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仲寶簡介
劉仲寶,男,1958年生于無錫。著名舞蹈家、國家一級編導、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F任無錫市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江蘇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1992年起劉仲寶先后擔任無錫市歌舞團(無錫歌舞劇院)副團長、團長。1982年,他表演的舞蹈《鸕鶿號子》獲華東舞蹈比賽一等獎,1992年、1996年、2001年、2007年分獲文華編導獎。他策劃、出品、執導或參與執導的多部歌舞、舞蹈詩、舞劇屢獲全國文華獎、文華大獎、中國藝術節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
他多次擔任中國藝術節、全國舞蹈大賽、全國“桃李杯”、“荷花杯”舞蹈比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國家和省級藝術比賽評委。
劉仲寶先后被評為無錫市勞動模范稱號、無錫市十佳杰出青年、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優秀中青年藝術工作者及江蘇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舞臺上,一張透明幕布如一道永遠無法翻越的大山,把兩個相愛的人分隔開來,一個在遙遠的天堂,一個卻要手捧信物,睹物思人,茍活于世……刺繡、評彈、小橋、旗袍、長衫等濃厚的中國元素渲染了整個舞臺,也浸潤了所有觀眾的心扉。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演員們,在觀眾熱情洋溢的歡呼聲和掌聲中,經過兩次謝幕,帷幕緩緩落下。這是無錫市演藝集團歌舞劇院的原創民族舞劇《繡娘》在華盛頓的首次演出時的華美場景,也是肯尼迪藝術中心主劇場上演的首部中國舞劇。
2010年7月,由原無錫歌舞劇院、無錫市錫劇院、無錫市滑稽劇團、無錫市越劇團、無錫市評彈團等專業文藝院團整合組建而成,擁有歌舞劇院、錫劇院、曲藝團、文華演出有限責任公司、文華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文華舞美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以及錫劇博物館、戲樓、演藝劇場和文藝大樓等劇院,并初步形成藝術生產、演出營銷、舞美服務、劇場經營、藝術培訓等為一體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集團——無錫市演藝集團。
在眾所矚目中,無錫市演藝集團迎來了自己的華麗轉身,成為了江蘇省內首個地市級國有綜合演藝集團,也成為無錫市經濟文化改革創新的成功代表。
順應時代華麗誕生
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強。對此,無錫市委市政府敏銳地意識到,原有體制中制約文化發展的因素必須徹底摒棄,深化改革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實現持續、跨越發展的必然路徑和最佳選擇。
2005年9月,無錫就開始了對“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改革的探索。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文化藝術管理中心、體育場館和訓練管理中心的正式成立亮相,標志著無錫社會事業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社會事業發展管理機制的新格局也正式確立。從2007年起,“管辦分離”改革進一步深化,廣播電視部門實行局臺分開、臺網分開的改革。將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版權等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合并,組建無錫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同時,推行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制改革,組建市屬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通過“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結合,有效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2008年,無錫文化體制改革再次向縱深推進,實施“宣傳經營兩分離”改革,加快傳統傳媒集團向現代傳媒集團的轉變。
直至2010年7月21日,在全新的體制的引導下,無錫市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領導班子任命大會舉行,標志著市屬國有文藝演出院團轉企改制而組建的市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時實現了文化產業的角色轉變,這對于面向市場,主動出擊,著力打造藝術精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做大做強文化企業集團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新鮮理念創新改革
無錫市演藝集團下轄有3個分公司和3個子公司,主營演出營銷、藝術培訓、文化置業等。
構建了完整的藝術產品生產、銷售及舞臺產品開發的演藝產業鏈,全力打造成為無錫文化演藝產業的支柱型企業。同時也將實現收入、資本、效益“三個提升”作為主要目標。全新的演藝集團不僅是資源與產業的整合,也是一種新理念的散發和碰撞。
