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代成都東山蘇氏家族經濟考察

2014-09-15 15:58:08胡開全
文史雜志 2014年5期

摘 要:成都府華陽縣蘇氏這支客家移民在清代前期遷徙到西蜀,先佃種、再購田定居、靈活運用地契和定金約完成了從小宗到大宗購買田地。其發展過程中蘇邦賢、蘇振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修建祠堂、捐功名、辦(入)學堂、擔任實職官員,蘇氏家族入川近200年間由佃戶發展成地方望族。在這段歷史進程中蘇氏族人熱衷于投資不動產和捐功名,并始終保持耕讀傳家的家族傳統。本文通過對華陽蘇氏個案復原性質的描述,試圖構建一個清代四川中等規模家族經濟發展的模型。

關鍵詞:地契,定金約,家族經濟,捐功名

成都東山是指成都東門沙河一線以東至龍泉山的淺丘低山區,清代這里主要歸屬于成都府華陽縣及簡州。因這里是中國西部著名的“客家方言島”,因而被學界長期關注。該區域雖然鄰近“川西壩子”,但農業生產條件在川西壩子中相對較差。同時,該區域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因靠近成都這個主戰場,人口遭受重大損失。在清代中前期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潮中,接收并容納了大量來自閩、粵、贛三省的客家移民。他們因路途較遠、來得較晚、已經沒有機會“插占”平原大壩,[1]但因其與生俱來的商業頭腦,千方百計要靠近成都這個大市場。這批以家庭為單位的移民從清康熙中后期開始陸續到來,在清代近200年相對穩定的社會背景下經歷了立足、創業、人口發展、文教繁榮,先建同鄉會館、再建各姓祠堂的過程。該區域的家族一方面是基礎不夠雄厚且發展時間短,另外本地并無很大的商機,導致東山沒有出現在全國有影響的豪門巨賈。蘇氏家族在東山上也非顯赫,其在東山上整體規模和影響不及清水溝范氏、清泉鎮廖氏,以及在《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1754-1949)》(以下簡稱《契約文書》)的分關約中出現的張氏等。這里選擇論述蘇家,僅僅是因為涉及蘇家的契約文書多且關聯性強。在《契約文書》中,“共收錄與蘇氏直接、間接相關的契約近90件,其中地契24件,賣地定金約34件,送討陰地約21件,掉換田地約1件,佃田地約2件,收據4件,分關1件”[2],此外還有9件捐功名所獲政府公文。其它數據也保存得相對完整,能很好地為我們展現一支清代前期移民到此的客家家族經濟在東山上的發展歷程,為我們樹立一個可供立體觸碰的模型。

一、蘇氏家族的來源及規模

民國23年(1934年)刻本《華陽縣志》卷十六、人物第七之十的《耆耇表一》在九十一歲一欄中記有華陽蘇氏的代表性人物蘇邦賢;[3]卷十七、人物第七之十一《孝義表二》中的“孝友一行”中載有蘇邦賢的孝行。[4]

筆者從華陽蘇氏入川后第10代子弟蘇淘聲[5]手中得到并影印了一本《華陽蘇氏族譜》,這本族譜是癸卯年(1903年)十一月冬至日蘇氏族人致祭于勇公(即蘇成勇)時商議續修,只記錄了清代蘇氏家族入川始祖、第二代及第三代成勇公一脈發展到清代末年的情況。而蘇氏的入川始祖蘇子盛共有5個兒子,蘇成勇本人也是三兄弟,即華陽縣蘇氏一族的總規模應比《華陽蘇氏族譜》所載蘇成勇這一脈大很多。本文敘述及訪問都以蘇成勇一脈為主。據《華陽蘇氏族譜》載:

六世祖蘇子盛,字永霏,妣氏廖,二老于雍正三年乙巳歲(1725)十一月十六日,率子孫在廣東和平縣浰頭大浦甲起遷,越雍正四年丙午歲(1726)三月十六日,方至四川成都府華陽縣東門外三甲,地名七根槐,佃丁姓田地,遂興家立業。

蘇氏在清代字輩系“子、元、成、定、邦、國、大、振”八代人,其中《契約文書》所涉及的人主要集中在“定、邦、國”這三代人。

蘇子盛(字永霏)是華陽蘇氏在東山立足開基的始祖,其原鄉廣東和平縣浰頭(現浰源鎮)屬于粵、贛兩省交界處的低山區,耕種條件比成都東山還差,因此到達東山后能很快適應。其孫輩中屬蘇成勇(1716-1792)一脈發展最好,蘇家在青龍埂的祠堂就叫“成勇公祠”。《契約文書》中沒有收錄買主為蘇成勇的契約,但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檔號011地契中的地鄰位置有蘇成勇,說明當他46歲時,已是某宗田地的所有者。其早期所買田地可能并入了后世子孫所賣田地之中,或者因后世子孫逐漸向成都城區發展而被置換掉了。這支蘇氏族人以青龍埂、皇墳灣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據族譜記載,清代族人聚居的地方,向東有:兩河口、雙靈觀、老陶溝、大面鋪;向南有:涂家堰直至官家堰、羅家山、梁家山、高竹林、簧門鋪、洗面橋;向西有賴家店、倒石橋、省城(即成都市區)、溫邑(即溫江縣)板板橋和王家橋;向北有:老鴉林、燈草堰、清水溝等等。據蘇貴聲[6]口碑資料,到民國后期,蘇家在東山上的產業從西河場向西延伸至賴家店(保和場),綿延約20里。

