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城務工,大部分婦女、兒童和老人成為農村留守人員。本文在對湖南省雙峰縣梅龍村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農村留守人員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做好農村留守人員工作的對策。
關 鍵 詞:農村留守人員;農業;村莊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8-0051-04
收稿日期:2014-05-27
作者簡介:周批改(1973—),男,湖南祁東人,中共湘潭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應用社會學博士,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和三農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大量的農民離土、離鄉進城務工,而留在家里的老人、婦女和少年兒童(俗稱“三留守人員”)成為農村留守人員。本文研究調查的梅龍村是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梅龍村,黨的惠農政策惠及每個家庭,鄉村風貌呈現一派安詳平和景象。然而,同全國農村社會一樣存在著農村留守人員問題。
一、關于調查村莊與調查對象的說明
本次調研地點為湖南省中部的一個普通村莊——雙峰縣梅龍村。梅龍村位于偏僻山區,有一條鄉村硬化公路通往相距15公里的梓門鎮,梓門鎮鎮政府所在地距雙峰縣城6公里。目前,全村共有耕地面積450畝,其中水田面積350畝,旱地面積100畝;另有山地面積2800畝。全村分為5個村民小組,合計132戶432人。大部分家庭的主要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打工收入占到農民總收入的80%以上,是典型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村,其留守人員問題在湖南省具有典型性。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和定額相結合的抽樣方法。共做問卷調查36戶,其中,隨機抽樣18戶,定額抽樣12戶,補充調查6戶。隨機抽樣樣本能較好地代表總體情況,但由于隨機樣本太少,故輔之以定額抽樣,即按老人、婦女分為兩類,按家庭收入分上中下三個層次,每類層分配樣本2戶,以保障調研對象符合總體結構。補充調查是在調查報告寫作階段,根據分析問題需要而進行的重點調查。實地調查結束后,將調查數據輸入SPSS統計軟件,制作成圖表,并進行了單變量和雙變量分析。
本文調查中的農村留守人員是指家里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3個月以上,留守在家的老人(60歲以上)、婦女(指戶口在本村已結婚的女性)及兒童(15歲以下)。梅龍村總計432人,其中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約180人,常住農村人口約220人,其他外出就學等30余人。有老人近100人,其中留守老人約占80%。有婦女150人,其中留守婦女約占30%。有15歲以下兒童80人左右,其中留守兒童約占70%。本次調查36戶,這些家庭中外出務工者68人;有留守老人40人,其中男性老人19人,女性老人21人;有留守婦女11人,留守兒童19人。以下對留守人員的描述主要來自對這36戶家庭的調查。
二、農村留守人員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⒈務農比較效益低,糧食生產能力下降。梅龍村處于群山之中,氣溫偏低,水利設施陳舊,通常只能種植一季稻。水稻種植基本上是靠手工勞動,鋤頭、鐮刀和扁擔為常用的工具,大部分是原始的牛耕。種植一畝水田的勞動強度大,成本高,比較效益低。根據多次實地核算,該地種植一畝水田(中稻)平均勞動用工32天,物質支出約400元。一畝中稻平均可產稻谷1000斤,按2011年收購價(120元/100斤)計1200元;除去支出400元,一畝田可賺800元。一畝水田的物質投入和收益比接近1:2,可見一畝水田的物質投入效益較高。但按當地種植一畝水田平均32天計,每個農民勞動一天收入不到30元。當地普通做工工價平均為90元/天(在自家吃住),農民種田的一天收益不到做工收益的1/3。
村里以務農收入為主的農業勞動者家庭(農林牧漁的收入占一年收入50%以上的家庭)大約25戶,占總戶數的1/5左右。比如一戶4口的農業勞動者家庭,收入大致如下:(1)種植水田2.5畝,每年糧食收入2500斤,除去開支按每畝收入800元計,合現金2000元;()2種植玉米、黃豆等經濟作物,約1000元;(3)養殖牛、豬等,約2000元;(4)林業收入約2000元;(5)打零工收入約6000元。調查顯示,農業勞動者家庭年收入不到15000元,由此可見,以務農收入為主的農業勞動者家庭一年辛苦僅能維持溫飽,是農村生活最艱辛而收入最低的群體。這也是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外出務工的原因。
20年前,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種田,整個村莊每年能產糧30多萬斤,基本可滿足全村400多人的溫飽。隨著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和婦女成為農業生產主力。種田種地是高強度勞動,留守人員體力弱,往往力不從心,由此村里荒廢的田地達20%,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逐年減少。2011年,村里糧食總產量約20萬斤左右,按人均年消費800斤計算,可滿足常住村里200多人的口糧,略有節余。但如果外出務工者大規模返回村莊,就會出現糧食短缺問題。
⒉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收入較低,面臨何去何從的困惑。由于務農辛苦而且收入低,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村里就有人外出務工,既能夠增加收入和解決個人溫飽問題,又可以將口糧留給家人。越來越多的村民進入城市務工,用務工收入修建家里的房子,改善留守人員的生活。然而,在調查中,村里留守人員對外出務工人員工作的描述并不樂觀。
梅龍村青壯年男勞動力基本外出務工,部分女勞動力也外出務工,總人數達180人。根據調查估計,約有15%的外出務工人員年收入超過50000元,45%的人年收入20000元以上,30%的人年收入低于15000元,還有10%左右的外出務工人員入不敷出。平均而言,外出務工人員年均勞務收入約為20000元,不到所在城市職工平均工資的60%。他們在外節衣縮食,除去必要開支,一年寄回家里7000元左右。但如果將老人和孩子遷帶至城市,這些錢則遠遠不夠。可見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不足以維持一家人在城市生活。
外出務工人員是在農村與城市之間搖擺的過渡群體。梅龍村外出務工人員大部分在廣州、深圳等地的生產加工、服務和建筑行業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還有些外出人員長期找不到相對穩定的工作。雖然政府承諾保障進城農民的平等權益,但在實際上城市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還存在著很多限制和歧視。外出務工人員雖然向往城市生活,但他們沒有足夠能力將父母和小孩遷帶至所工作的城市,城市也沒有做好迎接他們的準備。如果他們真的回到農村,也難以習慣農村的生活。外出務工人員中的很多人不會也不愿再干農活,同時,農村也難以接納如此眾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
