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琢 李海娟
摘 要:自媒體時代的隱私游走于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自媒體技術的發展挑戰了傳統隱私權的保護規則?;陔[私權所具有的人格尊嚴與個人自由的法理底蘊,反觀自媒體易于侵犯隱私權的社會現實,必須通過立法劃定隱私權邊界,通過司法裁判隱私權糾紛,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監管侵犯隱私權行為,通過自媒體技術自身的完善規范來預防侵犯隱私權行為。
關 鍵 詞:自媒體;隱私權;法律回應
中圖分類號:D9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8-0122-04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簡介:李裕琢(1978—),男,遼寧大石橋人,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法、民商法;李海娟(198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黑龍江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法、民商法。
一、自媒體時代的隱私:游走于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人的世界就是共同的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與他人共同存在,[1]并形成一個網絡,“在公共領域中展現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為人所見、所聞,具有可能最廣泛的公共性”。[2]自媒體恰恰提供了一個充分記錄與表達“所見、所聞”的平臺。自媒體技術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普通社會公眾提供了信息生產、積累、共享與傳播的公共交流平臺。而且,這一交流平臺突破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性與地域性,并不受身份的限制,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與領域。當前,隨著自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自媒體的社會功能不斷擴展。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報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種知名的自媒體平臺擁有大量的用戶群。人們借助于這些交流平臺的評論與轉發等功能實現了多人、低成本互動。在法理層面,自媒體是言論自由的延伸,屬于表達自由的范疇。而且,這種表達的公開性具有高效的互動性與批判性,傳播可以瞬間實現。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成為“記者”,公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參與權,自由地表達意愿,充分地行使話語權,為私人領域在公共空間贏得了部分自主空間,彰顯了自由、平等與民主,無疑值得肯定。然而,自媒體還存在一個與其公開性截然相反的特性,即私密性。這從博客、微博、微信等名稱上即可見一斑。這也印證了著名學者麥克盧漢所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道理?,F實中,人們的各種上網痕跡經常被自媒體所記錄與保存,有些信息還被用于有針對性地向自媒體用戶推介商品與信息,進行個性化營銷。并且,有些信息被不當甚至違法使用。例如,一些軟件具有跟蹤功能,通過跟蹤所得信息來判斷網絡用戶的個人喜好,進而為自媒體有針對性地發送廣告或進行營銷提供便利。有的網絡用戶出于吸引公眾眼球等目的,不惜通過自媒體平臺公布個人私密生活細節,以此來獲得他人的關注。從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引發關注的網絡事件來看,本為當事人的個人私事,但通過自媒體公布、傳播之后,個人私事演變成了公共熱點、焦點事件。可見,自媒體傳播的信息內容游走于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會與知情權、表達自由、監督權等發生沖突,成為多元利益糾葛的中心,成為不易破解的法學難題。自媒體技術的興起,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行為方式,沖擊了傳統隱私權的法律實踐,開創了自媒體時代隱私權法律回應的新理路。
二、自媒體時代隱私權回應的法理底蘊:以人為本
隱私與隱私觀念自古有之,但隱私權的肇始不過百余年的歷史。源于媒體的發達,1890年,布蘭戴斯和沃倫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了《論隱私權》一文,從此,隱私權從一種心里需求轉化為法律需求。綜觀隱私權的國際比較研究,隱私權的法理底蘊來自人格尊嚴與個人自由。
(一)人格尊嚴
源于自然法傳統的人格尊嚴,奠基于康德的人是有尊嚴的目的性存在的道德哲學。由此衍生了人的自主、自治與自覺的理性主體的理論,這構成了人格尊嚴的核心內容,也奠定了隱私權的法理學人文基礎與終極目的。從我國法學理論及現行法律規定來看,隱私權是人格尊嚴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實現人格尊嚴的有力依托。如若沒有了隱私與隱私權,人就成了“游動于玻璃缸中的魚”,本來不愿公開的信息、行為等事項在自媒體上變得越來越透明化。“在心理學領域,隱私是一種在羞恥感的驅使下旨在保持個人尊嚴、人格獨立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看法從而為自己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一種意圖或心態”。[3]作為一項憲法性的基本權利,人格尊嚴是一種絕對性的價值?!懊總€人都應享有某種程度的人類尊嚴和尊敬,即便是奴隸,他也必須被當作目的對待,而不能作為手段加以對待”。[4]但自媒體的發達使得人格尊嚴會不自覺地受到來自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侵犯與侵害,人們逐步認識到“法律制度不僅要考慮人對其身體的自我保護的利益,而且還要考慮精神和心靈領域中最重要的基本需求?!盵5]正如羅爾斯所言,“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盵6]在自媒體提供的私人空間里,人們可以自由地進行表達,自由地釋放自己的身心,獲得私人生活的安寧與安全感,靜守那片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保護個人的人格尊嚴。
