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是最強的內需潛力所在,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對新型城鎮化提出了頂層設計。而后,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則是從戶籍制度改革、縣改市、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等方面對新型城鎮化進行了全面的制度安排,為未來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了改革思路。緊接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3年12月3日召開的會議上提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并將出臺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至此,新型城鎮化建設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可以預見,城鎮化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推力。在新型城鎮化成為熱詞的背景下,新型城鎮化建設之路面臨怎樣的阻力和動力?新型城鎮化與改革之間又是怎樣的相互關系?新型城鎮化這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如何充分開掘出來?我們不妨從新型城鎮化之“新”入手來解讀一二。 新型城鎮化“新”在何處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必須承認的是,過去乃至現在在城鎮化的認識上都存在不少誤區,一些地方簡單地把城鎮化等同于造城、建樓,或者簡單地通過戶籍集中、人口搬家來實現城鎮化,這些都是走了彎路,導致一方面各種“城市病”逐步爆發、蔓延,另一方面農民工雖然到城市里就業了,但并沒有分享到城市發展的成果,城鎮化進程緩慢,且城鎮化質量不高。 新型城鎮化的“新”主要是相對于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的城鎮化而言的。本質是由偏重城市物質形態的擴張提升向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變,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這從內涵上和戰略上都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進步。
第一,從“土地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過,我們強調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從“土地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這無疑是對城鎮化認識的一個進步。這就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不僅注重改善人們的居住和生產環境,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鎮,而且注重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提供人們多樣化的發展空間。
第二,從“城鄉二元”到“城鄉一體”。
過去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體制、過于僵硬的城鄉行政區劃分等體制人為抑制了城鎮化進程。推進工業化過程中既不考慮農村對城鎮支撐作用,也不考慮城市對農村的反哺要求,往往顧此失彼;而外出發展的農民工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又與城市職工差距明顯,這種二元對立使得城鄉割裂對立,城鄉一體融合發展之路呼之欲出。
第三,從政府主導到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過去政府主導的城鎮化在執行過程中過于依賴行政力量,容易引起各種利益的沖突。強征、強拆等社會問題尤為突出,既影響社會公平,又不利于社會穩定。新型城鎮化可以通過市場化的公平高效的土地確權及流轉制度來解決,并為農民在城鎮安居樂業提供制度便利和政策條件,引導他們主動、樂意、真正成為城市居民。 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 城鎮化起源于人的自然聚集,要實現新的城鎮化,并真正使新型城鎮化具有“擴大內需的戰略性作用”的意義,其出發點、立足點和落腳點都必須是以人為本,必須要實現無論是住在城市、城鎮還是鄉村,無論是住在核心區還是邊遠區,無論從事什么行業類別什么工種,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享有過上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
因此,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我們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兼顧城市居民和農民、農村的利益,從提高廣大群眾的工作條件、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出發,并且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使城鎮化最終成為拉動內需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我們來反思我國過去乃至現階段城鎮化進程中生產的諸多矛盾,如城鎮體系發展不協調、相同職能類型的城鎮重復建設、廣大農村地區建設滯后、城鎮化速度與產業結構演進不協調、城鎮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配套不健全等問題,歸根結底,是脫離了人的需求和權利片面發展所導致。因此要提高城鎮化質量,應該以人為本,堅決扭轉以GDP為指標的城鎮發展道路,準確把握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圖與深刻內涵,加速由傳統物本城鎮化向新型人本城鎮化的理性回歸。 加快體制改革推進人本城鎮化 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是要加快體制的變革與創新,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的障礙,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條件。新一輪的改革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重點而制定具體戰略,正是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人的發展,維護人的權利,并且最終統一到城、鎮、村協調發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這一目標上,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型城鎮化就是要走人本城鎮化的道路。
第一,人本城鎮化要破除壁壘,深度融合。新型城鎮化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從改變當前不合理、抑制人口城鎮化的制度入手,通過推進改革,使城鎮化符合人類向往美好幸福生活、追求合適發展機會的天性,破除城鄉二元割裂的壁壘,引導群眾在城鄉之間合理自由流動、深度融合。
第二,人本城鎮化要縮短差距,城鄉共贏。要改變目前廣大農村地區規劃體系缺失,基礎設施薄弱,要素集聚和承載能力差的現狀,遵循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規律,強化城鄉統籌規劃的引領作用,建立兩者之間支撐與反哺的紐帶,大幅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
第三,人本城鎮化要產業支撐,打造配套。城鎮化發展必須有產業支撐,把城鎮化與培育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建起定位明晰、布局均衡、城鄉互動、支撐有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切實提高城鎮的就業承載力,同時打造不斷豐富與完善的配套公共產品。
第四,人本城鎮化要全面保障,城鄉并軌。因此必須通過制度改革讓農民在真正享受與城市同等的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的基礎上,解決其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實行城鄉并軌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民城鎮化的后顧之憂,讓其真正融入新的環境。
第五,人本城鎮化要尊重自然,生態發展。要通過制度改革提倡綠色理念,強調集約高效、低碳生態,實現人、城市和環境協調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