⒊留守兒童就學困難,缺少親情關愛。調查發現,農村留守的這部分孩子總體上是在健康成長的。但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難題。梅龍村有15歲以下兒童80人左右,男女比例大致為5:4,性別比不均衡。一些留守兒童沒有戶口,原因之一是一些村民為逃避計劃生育,沒有登記結婚就生育。另外,有些男性從貴州、云南等偏遠山區娶的婦女往往不到法定的登記結婚年齡,生育的孩子不能登記戶口。由于農村適婚年齡段男多女少問題的存在,所以通過買賣婚娶的問題還會持續出現。而且通過買賣婚娶組成的家庭穩定性差,在這樣家庭里成長的兒童往往會遇到更多問題。
留守兒童就學困難,學習成績不佳。調查的36戶人家中,有19戶家里有15歲以下兒童;其中上學的有16個,本地上學9個,在外地住宿上學3個,跟隨父母在城里讀書4個。總體上看,4個跟隨父母在城里讀書的兒童要比在農村上學的小孩成績好,母親在家的5個兒童又比由爺爺奶奶帶養的7個兒童成績優秀。梅龍村村級小學幾年前被撤銷,村里的孩子需要去10里路外的學校上學。孩子們每天早上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去學校。2年前村里有人購買了一輛小型面的車來做運營車專門送學生上學。雖然近年小學生、初中生免交學雜費,但每年其他收費仍需600多元。一些家長反映,不算吃飯,每個兒童的年均支出達4000元。如果家里沒人外出做工,則無法負擔一個學齡兒童的開支。
留守兒童在缺失父愛的情況下成長。調查發現,留守兒童逃學、輟學現象嚴重。一些留守兒童迷失在網吧里,有些已經養成打架、偷盜等不良習氣。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外出打工的父母與留守在家的孩子溝通交流較少。調查顯示,70%的外出務工人員每年回家2-3次,少數每年僅回家一次。外出的父母往往以金錢代替關愛,容易養成孩子“拜金”的壞習慣。而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溺愛也容易使他們形成自以為是、固執倔強、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調查的16個兒童當中,留在父母身邊的兒童精神及身體狀況普遍要比由爺爺奶奶帶養的兒童好,安全感更強,人際交往能力更佳。
⒋留守人員生活水平低,身體和精神狀況欠佳。留守人員勞動強度大,生活水平低。留守老人和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和帶養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在被調查者中,70%的留守人員表示“勞動強度大”,30%的人表示對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感到力不從心。村里留守人員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勞動收入和家中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此外,從2011年開始,政府給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55元的生活補貼。調查顯示,留守老人勞動所得人均一年800左右,外出務工人員給予的生活開支平均為2000左右,加上國家補助,一位老人平均一年所得不到4000元。70%的老人覺得生活費勉強維持生計,20%的老人覺得生活費用緊張,10%的老人認為在生活上過得比較寬裕。相比之下,留守婦女的生活水平略高于老人。
留守人員大部分身體狀況欠佳。調查的24位留守老人中,有10位老人身體很不好,11位老人身體狀況一般,只有3個老人身體較健康; 5位老人生病無人照顧。近幾年,村里疑難雜癥增加,特別是前兩年,有10多個人因患癌癥去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家庭醫療費用難以負擔的狀況。但村里沒有衛生所,也沒有醫生,看小病也要走好幾里路到村外的小診所,因此小病不治、大病拖的現象較普遍。
留守人員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調查顯示,有近1/3的留守老人覺得很孤獨。在眾多留守老人中,不乏老伴先逝的,這更增加了另一半的孤苦伶仃之感。由于丈夫長年在外,留守婦女的精神壓力明顯增加。她們在辛勤勞作之余,要克制難言的心理、生理需求,容易產生失眠和焦慮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留守婦女更需要用精神文化生活來緩解壓力、排解不良情緒。而在村里,這些留守婦女除了干農活、帶孩子,就只能看電視、閑聊或者打牌。調查的16個婦女當中,空閑時有5個人選擇聊天,2個人打牌,2個人看電視。
留守人員安全問題突出,生活環境有待改善。男性勞動力外出后,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財物被侵占的現象時有發生,性侵害案件也呈上升趨勢。近幾年農村電器大幅增加,但留守人員缺乏相關知識,有時會因電器使用不當而引發火災。梅龍村雖地處山區,但環境污染問題卻比較嚴重。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特別是村民無法處理的塑料瓶、包裝袋、薄膜等現代垃圾,隨意扔到河里造成環境污染。近幾年村里癌癥多發,村民懷疑是水污染造成的。此外村里一些農民開山劈石和亂砍亂伐樹木破壞了自然環境。
三、做好農村留守人員工作的對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做好農村留守人員工作,夯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⒈正確看待農村留守人員問題,增強做好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心。要做好農村留守人員工作,首先,必須正確認識和看待農村留守人員問題。農村留守人員問題是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稱之為21世紀影響世界的兩件大事之一。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農民進城提供了機會。調查表明,進入新世紀,取消農業稅以來,我國農村發展進入到最好的時期,也是農村留守人員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其次,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人員的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農民就離土、離鄉外出打工,農村留守人員隨之出現。到20世紀末,農村留守人員已經成為農村中的大多數。在這些年里,農村留守人員問題一直存在,隨著問題的積累和由小變大,已經不可掩抑地凸顯出來。農村留守人員問題已危及糧食生產,危及農村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危及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再次,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著力解決農村留守人員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增強做好農村留守人員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心,將農村留守人員需不需要、滿不滿意、答不答應作為評判標準,采取更人性化的關愛方法做好農村留守人員工作。