(二)個人自由
自由是人這樣的一種狀態:“一個人或一些人對另一個人或一些人所施加的強制在社會中被盡可能減至最小程度?!盵7]“對于他自己的身和心,個人乃是最高主權者。”[8]可見,自由關注私人領域中的個人自治與平等尊重,孕育了隱私權的因子,奠定了隱私權的思想理論基石。隱私權是免受公共領域干涉的消極自由的最終需求,是人類對現代社會自媒體技術被濫用的一種反思和救贖、焦慮與希望。在界分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在這個私人領域,人是獨立自主的,彰顯了多元社會中人類對自由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且構筑了自由保障的壁壘。隱私是個人自由的城堡,隱私權所表征的權利主體在私人領域所享有的個體自由能夠消除其行為的后顧之憂,排除他人的不當干涉,抑制自媒體的濫用,避免技術統治導致人的異化與墮落、心靈上的侵蝕,促進了行動自由。為此,為保障最低限度的個人自由及人追求自由的本性,合理界分自媒體上的公共空間與個人空間,將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經過法律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的理性化提純和認可,以回應自媒體時代隱私權的法律化和制度化訴求,實現隱私權所彰顯的人文價值,保障和擴大自由。endprint
三、自媒體時代隱私權法律回應的實踐進路:宏觀與微觀的銜接
作為一種言論表達與信息傳播的方式,自媒體具有先天的優勢。侵犯隱私權是人們不當利用自媒體技術的產物,并不是其天生的“原罪”。自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隱私權的保護規則,而法律先天的滯后性缺陷則進一步加劇了自媒體時代隱私權保護與社會的適應性。
(一)指導原則
自媒體時代,隱私權經常與知情權、表達自由相沖突。這是自媒體時代完善隱私權法律制度所首先面對的問題。權利沖突實質是一種利益沖突、價值沖突。當下,隱私權在權利位階上具有優位性,但在利益衡量時具有可克減性與相對性。
⒈權利位階原則?!耙驗闄嗬3_突,而當沖突之時,我們便希望指出由于某種原因一種權利優先于另一種權利?!盵9]基于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及其獨特的自由表達形式,輿論界呼吁給予自媒體最大的發展空間與自由。但從近年來所發生的一些媒體事件來看,其后果不可逆轉,未能給予當事人在現實法庭中應當具有的申辯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已經超越了知情權與表達自由的合理范圍。反觀以人為本理念的實質及隱私權的法理底蘊,隱私權的優先性保障具有一定的社會現實基礎與人文基礎。除了與表達自由相沖突外,自媒體時代,隱私權還會與網絡交往自由發生沖突。當前,各種網絡交友平臺通過好友推薦、查詢、搜索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網絡交往圈的拓展與延伸,這在促進網絡交往便利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個人信息的泄露埋下了一定的隱患。在網絡交往圈的“擴容”上,人們既可以是主動拓展交往圈的主體,同時也是被動接受推薦、查詢、搜索的對象。并且,由于網絡交往圈的延展性,也對個人信息透過交往圈被間接泄露埋下了隱患。雖然一些網絡平臺允許用戶對相關功能進行設置,但對于不諳其功能和操作程序的用戶而言,無疑不具有可行性。況且,多數網絡交友平臺將交往圈“擴容”的功能設置為默認狀態,這也難免使用戶對個人信息的泄露疏于防范。所以,在隱私權保護尚較為軟弱的情況下,實現自媒體時代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化、制度化、技術化,具有內在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當然,對于隱私權的優位性并不能一概而論,而應結合個案進行具體認定。正如學者所言:“權利位階是存在的,但并沒有形成可認識的確定性的位階秩序整體,為此,要解決現實中廣泛存在的權利沖突,不得不需要就個案進行具體的價值衡量。”[10]
⒉利益衡量原則。人是有理性的經濟人,為權利而斗爭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權利背后的利益,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追求、價值理念及隱私權與知情權、表達自由等宗旨的差異必然導致隱私權與其他權利的沖突?!拔覀冎饕峭ㄟ^把我們所稱的權利賦予主張各種利益的人來保障這些利益的。”[11]并通過利益衡量原則實現預設的秩序價值目標,有效控制權利沖突,最大化地實現權利效益。進行利益衡量時,要理性地、綜合地考慮多種因素,不同的國情與經濟結構,不同的現實基礎與法律文化傳統產生了不同的利益衡量標準。在自媒體時代,盡管在權利位階上隱私權具有優先性,但隱私權也具有一定的相對性與可克減性。正如盧梭所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盵12]洛克指出:“不管會引起人們怎樣的誤解,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這是因為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里沒有法律,那里就沒有自由。這是因為自由意味著不受他人的束縛和強暴,而哪里沒有法律,那里就不能有這種自由。”[13]隱私權作為社會主體自由自主決定自我隱私信息或隱私行為的外化,對其予以限制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隱私權。在具體到利用自媒體侵害隱私權的個案時,要充分考慮沖突各方的權利需求,兩權相衡取其重,特別要協調好公共利益與隱私利益的沖突,實現隱私權在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平衡,達到法的公平與良善。
(二)具體路徑