二、蘇氏家族經濟的發展歷程

蘇氏家族入川較晚,失去了直接“插占”田地的機會,而自身所帶錢財有限,無法直接大量購置房地產。如民國11年(1922)重修的《馮氏族譜》載,“……第十四世祖其煥公,原居廣東嘉應長樂縣(今五華縣)磚斗寨……雍正初年……由粵來川,在成都府華陽縣東柳樹灣(今屬龍泉驛區)覓一宅場,田地一大段,命仲昌公、叔昌公伙買,以為基業,奠立家室……”于是從佃田開始創業,而“佃農為農業梯階中之低級者,農民由雇農而佃農,由佃農而半自耕農,由半自耕農而自耕農,正可借此種階梯關系增長其經驗,以為獨立經營之預備。”[7]蘇氏家族雖然沒有從事雇農的過程,但仍是由佃農開始進入成長階梯中較為典型的例子。

上文中提到“佃丁姓田地,遂興家立業”,關于“丁氏”,筆者于2013年5月9日下午對龍泉驛區西河鎮衛星村二組現在56歲的丁雙喜進行了訪談。根據他與家人鄰里所談口碑資料及其所提供的《續修丁氏族譜》所載,將丁氏入川始祖創業過程總結如下:丁氏始祖一行幾人,于康熙中期由湖廣入川。當丁氏先祖到達時,東山上荒無人煙,遂充分享用了“插占”政策,盡自己的力量插占了十分寬廣的范圍:東到簡華橋,南到現在的躍進村,西到大草坪(十陵鎮太平村),北到傅家店,總面積上萬畝。其中有“七根槐”、有以丁姓命名的“丁家大堰”和“丁家嶺”,還有《契約文書》幾宗田地交易的地點,如“雙靈觀”和“燈草堰”。但丁氏歷經幾代仍然人丁稀少,無力耕種,內部任隨大量田地棄荒,外圍種植樹木和斑竹為主的林盤來劃定范圍,形成當時著名的“丁家老虎林”——意即林盤寬得里面時有野獸出沒。而雙靈觀原名丁家廟,后來因為公用,人們以里面供奉兩尊“靈觀菩薩”而命名。隨著移民的優惠政策時效到期,政府要按田畝收稅,丁氏家族內部的人口仍然不足以耕種自家的田地,不得不以比較優惠的價格出售、招佃、或先租后賣。先期低價賣給楊家和干家;后來再佃耕,如劉家佃耕不久,又以2000兩銀子購買其所佃耕的田地。再后來,丁氏與朱氏兩家相約到西河場開展商業活動。丁氏先開藥店,取名“濟生堂”;朱氏開“么店子”,后來此處才逐漸形成場鎮——以位于西江河以西而命名的西河場,于是丁家有“先有濟生堂、后有西河場”的說法。這方面,《朱氏族譜》能很好地加以佐證。據《朱氏族譜》,其入川始祖必達公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到達東山,遷徙途中以賣“丁丁糖”為業,后“于康熙年間在西河場作專門給人打斗的斗戶”[8]。endprint

在清朝康熙政府中前期,為鼓勵外省人入川插占田地,規定了稅收優惠期。據《清實錄》記載,開科的年限由三年延長到五年,再到“十年起科”[9]。而實際由于康熙年間四川人口沒有發展到比較理想的數量,地方官員一再向朝廷要求延緩“起科”的時間。“四川巡撫年羹堯疏報:川省成都等府百姓,自首田地一萬五千三百八十頃有奇,照例于康熙五十年起科”[10]。同時相應的配套政策還有“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川開墾者,準其入籍”[11]。所有這些政策,對先期到達并插占大面積田地的移民是有利的,但卻不等于就會順理成章地發家致富,丁氏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最終一個家族的經濟能不能健康發展,取決于其家族人丁是否興旺,決策的發展方向和方式是否科學,肩負創業或中興的人員是否健康長壽,是否對功名和財富有不懈追求的精神。

