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小英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受全球氣候變化和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許多城市內澇積水頻率加大[1-3],嚴重時已影響到城市正常運行,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改進城市排水與內澇防治策略,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高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質量,是當前的緊迫任務。
本文通過對上海市城鎮排水系統[2]、城鎮道路下立交[4]等防汛能力評估結果分析,分析本市城鎮排水系統防汛能力存在問題及薄弱環節,并提出一些改善、優化建議。
上海市城鎮排水系統防汛能力評估[2]是對全市中心城區、寶山、閔行、原浦東新區的城市化建成區和郊區的雨水管網(含合流管)、雨水泵站(含合流泵站)運行情況,收納水體外圍除澇設施匹配,近10年降雨積水調查分析及典型區域的下墊面組成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全市中心城區(11個區)及郊區(縣)(6個區縣)規劃排水系統共439個[2],其中強排系統279個(中心城區為262個、郊區(縣)為17個)。納入調查的387個排水系統中,中心城區管網達標率僅57.38%,配泵率74.12%;郊區管網達標率33.15%。除中心城區中央商務區規劃暴雨重現期為3~5年,其他大部分地區為1年,具體數據如表1、表2所示。
市域范圍內的除澇設施達標率為28%左右,城市排水與外圍防汛除澇設施能力的不匹配是造成地區防汛壓力、形成積水隱患的重要因素。
中心城區尚有62個系統尚未編制雨水排水專業規劃[2]。
城鎮道路下立交防汛能力評估[4],對全市已建道路下立交276座(其中城市道路下立交89座,公路下立交186座),如圖1所示。

表1 中心城區總體評估表Tab.1 Overall Evaluation of Central City

表2 泵站設施評估表Tab.2 Evaluation of Pumping Station Facilities

圖1 下立交分布圖Fig.1 Tunnel Distribution
調查數據相對完整的183座地道中,29條地道沒有建泵站,42座下立交在暴雨時易積水。現狀雨水管、泵站達標率過低,泵站設施已建待完善或待建的比率較高,此為目前排水系統排水能力較低的關鍵問題;此外運行管理也存在不足,特別是鄉村公路下立交泵站。
目前上海市城鎮排水系統、市域范圍內的除澇設施、城鎮道路下立交現狀設施能力和運行、管理能力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管網達標率、配泵率、除澇設施達標率低于規劃要求。20世紀90年代起,逐步在中心城區中央商務區和一些重要地區(如小陸家嘴地區等)按暴雨重現期3年實施排水管道后,地區積水現象基本消除。
我國雨水排水設計標準較低[5],排水系統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修訂不同步[6],規劃實施不到位。原規劃理念上較依靠末端快排,忽略蓄、排結合,兼顧污染控制和雨水利用的綜合治理。
原設計計算方法偏單一、落后,與現代技術嚴重不符。借鑒國外的規劃設計經驗,引入空間分析及計算機模擬技術[7],可全面提升設計水平。
部分合流泵站截流設施運行不正常,導致排放水體時引發面源污染。從居民生活的龍頭有效納管,到沿街洗車、餐飲點無序排放等,雨、污混接情況仍難以監管、控制。
據《2009年城鎮建設年鑒》統計,用于市政基礎設施的財政資金僅4%用于排水系統建設,城鎮排水系統建設嚴重滯后,養護維修的資金投入更加不足。
專業人員配備不足,維護設備、手段相對落后,基本還停留在經驗操作層面。
(1)2009年以來在中心城區實施道路積水改善工程,結合各區道路每年大修同步設施相應路段排水管道達標改造,改造完成地區排水得到較顯著的改善,投資效益明顯。
(2)2012年起開展對流砂易發地區、管齡30年以上、管道質量較差和重要地區的排水管道進行檢測和非開挖預防性修復,通過對地區排水管網檢測、評估成果梳理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較有針對性的修復方案,由于不需要開挖路面,對周圍交通、環境等影響較小,開始顯現了該技術的優勢。
(3)逐步開展建設的雨水蓄水池,截流部分初期雨水;在雨水泵站內設置混接污水截流設施,排入污水處理系統。以上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面污染,水環境得到改觀。雨水的集蓄[7]、間接及綜合利用向多目標和綜合性技術發展,是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減少城市洪災的有效途徑,也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4)運用水力模型復核[7]區域排水系統整改設計方案,提出改造優化分析,通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結合,提高地區綜合排水安全性。
(1)從管理、規劃、設計、施工、運營探索實現更好的架構和模式,盡可能提高在建、待建系統雨水排水標準。
(2)高標準規劃建設排水系統,更注重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和綜合性,使排水系統建設滿足并超前于城鎮發展的需要,提高雨水排水管道設計標準和安全可靠性。
(3)加強開展基礎理論研究[8,9],利用 ArcGIS空間分析功能及計算機模擬技術建立典型匯水區域排水系統模型[10-12],模擬并分析排水系統的運行現狀及地面積水情況,開展提高已建城區雨水排水標準,研究提高雨水排水標準可能采用的不同途徑,使提高標準與環境保護、水資源利用相結合;并使提高排水標準的工作科學有序進行。
(4)開展管道材料及制管技術的繼續研究和開發,提高產品的準入門檻,加強行業管理。
(5)開展全系統達標建設排水系統的研究,完善管理體系,逐步實現排水管網系統的科學管理。
(6)建立城市排水管網的計算機網絡監控系統和中央調配信息平臺,建立城市排水管網的計算機網絡實時監控系統和中央調配系統。
(7)合理調配雨水資源,強化城市排水、水域、流域的網格化管理,在計算機網絡監控系統建立前設專人巡視,連續跟蹤,建立數據庫。
(8)對地下管道實時排查,診斷滲漏區域及管道滲漏狀況,實現對地下排水管道故障的早發現、早預見、早排除;創建新型地下排水管網電子檔案,與城市排水管網的計算機網絡監控系統聯網,并與社會數據平臺共享,在城市道路修建,舊城區改擴建時可提高設計精準化,并降低不同地下管線等施工對排水管網的損壞和影響。
[1]馬俊花,李婧菲,徐一劍,等.暴雨管理模型(SWMM)在城市排水系統雨季溢流問題中的應用[J].凈水技術,2012,31(3):10-15,19.
[2]上海市排水管理處,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上海市防汛能力調查與評估-城鎮排水系統防汛能力調查評估研究報告[R].2013.
[3]倪華明,劉晨,朱剛,等.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現狀及發展——上海案例[J].凈水技術,2012,31(2):1-5.
[4]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上海市城鎮道路下立交防汛風險及能力評估[R].2013.
[5]全新峰,張克峰,李秀芝.國內外城市雨水利用現狀及趨勢[J].能源與環境,2006,25(1):19-21.
[6]車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7]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S].
[8]董欣,陳吉寧,趙冬泉.SWMM模型在城市排水系統規劃中的應用[J].給水排水,2006,30(5):106-109.
[9]馮艷杰,肖建華.SWMM模型在城市排水系統中的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11,9(10):125-127.
[10]趙冬泉,王浩正,陳吉寧.城市暴雨徑流模擬的參數不確定性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9,20(1):45-51.
[11]劉志生,李晶,崔凱.基于ArcGIS與InfoWorks的城市排水系統模擬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13,29(21):144-147.
[12]李晶,金霏霏,張莉,等.模型輔助典型匯水區雨水系統規劃研究[C].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工程規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