⒈立法明確隱私權的獨立地位。權力存在的宗旨在于保障權利,通過行使立法權解決自媒體時代隱私權保障缺口實屬必然。立法的不健全必然導致自媒體時代侵犯隱私權司法的真空。博登海默指出:“法律的基本作用之一乃是使人類為數眾多、種類紛繁、各不相同的行為與關系達致某種合理程度的秩序,并頒布一些適用于某些應予限制的行動或行為的行為規則或行為標準。”[14]一項權利,必須既要有精確的內在規定性,更要有明確的外在范圍。隱私權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地位比較尷尬,通過司法解釋庇佑在名譽權下,相關立法比較分散。通過立法,確立隱私權的獨立權利地位,類型化利用自媒體侵犯隱私權行為,清晰劃定隱私權的邊界,則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權利沖突,彰顯隱私權的法律地位。借鑒歐盟立法規制隱私權的模式,應盡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彌補立法空白,并將立法重心從對個人信息的消極保有轉移到積極控制上來,既要保障信息的自由合理使用,又要保障當事人的隱私權。主要規定個人數據收集、查閱、變更、利用等的主體、程序及形式等相關制度。特別是規定自媒體用戶、自媒體經營者、設備供應商、服務器提供商及其他侵權參與人的法律責任。
⒉司法裁判隱私權糾紛。誠如博登海默所言:“立法是一般性的和指向未來的,所以一項成文法規可能會不足以解決一起已經發生利益沖突的具體案件,則作出裁定就成必然。”[15]盡管立法已經盡可能劃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宣告隱私權的重要性,但通過自媒體侵犯隱私權的事件仍屢見不鮮。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增強,隱私權侵權訴訟日益增多,司法成為隱私權的最后一道救濟屏障。為有效解決隱私權糾紛,實現司法正義,建議培訓專門審理利用自媒體侵犯隱私權案件的法官,特別是要加強計算機與互聯網專業知識的培訓,而不是單純借助專家輔助人來認定案件事實。法官接受案件后,應有權行使自由裁量權,決定涉案的自媒體或相關作者停止發布涉嫌侵權的信息,已經發布的,采取臨時禁止訪問措施,避免損害結果的進一步擴大。從而為以后的裁判特別是調解結案奠定基礎。
⒊完善自媒體的審核程序。相比于傳統媒體“寫作者——編輯——審查者”的內容生產流程,自媒體遵循的是自己寫作、自己編輯與發表的模式,這無疑難以保障自媒體的安全性和公信力。所以,自媒體并無天生的“原罪”,利用自媒體侵害隱私權的案件無疑是人為造成的。為此,自媒體平臺自身應對信息發表進行嚴格審核,如此,既可以凈化網絡,又能夠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同時,若作者發表的信息中涉及他人隱私的,應告知其取得當事人的書面同意。否則,不允許其發表。endprint
⒋成立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機構。借鑒美國的電子隱私咨詢中心等做法,可成立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機構,對自媒體用戶及自媒體服務商等侵犯隱私權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管理與處罰,實現對自媒體的統一監管。與此同時,通過這一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機構,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網絡讓世界成為了地球村,網絡的開放性使得利用自媒體侵害隱私權案件在司法管轄權的確定、裁判的執行等方面必然會涉及國家間的合作與協調。通過國際合作,從而構建起打擊網絡隱私侵權的國際網絡。
⒌推動隱私權保護的技術化。奧地利法學家埃利希在《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中指出:“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學,也不在司法裁決,而在社會本身。”[16]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滯后于自媒體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所帶來的問題必須依靠技術手段加以解決,并逐步推動隱私權保護向技術化方向邁進。因此,應加強網絡安全技術的投入與研發,確保用戶的個人數據信息、個人網上活動蹤跡等不被竊取,預防個人信息被不當利用。
當前,社會各界已經達成保護自媒體隱私權的共識,但自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隱私權的保護規則,隱私權的內涵及保護無疑將蘊含更多的科技因素。法律先天的滯后性缺陷導致自媒體時代隱私權保護的孱弱。從法律層面破解因自媒體技術新發展所帶來的隱私權困境,從而平衡自媒體技術的發展與人的倫理及心里需求,實現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完美界分,體驗人之應該具有的尊嚴與自由。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等譯.三聯書店,1987.
[2](美)漢娜·阿倫特.人的條件[M].竺乾威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劉德良.隱私與隱私權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2003,(08).
[4](美)薩拜因.政治學說史[M].盛葵陽等譯.商務印書館,1986.
[5](德)迪特爾·施瓦布.民法導論[M].鄭沖譯.法律出版社,2006.
[6](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
[8](英)約翰·密爾.論自由[M].程崇華譯.商務印書館,1959.
[9](美)布蘭特.道德權利概念及其功能[M].程立顯譯.哲學譯叢,1991,(05).
[10]林來梵,張卓明.論權利沖突中的權利位階——規范法學視角下的透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6).
[11](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沈宗靈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
[1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
[13](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等譯.商務印書館,1964.
[14][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6](奧)埃利希.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M].葉名怡等譯.九州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徐 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