蘇氏的入川始祖蘇子盛,于雍正四年(1726)“率子孫”移民入川,子輩依次是“元蓮、元萼、元德、元蒼、元勝”五人。孫輩此時尚屬年幼,有準確記載的是長子元蓮(1682-1757)的大兒子成智入川時已經16歲,三兒子成勇10歲,因此推算入川時蘇氏家族的總體規模約在30人左右,其中壯勞力約6-7人。以這個勞動力水平以及要供養這個人口規模的家庭,以蘇貴聲1948年左右的實際生活經驗推算,擁有一個壯勞力的5口之家佃田耕種時在成都平原上需要20畝田生活就過得較好,那這個家庭理論上要佃120畝。而成都東山上的生產條件要差一些,應該佃種更寬的田地,同時田地上要有完整且規模可觀的房屋才能方便蘇子盛全家安頓下來。但“雍正四年”這個時間節點恰好是一個客家移民入川的高峰,民國8年(1919)版《張氏族譜》載“清雍正五年(1727),時值粵地災荒”,民國5年(1916)三修《范氏族譜》載“雍正四年、五年間,值粵東荒欠”,而此時丁家已過了無人耕種而又必須交稅的最困難時期,面對蜂擁而至的客家移民,蘇子盛只能以并不便宜的市場價格佃得田地耕種。但當時的契約無存,只能以《契約文書》中最早的兩件佃約作參考來推論。如:

(一)佃水田旱土房屋竹林等項文契人劉一棠,今憑證佃到張奇珠名下雙靈觀側近水田一處,約計十五畝零,其田使水照舊規車放灌溉,草房屋一院,門框窗格桁桷草檁俱全。比日三面言明,限種一季大春為止,劉姓備有無利押租錢七十二千文,實納租谷十四石四斗,系西河場市斗交榪。[12]

(二)佃水田房屋基址文約人,夏德仁,今憑中承佃到謝竹屏名下水田一段,約計九十三畝七分,旱土一段,每年收租一石六斗,田每畝一石九斗。收租銀每百兩八石,扣除基內正瓦房一向,連磨角五間,左右瓦廂房二向共十間,瓦龍門一座,腳門一座,糞池、水井俱全。憑中議取押租紋銀二千三百七十兩整,以蘇坡橋米市平交兌。[13]

上述引文(一)中佃15畝水田及一院草房需押租錢72千文(當時約合白銀70兩),(二)中佃93.7畝水田加一段旱土,以及一院正瓦房,需押租錢2370兩白銀。這兩宗佃約距雍正四年已經有100多年,人口數量上、即市場需求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考慮清代中期物價波動不大,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以當時的物價水平,這次佃田地可能需要數百兩乃至上千兩銀子作押租銀,這說明蘇家上川時攜帶了一筆較為可觀的現金。

蘇子盛在入川之始,除了佃田發展生產,還開始少量購買田產,積極鼓勵兒子們投入到考取功名的事業當中,這是一項對家族發展影響甚大的決定。黃仁宇先生對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里農民讀書有這樣的描述:

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定并且獲得社會聲望,惟一的道路是讀書做官。然而這條道路漫漫修遠,很難只由一個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達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內創業的祖先不斷地勞作,自奉儉約,積銖累寸,首先鞏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權,然后獲得別人耕地的抵押權,由此而逐步上升為地主。這一過程常常需要幾代的時間。經濟條件初步具備,子孫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這其中,母親和妻子的自我犧牲,在多數情形之下也未必不可少。所以表面看來,考場內的筆墨,可以使一代清貧立即成為顯達,其實幕后的慘淡經營則歷時至久。[14]

《華陽蘇氏族譜》載,“元德,字文華,妣氏謝,文華公系華邑庠生,所謂粵東人在四川省開科者也”。而要參加政府的考試,首先要擁有屬于自己的田地,因為政策規定“蜀省流寓之民,有開墾田土、納糧當差者,應準其子弟在川一體考試”[15],其中“納糧當差者”都是針對田地所有者的;其次,雍正十年時華陽縣庠生的名額只有12人,[16]要取得這種成就,一般需要幾代人的積累。蘇氏家族能在入川第二代就取得,實屬難能可貴。這說明蘇氏家學淵源,[17]而后人受此鼓勵,雖身處農村,仍屢有人獲得此種榮耀。現在蘇家還保存有一本清光緒辛丑年(1901)署名“華陽蘇氏”出版,蘇兆奎編《輯宋四書五經義式》。蘇氏家族在東山上樹立起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家風并代代傳承。雖然這種耕讀傳家的精神被提升為客家族群的普遍精神,但蘇家表現得尤為典型。

蘇家從入川始祖蘇子盛在七根槐佃丁姓田地始,先期是就地發展。據《華陽蘇氏族譜》,其子蘇元蓮(1682-1758)在離丁家大堰僅里許的“雙靈觀地分”過世,而后來其重孫蘇邦賢在“雙靈觀”購買兩宗地產(見《契約文書》“賣地定金契約”中的二十、二十二),說明在蘇子盛過世前,已經開始在此地置辦產業,只是后人并不以此地為主要生活和發展的區域。對于此種發展模式,當地的劉氏也作了幾乎同樣的選擇。劉氏自廣東惠州府新民縣入川,先在重慶落腳,后于雍正七年(1729)到東山,在七根槐先佃后買丁氏田地,[18]發展壯大后再到更為靠近成都城區的倒石橋置辦產業。但最終的結果是蘇氏族人在倒石橋發展得更好,而劉氏則在雙靈觀附近發展更好。蘇氏入川的第二代五人,后來演變成發展很好的五房人,據《華陽蘇氏族譜》載,入川第四代蘇定升在遷葬廖孺人所作《撿金葬序文》中寫道:“吾等五大房于祖母始葬得宜,人丁頗盛,財產頗足”。

