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廣艷
甘薯儲藏是甘薯生產中的重要環節,甘薯體積大,水分多,組織柔嫩,在收獲、運輸、儲藏過程中,容易碰傷薯皮,增加病菌感染機會,同時薯塊水分散失快,降低了塊根的儲藏性;甘薯不耐低溫,容易遭受冷害和凍害而引起爛窖。所以必須抓好收獲、運輸、儲藏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保證甘薯安全儲藏。
一、適時、安全收獲
1. 適時收獲要“兩看”
甘薯薯塊的成熟無明顯期限,通常根據當地氣溫而定,收獲過早影響鮮薯產量,收獲過晚易受冷害、影響儲藏。收獲時間不同,產量、品質、耐儲性存在明顯差異。對不同用途、不同情況(如騰茬、加工、鮮食、留種用等),其收獲期應分別對待。
①看氣溫:正常收獲期應是當地日平均氣溫降至15℃時開始,12℃時結束。一般在霜降前完成收獲。
②看甘薯用途:a.春薯主要用于曬干、加工淀粉等。應于10月初至10月中旬收獲,此期甘薯產量、烘干率均較高且天氣好,利于加工。b.需早騰茬??稍?月下旬收獲,但甘薯產量減收10%左右。c.留種用甘薯。必須在霜降(即10月23~24日)前完成收獲,以免甘薯受冷害。過早收獲氣溫高,入窖易造成病害發生。d.其他用途。如做鮮食用商品薯,可早收(春薯到8月下旬,生長期120天)。早上市,價格高、效益好,特早熟品種如蘇薯8號、安平1號、豫薯10號等生長期100天(8月中旬)即可上市,按畝產2000千克、每千克1元算,畝產值達2000元,還能再種一季冬菜。
2. 怎樣收獲才算安全
①收刨時做到“四輕”“五防”。“四輕”即輕刨、輕裝、輕運、輕放;“五防”即防霜凍、防雨淋、防過夜、防碰傷和防病害。收獲必須在晴天進行,當天收當天入窖。
②裝運時筐內墊草,避免碰傷。
二、做到安全儲藏
1. 入窖前進行精選
不同品種大小薯塊分開、分別入窖。做到“十不入窖”:沾泥、破傷、有病、蟲咬、受凍、雨淋、水浸、發芽、露頭青(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管理粗放、培土過晚過薄而導致地莖膨大露出地面,受陽光照射或收獲后儲藏光線明亮塊莖變綠,稱為“露頭青”)和裂縫等薯塊不準入窖。
2. 選好窖址
建窖要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燥、不窩風,土質堅硬,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刹扇“氲叵率礁邷匦∥萁?、井窖和棚窖等多種窖型。
3. 對薯種進行藥劑處理
藥劑處理能殺死薯塊表面和淺層傷口內的病菌,起到防病保鮮作用。但對低溫、濕害、碰傷等生理性變化則無效果,仍然要保持適宜溫度。
①甘薯保鮮粉是一種多種農藥的復配劑,防病效果較理想。
②50%多菌靈300倍藥液(是一種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菌范圍廣的內吸性殺菌劑)浸種,對防治黑斑病、軟腐病效果好。
③70%甲基硫菌靈500倍藥液(是一種高效低毒農藥,其性質與多菌靈相同,但防病效果優于多菌靈)浸種。
4. 薯窖的管理
薯塊在儲藏期間的適宜溫度為10~14℃;低于9℃則易受冷害;高于15℃則呼吸作用旺盛,大量消耗養分和水分,致使薯塊減重;溫度高于16℃,薯塊易發芽和感染病害。根據薯塊的特點和天氣變化,對薯窖的管理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①前期。薯塊入窖初期以通風、降溫、散濕為主。因為剛入窖時外界氣溫高,薯塊呼吸強度大,會釋放出大量的水汽、二氧化碳和熱量,致使窖內溫度高、濕度大,這就給薯塊發芽、感染病害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帶病的薯塊由于病菌侵染蔓延,會造成大量腐爛(俗稱“燒窖”)。如果溫度適宜,薯塊只會發芽不會腐爛。薯塊入窖30天內(尤其是前20天)要經常注意窖內溫、濕度的變化,加以調劑。入窖5~7天前為了促使薯塊傷口愈合,窖溫保持在15~18℃,注意不要使窖溫上升到20℃以上,入窖5~7天窖溫應控制在15℃以下,最好是12~14℃,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
②中期。是指薯塊入窖后30天至來年立春前后,以保溫防寒為主。這個階段氣溫低、薯塊呼吸強度弱、放熱量小,是最易遭受冷害的時期。當窖溫下降到12~13℃時,即應采取措施保溫。如封土、封閉門窗與通氣口,在薯堆上蓋干草(兼防冷凝水浸濕薯塊,以防受濕害)。如嚴冬窖溫降低到9~10℃,應適當加熱。
③后期。立春至出窖前,應加強通風換氣。此期由于氣溫逐漸回升,但不斷有寒流,天氣變化無常,長期儲藏的薯塊呼吸作用微弱、抵抗力差,經不起窖溫過大的變化,受不了低溫的侵襲。所以應隨時注意天氣變化,及時調整門窗與通氣口,要保持窖內溫度在12~14℃、相對濕度不低于85%~90%。
三、薯塊儲藏時腐爛的原因
1. 冷害
薯塊入窖前或儲藏期間處在9℃以下低溫時間過長時,新陳代謝活動受到破壞,這就是冷害。受冷害后15~20天,輕者點片腐爛,重者全窖腐爛。據試驗,薯塊在3~6℃條件下6天就會受冷害;9℃以下10天產生冷害,經20天后表現出冷害,30天后部分發生腐爛,40天后大量腐爛。受冷害的特征:首先是甘薯籠頭(就是摘下紅薯后留下的把兒)由青棕色變為暗褐色,然后發生干腐;其次薯塊頭尾發生腐爛;其三薯塊中間腐爛。把受冷害的薯塊橫切時可發現:乳汁很少,用力擠壓流出清水;薯塊“硬心”輕的還有甜味、嚴重的有苦味;在維管束附近出現紅褐色,后變為棕褐色(俗稱“黑筋”);薯塊呈水濕狀、發軟。冷害的原因主要是收獲期偏晚或薯窖保溫條件差。
2. 病害
甘薯在儲藏期間病害較多,如黑斑?。ê诎滩。?、軟腐病(膿壞)、莖線蟲病(糠心?。┑?。窖內發病的主要原因:薯塊、薯拐帶病入窖,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繼續感染,尤其是保溫條件差,薯塊受冷害,軟腐病菌乘機進行危害。
3. 濕害
薯塊在田間生長期間,因田內積水時間較長、空氣不足,導致薯塊生理機能遭到破壞、生活力降低,入窖后溫度升高引起腐爛;薯堆內水汽上升,在薯堆表面遇冷時凝成水珠、浸濕薯塊;雨雪漏在窖內,浸濕薯塊時間過長引起的腐爛。
4. 無氧呼吸
入窖初期,氣溫較高,井窖尤其是深井容易產生缺氧(裝薯過滿或封窖過早都會缺氧)。薯塊的呼吸作用也會使窖內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呼吸受到抑制,造成無氧呼吸,引起腐爛,并產生酒精。
5. 機械損傷
薯塊在收藏運輸、入窖過程中受到機械損傷,病菌侵入引起腐爛。
(作者聯系地址:河南省滑縣植保站 郵編:45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