建設,真正注重經濟發展質量,這也是“兩條底線”的內在要求。在接下來的改革發展中,“發展為要、民生為本、企業為基、環境為重”的政府工作理念,需要得到切實體現與堅持。(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