蘇家到了入川的第三代,因每房人都有3-5個兒子,家族人口大大地增加,其中涌現出創業的先鋒如蘇成勇。他“誕生于廣東和平縣,雍正四年(1726)三月十六日在其年方十歲時,隨祖父自粵遷蜀于成都府華陽,先隨家人在七根槐佃丁姓田地,后遷于倒石橋老屋,遂興家立業。”[19]據蘇貴聲提供的口碑數據:蘇成勇在遷徙途中生病,是坐在籮筐中被挑上川的,隨著病情加重,到了不省人事的地步,其家人遂將其棄于路旁草叢中,不料此時他卻突然發出了嗷嗷的叫聲,因此得以大難不死,最終成勇公這一支發展成蘇家人口最為繁盛的一支。前文提到,最遲在他46時已經開始在比雙靈觀更靠近成都的賴家店擁有屬于自己的田地。據《華陽蘇氏族譜》載,他率子孫遷于倒石橋開創基業,其后輩開始在倒石橋附近不斷兼并田地。他通過實際操作,為后人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購進田地的方法,經過其兒子定倫、定端、定貴及孫輩的實際操作,使得家族財富積累的速度越來越快。后人為了紀念他,專門將這一分支的祠堂命名為“成勇公祠”,還形成春分日祭入川始祖子盛公,冬至日祭成勇公的家族傳統。endprint

蘇家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到了入川的第四代曾出現“房房丁捐,戶戶財傾,竟無一房如從前者乎”[20]的局面。蘇氏子弟不斷反省,繼續奮進,終于由蘇定倫(1748-1820,字敦五)率先掀起發展的勢頭。他在57歲時購置了比較大的兩宗田地,分別花費1500兩和1850兩銀子:

……實載條糧銀六錢四分五厘正,地名賴家店側近,田地一莊,堰塘四口……草房一座四向,左右糞房二間……碾子一座……憑中議定田地價銀一千五百兩正……親族書押畫字一并包在價內。即日憑中現交定銀一百兩正……各墳草木俱歸買主護蓄收割,有墳人等只許祭掃,墳墓永不得進葬、借墳架造棲身、侵占生枝。異日起葬之日,其墳跡歸與蘇姓管業,劉姓人等不得異言生枝。自賣之后,任從買主擇期清界立契。倘若先年及本年糧務倉谷以及族戚鄰友人等不明之事,一力有賣主完納承當,不與買主相干。自定憑中言明,其價銀待至來年三月內清界立契,并老契付出,交價銀五百兩,其余七月、八月交銀三百兩,九月、十月概行搬移,并香火清楚之后,其銀一足交清……

……

地鄰李永壽白良仲蘇定貴馮樂禎張杰相蘇臣栢。[21]

……實載條糧銀九錢六分整,地名青龍埂,瓦草房屋一院,以及門樓,內外房屋、糞房五間,六合門扇二十六扇,門框倶全……堰塘三口……其田地界至,憑中鄰眼同踩踏,東至與賈侄大路為界;南至與買主連界;西至與孟姓田坎為界;北至楊黃二姓大路為界,四至分明,并無紊亂……憑中議定,田地房屋一捆,時值價銀九九呈色一千八百五十兩整,正九七法碼對,族戚書押、畫字、脫業、出火、下匾一并包在價內。即日憑中現交定銀一百兩整,系賣主親手訖收,在田價內之數。界內小王墳腳下,賣主葬有母墳一穴,橫直穿心八弓正,有父墳一包,有墳無地,西至張姓相連熟土內,又有兄墳一包,均系有墳無地。以上陳姓共有墳三包,歷年墳上草木俱歸與買主護蓄砍伐管業,只許陳姓祭掃,不許陳姓修造房屋……界內王墳后熟地內有王姓討葬墳相連二包,又有賴姓討葬墳相連二包,均系有墳無地,墳上草木歸蘇姓砍伐管業。王賴二姓之墳異日起遷,墳跡仍歸還蘇姓管業,其余之墳俱系古包,不得冒認侵占。自賣之后,賣主不得栽種小春,任憑買主投稅撥冊,開墾管業,二家不得反悔。若賣主不賣,得一賠十,買主不買,定銀全無。其田地界內會當不清,以及本年夫差倉谷未楚,一力有賣主承當,不以買主相干。老契合約,討約書契之日一并付出。損壞房屋林園竹木等項,如有此情,憑中扣除價銀五百兩整……[22]

