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建
做學者做研究,經常要評價他人或被他人評價。時下流行的一種情況,是把拿到研究課題的大小和多少作為學術績效的衡量標準。于是,類似各種官位,研究課題也被分出大小尊貴各種等級。
在學術績效的衡量和排序上,論文是否被高頻次引用,應該重于論文是否在同行認可的高等級雜志上發表,而高等級雜志論文又應該重于課題的大小和多少。為此,我曾經提出過一個評價學術影響導向的公式,“學術績效=引用/課題=(引用/論文產出)×(論文產出/課題)”。因為,在我看來,引用和論文對于評價“學術投入”和“學術產出”而言,都是重要的關鍵變量。而在中國目前的學術發展狀況下,學術評估更應該強調產出最大化,而不是投入最大化。由這個公式,可以討論三種不同的情況。
正常的情況是,既有一定數量、一定層次的課題,又有相匹配的論文產出以及一定的引用。拿到課題特別是國家級的課題,當然是有學術競爭力的證明。但課題只是經費投入,重要的是能否將課題經費投入轉化為有新意、有質量的研究成果,發表被同行引用或者被社會采納的論文。
低績效的情況是,拿了課題甚至重大的課題經費,卻沒有拿得出手的論文產出,發表的論文在同行中影響寥寥。這就是所謂“課題投入最大化”。遺憾的是,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國內一些學術牛人甚至院士的身上。
高績效的情況是,沒有獲得課題經費,卻發表了高等級的論文并且被高頻次地引用。如今,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學者學術生涯的初期或者學術生涯的后期,這一點不無發人深省。前者是資歷不足或者積累不夠還拿不到課題,后者則是課題不再需要成為自己學術實力的檢驗標準或者證明。我一直認為在沒有課題資助的情況下,有好的論文和好的被引用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出最大化”,才是真正低成本、高效益的學術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