在體制改革、職責清晰、任務明確之后,無錫隨即建立起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投資機制市場化、投資準入差別化”為特點的新型文化投融資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同時調整國有資本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投資范圍,推動國有資本投資機制的轉變;探索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融資機制,加快組建新的投融資平臺;并構造一批以國有資本為主體的文化投融資運營主體,對中小型國有文化企業進行嫁接改造;最后建立文化產業投資信息服務平臺,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
像演藝集團下的錫劇院,早就在尊重藝術規律的前提下,曾成功把市場運作的理念、法則嫁接到藝術生產中來,在劇目生產上也變單一政府撥款為社會多渠道投入,變無償為有償,使錫劇藝術生產的成果在市場中得到檢驗,并成功進行了錫劇藝術投入機制“撥”改“投”,“撥”改“股”、“撥”改“融”的改革嘗試,有力地推動了藝術生產和市場開拓,促進了錫劇藝術生產出人出戲出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
《珍珠塔》是錫劇經典劇目,更是錫劇院發展改革路上一座不可磨滅的里程碑。錫劇院以重新排演錫劇經典劇目《珍珠塔》為項目載體,進行了由撥款改為股份制運作的嘗試,與無錫廣電集團、無錫日報社、東上海國際文化影視江蘇公司等單位投資235萬元組建了無錫珍珠塔錫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并對新版錫劇《珍珠塔》進行市場化運作,形成了社會共同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合體。新版《珍珠塔》演出共90多場,票房收入高達358萬元,當年就實現了股東10%的投資回報,同時該劇還獲得了省“五個一工程”獎。
與《珍珠塔》同樣重要的還有錫劇音樂劇《青蛇》。在創排大型錫劇音樂劇《青蛇》的時候,錫劇院與無錫市歌舞團進行了跨劇種合作,引入無錫市珍珠塔錫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等多渠道融資,并借助演出經紀人和中介機構的力量開拓市場。該劇已演出110多場,觀眾10萬多人次,演出收入達362萬元,成為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劇目。種種實踐證明,改革是文化藝術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堅持改革,才能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的生產,開拓更大的市場。
拓展平臺面向世界
無錫市演藝集團自建立以來,各院團活力四射,都有了更廣闊的演出和作品展示平臺。集聚實力雄厚的舞臺藝術編創和表演人才,先后創作了舞劇《茉莉花》、《繡娘》、《金陵十三釵》;錫劇《城市的星空》、《二泉映月·隨心曲》、《繁漪》;滑稽戲《世博小主人》、《雁過留聲》、《三寶和諧曲》、《夢醒歸來》;實景劇《夢回江南》等原創劇目以及歌舞、錫劇、滑稽戲、小品等十多臺不同藝術形式的優秀?。ü潱┠?。歌舞劇創作在囊括國家級舞臺藝術各項大獎后,其中作品《紅河谷》又被拍攝成電影藝術片;作品《西施》入圍全國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作品《繡娘》則獲全國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第三屆新疆國際舞蹈節“藝術貢獻獎”;錫劇《二泉映月·隨心曲》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
與此同時,各院團演出的腳步也不局限于無錫市內,甚至還邁向了更大的舞臺。比如舞劇《繡娘》和錫劇《二泉映月·隨心曲》兩大作品同赴北京,參加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此后,兩部作品還參加了第14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成為藝術節上觀眾們津津樂道的話題。2013年5月,舞劇《繡娘》于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歌劇廳演出,2014年2月18日晚又在悉尼州立劇院為澳大利亞的華人帶去了一場中國文化藝術的盛宴。
立足現在共營未來
從“十一五”到“十二五”的規劃推進,無錫的文化事業建設也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支持。無錫市演藝集團作為文化發展的實踐性產物,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推進文化事業不斷改革的過程中,新體制激發了新活力,新理念打造了新平臺,新市場壯大了新產業。無錫文化產業也逐漸成為了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支撐,更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城市轉型發展的生力軍。
由“事”轉“企”,雖一字之變,但在原有體制的大變身中,國有文藝院團演職人員的演出積極性被大大激發,由“要我演”轉變為“我要演”,在堅守精品生產陣地的同時,全面拓展市場:央視春晚舞臺、城市節慶活動、企業年會慶典、各類商業演出等等,都能看到市演藝集團演員的身影。僅集團下屬的無錫歌舞劇院,就創下了演出年收入超千萬元的業績,市錫劇院的骨干演員在演出旺季時月收入也達到了萬元。
而市場化效應初顯,也為集團帶來了經濟上的收益,反哺著文化事業的發展:集團購進了全套進口電腦燈光,優化了燈光舞美效果;較好的經濟收入吸引了精英人才加盟、優質藝術人才的回歸。而人才匯集、設備提檔,統統成為打造藝術精品的前提保證。2012年4月30日,耗資逾10億建成的無錫大劇院對外首演并正式啟用,開啟了城市的藝術殿堂,成為孵化演藝產業更加嶄新的平臺。
多元的發展思路、一流的演出場地,使演藝集團有了打造年經營收入上億集團的底氣,也朝著越來越高的藝術層次蓬勃發展,這個融合著無錫眾多藝術文化、承載著無數人對藝術的熱情與夢想大家庭的未來,似乎如星辰一般,將布滿全世界文化藝術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