這兩宗賣地定金契約有以下幾個特點,被下一代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一是所購田地位置集中于自家原有田地連界處,如前一宗的地鄰包括蘇定倫的四弟蘇定貴,后一宗中四至有“南至與買主連界”,這樣可以將自己的田地連成片以方便管理,降低耕作成本;二是標注的事項如地界內的什物、四至、老墳等詳盡,費用如畫字銀、定銀、收款人、糧務、違約金、兌銀處等全部明確,避免節外生枝;三是只有定金約,沒有換成正式的地契,合理避開契稅的征收,這在當時也是一種迫不得已之舉。《華陽縣志》有載,“嗣因地方附稅日益加多,超過正稅幾及二倍,民苦稅率過重……每契一紙,尚需契格工本錢四百文,官契庫銀平一兩,驗契銀一元二角。價銀在一百二十兩,錢在二百釧以上者為大契,除繳驗契費外,加征銀三元二角”[23]。同時不辦正式的官契,可以不邀請“里約”等鄉村基層官員出面,還可以減少一些交易費用,另外也可避免在縣級官家面前顯示自家的經濟實力,從而減少一些諸如“錢糧、倉谷、夫馬、雜差、修溝、團練所派費用”[24]攤派。定金約簽署后,按照約定付清款項,買主就要求賣方交出老契,如前一宗定約對應的是田地買賣契約(二)(檔號011),就交到了蘇家手上一直保存到上世紀50年代。后一宗定約中也約定“老契合約,討約書契之日一并付出”。從最終結果看,《契約文書》中收錄畫押的賣地定金契約都交易成功,可見蘇家這種節約費用的交易方法有其合理性。

蘇定倫還有兩份送陰地約和一份買棄冢約,如“陰地送討買賣契約”的(四)(六)(七)。其中(六)是這樣記述的:

立寫借葬陰地文約人曾張氏仝男曾紹興,今因丈夫身故,無地安葬,今憑親族戚在場哀求主家蘇定倫名下業內,借得陰地一棺,安葬丈夫尸骸,并無余地。比日憑眾議明,屢年只許曾姓母子祭掃,不許借墳添葬侵占。倘異日起扦,不得復葬。休冢墳跡仍歸還蘇姓管業。曾姓不得異言滋事。恐后無憑,立寫借葬文約為據。[25]

……

這段引文中蘇定倫的身份被稱作“主家”,說明此時蘇家的這支人已經從佃戶、自耕農的身份轉變為開始招佃的地主了。另外此契不涉及費用,算是白送給佃戶使用,在(四)中就明確寫有“劉姓未備銀錢水禮情事”[26]。后來其子蘇邦賢送出的15宗陰地全都不收費用。另據蘇淘聲口碑數據,蘇家在收租時遇天氣出現旱情等自然災害要減租,在最后打斗時并不嚴格、即要減讓實際收的份量。這種主家與佃戶之間的融洽關系,在東山上是比較少見的。同時蘇定倫還做出一些成人之美之事,如掏錢購買別人遷葬以后的棄冢。此棄冢蘇定倫早就有砍伐草木的權力,從經濟角度完全可以不買。但經過一段時間運籌,蘇定倫最終還是將其買下,從而在東山上逐漸樹立蘇家的仁義之風。如“陰地送討買賣契約”的(七):

……情因嘉慶十一年將田地掃賣與蘇定倫名下管業,坐落華陽縣三甲,小地名賴家店,其田地界內紅契注明劉超群僅有父墳一棺……因道光元年劉超群將父墳起扦不吉,母子商議,不愿復葬,另扦他處安葬。自請原中叔父地鄰說合,將棄冢地跡寸土不留掃賣與蘇定倫名下出錢承買開墾管業,比日憑中議定,作價錢四千六百文正……[27]

蘇定倫不僅自己開始買田置地,其四弟蘇定貴、三弟蘇定端也在購買田地。如《契約文書》中“田地買賣契約”中的(十五),蘇定貴從陳胡氏仝男陳宗福、陳宗祿、陳宗禎、宗祥等手中購得一宗地產:

……實載條糧銀九錢六分正,地名青龍埂,草房屋一座,……碾房一座……堰塘三口……古井一口……憑中面議定田價足色銀一千二百五十兩正,親族書押畫字一并包在價內……[28]endprint

《契約文書》中“田地買賣契約”中的(十八),蘇定端從曾陳氏仝男曾華貴、華章,仝孫曾錦明、錦文等手中購得地產一宗:

……實載條糧銀一兩二錢正,地名老鴉林。瓦房屋一院四向,以及內外廂房,左右有瓦糞房屋……碾房屋一座……石堰塘四口,池塘一口……即日憑中議定,田地房屋一捆共作價銀九九呈色一千九百二十五兩整,親族書押畫字一并包在價內……[29]

這說明其父親蘇成勇為其家族創下基業不少,可以讓幾個兒子都能動用上千兩銀子買田地。但蘇家真正大規模置辦產業的是第五代,代表人物是蘇邦賢(1798-1888,字希三,印秉權,援例國學,誥授奉政大夫),《華陽蘇氏族譜》載其遷往離倒石橋老屋不遠的青龍埂。“援例”即引用慣例或先例,說明在其之前已經有蘇氏族人捐功名了。蘇邦賢在四兄弟中排行最后,但對家族和地方的貢獻最多。《華陽縣志》載,“蘇邦賢,父(蘇定倫)患中風,起居不良。左右侍奉,數年不倦。及卒,衰毀愈恒。又置義田數十畝,以瞻宗族”[30]。其父親蘇定倫1820年過世時,他年僅22歲,而之前“左右侍奉,數年不倦”,以孝行聞名。等蘇邦賢與兄長們成長起來時,倒石橋已經不夠其發展了,于是他遷往青龍埂,其大哥邦明(1781-1857)遷到倒石橋南面十里左右的高竹林;二哥邦興(1783-1861,字立祥,職名耀先,沐恩誥授正八品),留在倒石橋老屋;三哥邦昌(1791-1869,字熾亭,援例九品),遷往離倒石橋不遠的來龍寺。

