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徐敬宏
縱觀當今的大多數紙媒,“變”的主要招數是“隨波逐流”:門戶網站火爆,就辦報紙網站;手機媒介風靡,就辦手機報;微博紅火,就開報紙官方微博;微信興起,又設報紙微信公眾平臺……而具體操作路數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舊酒灌新瓶”,將紙版內容照搬到新媒體上;另一種則干脆以新媒體為師,完全模仿新媒體生產新聞。這兩種操作手法要么不符合新媒體的特征,違背了新媒體的傳播規律,要么只是跟在新媒體后面“邯鄲學步”,失去了自我,其結果是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不但完全落于下風,給報紙帶來的受眾、影響力、經濟效益都非常有限,而且失去了報紙原有的特征與長處:嚴肅、深度、權威和公信力。
新聞網站怎樣才能在保持傳統紙媒原有品質的情況下,又順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呢?國外的一些新聞網站在積極探索,“數據新聞”就是其當前最突出的創新求變策略。
數據新聞的探索之路
數據新聞,又稱數據驅動新聞, 具體來說,數據新聞就是指新聞媒體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數據抓取與處理技術、信息可視化技術等手段,挖掘、分析、篩選、重組、整合各種數據,制作成條理清晰、可視化強的新聞報道,以描繪社會全景,反映社會深層次問題,揭示事物之間的關聯、事物發展趨勢和規律,闡釋細節,提煉觀點等。數據新聞是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也是西方傳統紙媒在數字時代不斷創新求變的結果。
美國《紐約時報》早在2007年就建立了一個記者加程序員的團隊——“互動新聞技術部”,它交叉于技術和采編部門之間,探索在線新聞的報道形式。這個團隊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為總統選舉、奧運會等重大新聞制作推出了大量動態、互動的信息圖表,每一張圖表都由大量數據做支撐。紐約時報網站為此專門在“多媒體報道”板塊下開辟了“互動”頻道,匯總此類報道。《紐約時報》還聘請“大數據巫師”Nate Silver為其旗下的博客Five Thirty Eight撰寫文章。2012年,Nate Silver通過數據分析成功預測了奧巴馬當選以及全部的參議員選舉結果,把數據新聞推到了頂峰。2014年4月,《紐約時報》又專門開辦了一個基于數據分析且聚焦政治、政策和經濟等方面的數據新聞網站“The Upshot”,以填補“大數據巫師”Nate Silver走了以后的空白。“The Upshot”由《紐約時報》前駐華盛頓機構的主管David Leonhardt負責,有包括直接來自數據分析部門的數據分析師、有統計學背景或對數據有洞察力的數據圖表編輯等在內的15名員工。
《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華而街日報》《金融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世界著名報紙也紛紛開發數據新聞,將其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策略。如華盛頓郵報網站自2013年5月以來,經常發表一些地圖新聞、圖示新聞之類的數據新聞,并通過其Facebook賬戶推送給用戶。
數據新聞的基因
數據新聞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既保持甚至發揚了傳統嚴肅報紙的品質基因:嚴肅、深度、權威、公信力,又成功運用了新媒體的諸多元素,包括互聯網、微博、Facebook……而且借助了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數據抓取與處理技術、信息可視化技術等技術手段的優勢,可以說它集合了傳統紙媒、新媒體和數字技術等最新傳播技術三者的優勢基因,揚傳統紙媒和數字化技術之所長,避傳統紙媒之所短,補新媒體之所缺,避新媒體之所余。這是傳統紙媒開發的數據新聞的特征,也是其優勢。
數據新聞主要是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數據抓取與處理技術等手段,從政府、社會組織及個人等公開的信息中挖掘、分析、篩選、重組、整合各種信息數據,制作成條理清晰的新聞報道,或描繪社會全景,或反映社會深層次問題,或揭示事物之間的關聯、事物發展趨勢和規律,或闡釋細節,提煉觀點等。它不以報道速度見長,而是重在報道的深度、廣度,它通過對數據的發掘、分析、梳理和靈活呈現,告訴讀者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或是向受眾揭示社會表象下的深層次問題,或是向受眾描繪通常無法看到的社會全景、細節,或是向受眾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和規律,它不在于告訴受眾“發生了什么”,它們更在意讓受眾了解“為什么”,“對我有什么影響”。
當然,由于得益于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數據抓取與處理技術等新技術手段,加之它主要通過挖掘、分析、篩選、重組、整合各種信息數據來制作新聞,因此數據新聞相比過去傳統紙媒的深度報道,它所需要的時間成本、人才成本、金錢成本更低,大量生產成為可能,而且它融合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數據說話,更客觀,更有深度,更有說服力,更具公信力。
在新聞呈現上,不同于過去傳統紙媒的有關數據統計方面的新聞報道。傳統的數據統計報道更多的是文字為主、數據為輔或是數據與文字相輔相成,而數據新聞則是數據為先、文字在后,數據驅動的新聞,數據新聞更重視信息的可視化和數據的可視化,它是運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人機交互等信息可視化技術,將大量數據組合構成數據圖表、數據圖像、動態數據圖等,同時將數據的各個屬性值以多維數據的形式表示,使人們能夠以更直觀、更簡潔明了的方式,快捷、輕松地從不同維度觀察數據及其結構關系,發現數據中隱含的信息,了解數據所講述的事實或故事。
2014年6月23日,華盛頓郵報網站刊登了一篇有關美國政治100年演變的報道,就是用三幅數據地圖加上少量文字來報道,地圖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 Decision Theater研究助理Jonathan Davi制作的,地圖上用猩紅色標明美國共和黨的勢力范圍,用藍色標明美國民主黨的勢力范圍,第一幅地圖是動態的,它從1918年至2012年每兩年變動一次,另兩幅地圖分別是1920年、2012年的美國兩黨勢力范圍圖,而且第一幅地圖設計有互動版本,受眾點擊即可以放大縮小,可以看到每個選舉年各黨在各個州的具體票數等等,信息量非常大,它反映了100年中美國每個選舉年各個州的選票情況變化,美國100年間的政治演變由此便一目了然。
數據新聞是當前西方傳統紙媒在數字化時代的重要轉型策略、突圍路徑,它巧妙融合了傳統紙媒的品質基因優勢、新媒體的渠道優勢和新傳播技術的技術優勢,值得國內的傳統紙媒借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