⒉落實惠農政策,不斷改善農村留守人員的生產、生活條件。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留守人員的生產條件近十年基本沒有改善,反而有惡化的趨勢。他們的生活水平雖有提高,但依然面臨著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相對落后等問題。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村留守人員,自身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靠政府的政策扶持。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之后進一步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獲得了農村留守人員的高度擁護。
然而,惠農政策并沒有明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究其原因,一是惠農政策不集中,涉及農民的補貼已達十多種,但都是由各部門分散發放。如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貼等由不同部門分發到各農戶,資金分散且數額很小,難以發揮作用。二是近幾年社會保障類補貼增多,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低保、殘疾人補助、優撫、農村獨生子女或兩女家庭補助等補貼可以直接到農戶,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如道路修建補貼、水利建設補貼等很少進入村莊,往往在縣鄉就被截留了。三是惠農政策針對性不強,外出打工經商的群體已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但他們依然享有惠農政策。這不僅導致了有限的資金偏離政策目標,而且降低了農村留守人員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目前,農村留守人員已成為事實上的農村生產和建設主體,落實惠農政策必須根據農村留守人員特點和愿望,調整工作的重點和方法。在調查中,為了解留守人員的愿望,我們設計了9個開放式問題,將搜集到的農村留守人員的愿望和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農村留守人員渴望獲得尊重和關心;二是“誰來種田”是農村留守人員擔心的緊迫問題;三是加強水利建設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農村留守人員關于農村發展提出的建議;四是改善醫療教育文化和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是農村留守人員對黨和政府的熱切期盼。為此落實惠農政策要順應農村留守人員這些期待和愿望,針對農村留守人員面臨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農村留守人員的政策支撐體系。
⒊關愛農村留守人員。“關愛”是現代社會工作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幸福指數重要途徑。首先,必須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步伐。農村留守人員問題的根源在于城鄉分治的二元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一是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要把農村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重要責任,與城市公共服務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財政保障。當前要著重加強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使社區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服務農村留守人員的基地。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也是從源頭上減少留守人員的方法。要重視縣級工業園區建設,在通過嚴格環保評價的前提下,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探索土地有序流轉,大力推進一鄉一品、一村一品集團式發展。一些地方還可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制品,既增加農村留守人員的收入又傳承了鄉土文明。
其次,必須努力為農村留守人員辦實事。一是要強化關愛農村留守人員的組織領導工作。各級政府要將關愛農村留守人員工作提到重要議程上來,明確部門責任,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的作用。支持并組建農村留守人員互助協會,提高農村留守人員自我管理互相服務的能力。二是創造條件滿足農村留守人員“和家人團聚”的愿望。城市廉租房要面向進城農民,出租給他們做“暖心房”。根據《國務院關于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職工在規定的探親假期和路程內,由所在單位發放本人的標準工資和往返路費。要參照這些政策,制定具體措施保障農民工享有這些權利。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農村留守人員身心的健康發展。婦聯等部門開展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宣傳部門牽頭的“三下鄉”活動,既可以對農村留守人員進行政策宣傳,又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要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的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文化、教育、體育和衛生活動,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愛農村留守人員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各級領導干部都要自覺把農村留守人員的事情放在心上,努力為他們排憂解難。要真心關愛農村留守人員,同時要讓關愛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一種工作方法。
(責任編輯:牟春野)
注: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何柳參與調查研究,提供了很多基礎數據,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