據《契約文書》,蘇邦賢從33歲開始買地,到66歲結束,即道光十一年(1831)至同治三年(1864),以他個人名義購買田地19件,全部用賣地定金契約的形式,完成交易后同時保留定金契約和老地契(收錄不完整),共計白銀26849.4兩,水田總面積上千畝。[31]這其中最低金額只有白銀7兩(檔號069),最高金額達白銀4400.4兩(檔號076)。

從蘇邦賢的交易當中,可以總結幾點:一、快速兼并。買田置地、尤其是優質耕地——水田,這在傳統農業社會是最為寶貴的稀缺資源,也是國家財源的基本保障,其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在經營技巧方面善于運用金融手段,前文交代蘇氏與佃戶處好關系,形成長期的佃約關系,甚至讓一些佃戶參加到自己的田地交易當中,好處就可以動用那筆可觀的押租銀用于投資。隨著祖輩創業積淀,家族財富進一步積累,使得蘇邦賢手中擁有大量的田地收益及押租銀可以靈活運用,使其購買田地比先輩更容易。二、當家得早。在其33歲時,就花1500兩銀子購置田地,而其父親花相同銀兩購置田地時已經57歲了。在順利完成兩次交易后,他甚至開始自備兌銀法碼等交易工具,為將來大展身手作準備。三、看重功名。蘇邦賢在道光三十年(1850)52歲時為自己捐了國子監監生,[32]有了功名就能參加很多社會活動,如參加同鄉會中高級的文昌會。[33]后來可能切身感受到有功名的好處,又安排兒子蘇國寬于咸豐六年(1856)40歲時先捐監生,[34]后又于同治元年(1862)捐得貢生,有希望兒輩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用意;四、進軍平原。隨著有功名后交際圈子的擴大,同時還受伯祖成智公遷居溫江的影響,蘇邦賢改變早期購田以青龍埂為中心的做法。[35]其最后兩次交易,一在成都南門外洗面橋側近,二是溫邑二甲王家橋,交易額分別是4400.4兩和3140兩。他計劃先在平原上置辦產業,待打通人脈后再舉家搬遷過去,其子孫后來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五、順水人情。這主要表現在兼并家族內部的田地,還有與自己田地相連的小宗田地,以及僅值白銀七兩的一塊水田等。六、高壽且義名遠播。蘇邦賢致富后,為幫助家族內部經濟困難的家庭,還專門“置義田數十畝,以瞻宗族”,同時對佃戶討陰地者來者不拒并分文不取,成為家族的中流砥柱和地方上著名的紳士。

蘇國寬(1816-1877,字敷五,援例貢生)是華陽蘇氏第六代,蘇邦賢的長子,本支家業的繼承人。他在同治三年(1864)48歲時,緊跟父親的步伐,到溫江縣置業,一出手就是4500兩銀子,是《契約文書》中交易額之最。但之后鮮有作為,并先于其父10多年去世,這對蘇氏家族是個很大的打擊。而且蘇國寬的兄弟們普遍不長壽,甚至還出現了單傳的現象,使得蘇氏家族產業擴張的速度放緩。但單傳也有好處,即沒有因為大量子弟分家而使得家族財產太過分散。

在蘇國寬的兄弟中,三弟蘇國容(1825-1870,字鑄庵、印云章,援例九品),生獨子大來(1844-1876,字泰占),再單傳振煓(1865-1950,字海帆,印宗洵,援例貢生)。這位蘇振煓是華陽蘇氏第八代中的佼佼者,他在外通稱蘇海帆。其在蘇家以及在西河場到賴家店一帶是位響當當的人物,聲譽及產業規模超越了蘇邦賢。據蘇淘聲口碑資料,蘇海帆娶黃土場門當戶對的富戶何氏女子為妻,子女甚多;[36]且將產業作了極大的擴張,單在青龍埂附近就有2000多畝田地,在成都城邊的平原上及城區還有多處產業。當時蘇家族內有事開席時,單是裁縫就要坐三桌。由于民國時期東山上的治安條件不好,富戶經常被“棒老二綁肥豬”[37],蘇氏遂開始大量在成都城區購置房產用于居住,而青龍埂及倒石橋的老屋則雇人看守并給先祖靈位上香,蘇家人僅在祭祖時回來小住。蘇海帆在民國時期進行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分關活動,將青龍埂附近的田地留作祠堂公產,其它田地就近搭配,以“拈鬮”的形式將產業分配給兒子們。

