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媛

一排排粉墻黛瓦、古色古香、鮮花環繞庭院的布依民居,處處都彌漫著原生態的古韻風味。
飲一口古井的泉水,徜徉在層層疊疊的民居,細細品味花香、茶香、酒香、磨香,只想醉去,不愿醒來。呼吸新鮮空氣,喝著山泉水,吃的是綠色蔬菜——這是住在城中心的人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在烏當區偏坡布依民族鄉,這些都唾手可得。
貴陽市東北面的偏坡鄉,過去曾被列為貴陽市最貧困的三個鄉鎮之一,而今卻成為“全省30個最具魅力自然村寨”之一。
以生態發展為軸
偏坡鄉地處魚洞峽水庫上游水源保護區,土地面積少,地域狹窄,地形起伏。現有12個自然村寨、20個村民組,總人口1900多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96%。
偏坡過去一直以水稻種植為主,是烏當區最貧困的民族鄉之一。發展工業企業無條件,做大農業品牌無土地,這是偏坡面臨的現實發展困境。
如何逆轉落后的發展狀況,找到適合偏坡的科學發展之路?
“偏坡鄉21.93平方公里,當時的森林覆蓋率接近60%。”鄉人大主席彭時全說,鄉黨委政府開始著手在生態優勢上做文章。
結合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要求,按照生態立鄉的理念,偏坡鄉一面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一面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力度。重點推進以“道路硬化、環境綠化、庭院美化、路燈亮化、衛生凈化、居民民族化、風景田園化”等為主的“七化”建設工程,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2011年以來,偏坡鄉共恢復植被面積1330余畝。今年,森林覆蓋率已超過64%。
立足鄉情,在生態優勢上做文章,偏坡鄉走出了一條利用生態發展地方經濟、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可持續、協調和諧發展之路。
活著的文化
“每面文化墻都會說話,每個空間都能育人。”一位來自福建的游客在欣賞文化墻時感慨道。
在偏坡鄉,游客隨時都能吸收先進文化、民族文化、農耕文化的養分,感受布依人民的熱情好客、勤勞善良的精神氣質。
沿著鋪滿青石板的街道行走,“濮越古居”四個大字尤為顯眼。76歲的陳廷超老人是這座看似別墅的古宅的戶主,也是這棟擁有300多年歷史的“九字號”老宅的第13代主人。
“當時,因為建農家書屋要占一定的空間,還需要時間來整理,大家都不愿意。”最后,作為退休鄉村教師的陳廷超接下了這份活兒。
書屋兩邊的書架上隨意擺放著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類書籍,中間的木制桌椅為游客提供了閱讀、休息的地方。在書屋墻壁的最上方,掛著各級領導人到這里參觀考察的照片,格外醒目。走到這里,游客情不自禁地停下腳步,讀一讀這里的文化、風情、故事。
“看到自家的民族文化能吸引游客,村里的農家樂都做得有文化味道,文化特色,我感到十分欣慰。”偏坡鄉政法委書記周曉榮說。
為凸顯文化內涵,偏僻鄉在旅游基礎設施上下足了功夫。先后投資3000余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民族風格化升級改造,將機耕道建設、進寨路、串戶路進行再升級,建設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生態健身場、民族花歌場、生態游樂園、太陽能路燈、生態公廁等旅游配套設施。
偏坡鄉黨委書記劉楊介紹說,現在的偏坡,電網實現了升級改造,進寨路、串戶路已全部按民族風格升級改造;電視、電話、網絡全部安裝到自然村寨,水、電安裝到戶率100%。65%的村寨鋪設了雨污分流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力爭在明年達到100%。
文化要保鮮,不僅要發揚,更要保護與傳承。為避免文化血液的斷流,偏坡鄉通過建立民族文化傳承基地,按時舉行“六月六”民族風情節等民間文藝活動,推動文化活起來。
板凳舞、簸箕舞、刷把舞、粑棒舞……每年六月六,偏坡鄉組織“一首歌、一壇酒、一件刺繡、一盤菜肴”等為主要內容的“八個一”民間競技大賽等富有民族氣息的活動,吸引各地的來賓和游客。到目前為止,全鄉有舞蹈、民間工藝等4個協會,8支民間隊伍,參加人數達400余人。
長號隊、竹竿舞隊、《醉美偏坡》大型互動民俗節目先后參加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貴陽市第四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開村儀式”和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接待演出,成為偏坡的一張活的宣傳名片。
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讓每一位游客都置身其中,感受文化帶來的體驗與觸動。
向陽的綠色產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為偏坡鄉攢足了人氣,不管是省內游客,還是香港、臺灣、福建等省外旅游團到偏坡游覽參觀,他們盡情享受“房在林中建、人在畫中游”的美景的同時,絕不空手、空肚而歸。
“一到周末,停車位特別難找,供不應求‘逼著我們繼續擴大發展規模。”周曉榮指著臨時停車場,感慨生態旅游的發展之快。
自2010年以來,偏坡鄉已接待游客近70萬人次,以生態鄉村觀光為主的鄉村生態旅游成為推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統計顯示,在偏坡鄉人均純收入中,25%來源于“醉美偏坡”生態鄉村觀光旅游直接收入或相關附帶產業收入。鄉村旅游不僅使農家樂不斷吸金,而且使農產品更暢銷。
“我們的農產品比以前好賣多了,根本不愁銷路,鄉村旅游能生錢哩。”村民陳玉雄連連感嘆。
2008年,陳玉雄在自家承包的荒坡上種植了五六畝紅心獼猴桃,不懂技術他就自學。3年之后,獼猴桃樹掛果,這一年,陳玉雄就有10多萬元的純收入。2012年,豐收之后的他將種植規模擴大到30畝,10畝掛果,以每公斤30元來計算,收入增加到20多萬元。照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3年之后,陳玉雄的年收入將達到60萬元。
“尤其是每年的5—10月,獼猴桃成熟的季節,成箱成箱的獼猴桃被運走,國慶節還沒過完,果園就被游客采購一空。”陳玉雄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眼看著陳玉雄慢慢發家致富,2012年,很多在外務工的偏坡人紛紛回鄉向他取經。去年,陳玉雄帶動偏坡鄉村民種植了200多畝紅心獼猴桃。
以循環經濟、休閑農業、無公害果蔬、畜、禽產品為重點,偏坡鄉通過以獎代補、農田標準化建設、農產品檢測等措施,適度規模發展果、蔬、畜、禽等生態農業產業,積極推廣“畜(禽)—沼(氣)—果(蔬)”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全鄉分別建成蛋雞、生豬養殖小區各1個;飼養優質母豬471頭,年仔豬出欄1萬余頭;3家入駐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特色養殖業,林下生態蛋雞飼養達23000羽;無筋棒豆、早玉米、西紅柿等反季節蔬菜種植達3200余畝(復種),經果林種植面積達2500余畝,種養兩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以香豬、紅心獼猴桃、刺梨等為主要品種的綠色蔬菜、生態畜、禽、特色水果成為偏坡鄉生態農業產品的代表,接待旅客最喜好的生態食品和特色農產品,形成了“四季有花果、四季有時蔬”的生態農業新模式。
生態鄉村觀光旅游和生態農業良性互動發展的經濟體系,不僅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增加,也改變了全鄉人民群眾的傳統粗放和以破壞生態換取經濟收入的生產方式。去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4.1%。(責任編輯/胡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