三、蘇氏家族對地方的貢獻

清代蘇氏家族在東山上發展近200年,經過“子、元、成、定、邦、國、大、振”8代人的努力,既壯大了家族實力,也為地方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總結起來主要有三方面:樹立起耕讀傳家、孝行仁義的榜樣;在居住區域成為和諧鄉里的中心;通過試種并推廣經濟作物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東山客家人有句俗話叫“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或者說“生意錢眼前錢,耕田錢萬萬年”,意思就是再窮也不能放棄讀書、放棄傳承文化和考取功名的機會;再富也不能丟掉養豬耕田的產業和技能,以及勤勞的本色,這種傳統又被總結為客家人的耕讀傳家之風。經過幾代人的發展,蘇氏族人雖然總體上比較富裕,仍保持勞動本色,即要參加勞動,耕種不完的才用于放佃。蘇家族人聚居地離集鎮較遠,使得其從事工商業的機會較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同時不放過獲得功名的機會。而“在清朝,捐監不是直接買官,而是花錢買個文憑,可以繼續參加科舉考試,走正途入仕,也可以走異途,捐納為官。而各級生俊要想捐納官職,其前提就是必須具備貢、監生的資格,因此,捐監就成為有錢有勢的豪家子弟獵取功名富貴的起點和快捷方式”[38]。據《華陽蘇氏族譜》載,從蘇子盛于雍正四年(1726)入川始,至清癸卯年(1903年)商議續修族譜,在清代經約180年的發展,蘇家從入川始祖的三兒子開始,或攻讀,或捐納,對功名孜孜不倦地追求。后來單是第三代成勇公這一支人就捐了13名監生,3名貢生,8名九品,還出了7名庠生,3名實職官員。據蘇淘聲回憶,這些人大都在成勇公祠里被立牌位供奉,并配有著官服的神像。而蘇邦賢行孝之舉還受到鄉里的稱贊和政府的嘉獎,被收錄進地方志。在農業社會里,獲得功名是一種獲得社會地位的簡便途徑,對后人有激勵作用;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子弟創造進入仕途的機會。endprint

蘇氏家族內部注重耕讀傳家和崇文重教之風,但讀書寫字僅作為自身修養及外出考試、做事之用,并不以此作喪事的禮生或賣字畫為業,這在地方上樹立了很好的形象。青龍埂的成勇公祠和蘇家大院遠近聞名,附近地方上的人發生糾紛,有時就請蘇家老人參與“斷公道”。歷代很多蘇家老人被親切地稱呼為“蘇老師”,使得此處聚集了相當的人氣。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政權就利用蘇家大院的規模[39]及人氣基礎,設立青龍鄉政府(現十陵鎮的前身)。蘇家祠堂的人面對當時的形勢,也很配合,并從保管契約的專門工具——“約箱”[40]中,拿出蘇家大院及祠堂大部分屬于蘇家公產的契約(也就是《契約文書》中收錄的與蘇家有關的契約)交給工作組。

成都東山有句俗語稱“農民要翻梢(致富),離不了種海椒”[41],這里面的海椒專指“二筋條辣椒”,它和大頭菜是當地黃泥巴地上的著名特產。據口碑數據,其起源跟蘇家有一定的關系;但因其發展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已經不能具體理清所涉及的時間和人物了。分析原因,這是由于蘇家經過發展后,成為生產資料所有者,擁有資本,比普通農民和佃戶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同時蘇家還具備比其他人更強的開拓進取精神和市場商業意識;加之擁有功名后,出外交流和增長見識的機會多,這使得蘇家更愿意試種適于東山土質且經濟價值更高的二筋條辣椒、大頭菜等經濟作物。二筋條辣椒先要在成都平原的肥土上(主要在新都縣大豐一帶)育秧,然后再移栽到東山上的黃泥土上。在生長的過程中還要善于管理,提高產量,最后的指向就是開拓市場,讓其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蘇家在取得成熟的種植經驗和良好的經濟收益后,先在自家田地上擴大規模,再推廣給佃戶及鄰里,最終自然而然地在新都大豐和龍橋一帶形成育秧基地,在東山上形成種植基地。到了收獲季節,制豆瓣和制辣椒油的客戶主動前來采購,新中國成立后在一段時間內還成為一種緊俏的出口商品。

總結

本文通過對蘇氏家族從廣東移民到成都東山后的經濟情況進行考察,總結出四川清代社會中,一個中等規模家族發展的模型,其發展好壞,首先要家族人丁興旺且連續性強;其次家族關鍵人物決策的發展方向和方式要科學,并成為家族傳統代代相傳;再次是產業繼承人要健康長壽;最后要樹立家族形象,對產業和文教功名要有不懈追求的精神。同時,本文針對華陽蘇氏家族這個個案,以古文書及族譜為實證,打破“富不過三代”這一困擾國人的所謂定律。

注釋:

[1]陳世松著《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P304-305,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2版。

[2][12][13][21][22][24][25][26][27][28][29][32][34]胡開全主編,蘇東來副主編《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1754-1949)》P4,269,270,142-143,139,197,213,211,215,29,35,402-408,409-413,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2年12月第1版。

[3][4][23][30]《成都舊志民國華陽縣志》(上)P443,465,181,465,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整理。

[5]蘇淘聲(1932-),字文波,號仲石,是蘇振煓的孫子,生于成都指揮街,現家住成都二仙橋。2012年9月20日筆者從其手中得到《華陽蘇氏族譜》,2013年6月6日再約他及其妹妹一起作訪談。蘇氏入川后的排行,從第一代蘇子盛始,為“子、元、成、定、邦、國、大、振、家、聲”。聲字輩是現存最老的字輩,筆者采訪的蘇淘聲、蘇貴聲年齡都在80歲以上。

[6]蘇貴聲(1931-),男,原系中共西河鄉副書記、鄉長,現在是西河一帶蘇氏清明會的召集人之一。筆者于2013年6月6日到其家中進行訪談。

[7]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中國租佃制度之統計分析》,重慶:中正書局,1946.P156-157。

[8]拙著《小議<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1754-1949)>中的地名、人物、稅賦、計量問題》,《文史雜志》2013年第4期P10。

[9][10][15]《清圣祖實錄》卷三十六、八十八,卷二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九。

[11]康熙《大清會典》卷二十《戶部四·田土》。

[14](美)黃仁宇著《萬歷十五年》增訂本P193,中華書局2007年1月北京第1版。

[16]《成都舊志·嘉慶華陽縣志》(上)P102。

[17]這一點,從《華陽蘇氏族譜》所載入川始祖“蘇公諱子盛、字永霏”,“伯祖蘇公諱子昌、字永霖”,以及后世子孫多有‘字、號可以看出,蘇氏家族學風甚濃。

[18]據龍泉驛區西河鎮1987年重修《劉氏族譜》。

[19]癸卯年(1903年)十一月冬至日蘇氏族人致祭于勇公(即蘇成勇)時商議所續修《華陽蘇氏族譜》。

[20]引自《華陽蘇氏族譜》蘇氏入川第四代蘇定升在遷葬廖孺人所作《撿金葬序文》,蘇家將這種現象歸結為祖母第二次遷葬的墳山風水不好,于是有了第三次遷葬及此篇《撿金葬序文》。

[31]這個數據是單純計算現存契約中的畝數得出的。實際從契約敘述中與“買主連界”等字句以及蘇氏后人口碑,當年蘇邦賢擁有的田地遠比這個面積大得多。后來蘇邦賢后人分家,有些田產已經被細分甚至被部分族人給賣掉。

[33]成都東山上的廣東會館和江西會館都有文昌會,該會規定有功名者方能參加。洛帶江西會館《重建東文昌碑》上寫名每次辦會,援例捐了功名的,至少交會費1200文,對參會者家中有人中舉或中進士后要獎勵白銀30兩。

[35]蘇邦賢購置田地主要分布在以青龍埂為中心的成都東山靠近城區的一側,參見《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1754-1949)》中的插圖《民國時期龍泉驛示意圖》。

[36]在1903年版的《華陽蘇氏族譜》中載其有5個兒子,據口碑數據還不止這么多。這些子弟大都受家庭成份影響,在新中國成立后受到沖擊。筆者查實其中一位蘇家成(字自強)系黃埔軍校戰研班三期畢業,后任黃埔第18期的教官。

[37]這是成都東山上的俗語,意即被強盜、土匪給綁架了。

[38]魏彩霞著《清朝捐監制度及其影響》,《貴州文史叢刊》2006年第4期P58。

[39]據蘇淘聲回憶,蘇家大院是五道大門,類似于筆者曾經調查過的馮氏老宅(見拙著《成都東山大瓦房——典型的客家大民居》,世界客屬第22屆墾親大會《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356-360)。

[40]蘇家的“約箱”原來是妥善保存,但現已不存。根據蘇淘聲等人回憶,與筆者在青龍埂附近朱熹宗祠管委會主任朱文國先生家中看到的“約箱”大致相仿。其長42厘米,寬28厘米,高9厘米,香樟木(據口碑另有紅豆木)制作。箱子表面很硬、結實、厚重,外表光滑并過漆,老鼠無法啃咬。外配銅鎖。平日要放在安全、隱蔽、防潮的地方,如主臥的衣柜或書柜的高處或暗箱中,與家里最貴重的小件物品存于同處。每年要在堂屋小天井由專人看管翻曬,以防蟲蛀。出于財不外露觀念,就是族中之人也大都未見過。

[41]《成都市龍泉驛區志》P271-272,龍泉驛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成都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成都市龍泉驛區檔案局(館)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亚洲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日本91视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 日韩性网站|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va在线观看|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91亚洲视频下载| 久久亚洲天堂| 日韩在线视频网|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在线观看av永久|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 嫩草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美乳|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精品xxx|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精品福利社|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婷婷色狠狠干| 青青草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正在播放| 综合成人国产|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色亚洲成人|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a在线|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91免费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66页| 思思热精品在线8|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欧美|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欧美a在线视频|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999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99热亚洲精品6码|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a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