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時 沈健 田艷暉


在寧波市海曙區,選民想要找人大代表,可以去社區里的代表聯絡站(點),還能點點鼠標上網找。
自2005年海曙區白云街道創建該區第一個代表聯絡站后,2011年便實現各街道聯絡站全覆蓋。2009年,白云街道又在不斷完善“面聯”的基礎上,探索實踐了“網聯”模式。自此,海曙區的代表聯絡站走上了“面聯”與“網聯”并舉的創新之路。
據了解,截至2013年底,海曙區8個街道聯絡站、31個聯絡點開展定時、定點、定責接待群眾,已累計組織接待活動1100余次,開展網上接待活動120余次,接待群眾5800余人次,辦結各類意見和建議2900余件。
“面聯”20次,沒碰上一位年輕選民
“先后參加了近20次接待活動,竟然沒接待過一位年輕選民。”回想起5年前的情況,區人大代表陳沛然依然情緒激動。他認為,不是因為年輕人沒意見、沒想法,是因為線下聯絡站活動都安排在工作日,年輕人都忙于工作,根本無暇來訪。
自海曙區白云街道代表聯絡站創建以來,一直負責日常接待工作的老唐對此也深有同感,他翻開近9年來的接待記錄本,發現上面記錄的意見、建議不少,但大部分內容都是社區里一些退休老人的聲音。他認為,如何開拓聽取年輕選民意見建議的新渠道,是個亟待破解的難題。
“當前網絡已成為反映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建立網上代表聯絡站,為熟悉網絡環境的中青年選民提供一個更便捷、及時的反映民意新渠道,應是代表聯絡站的發展方向。”長期從事電子商務的海曙區人大代表陳沛然將目光投向了網絡,向白云街道人大工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后,幫助設計完成了海曙區第一個網上代表聯絡站——白云街道網上代表聯絡站。
除方便選民聯系代表外,有專家認為,通過代表網上接待,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對網民意見進行理性的過濾,避免網絡意見走上極端、偏激的歧途。代表對民眾的意見、訴求進行綜合、提煉、權衡、取舍后,再將共識傳導給司法、行政機關。通過這樣的程序就公共事務作出的決策,既會考慮民意,也不乏理性。而面對網絡環境下洶涌的網民意見,這種過濾機制顯得尤為必要。
2009年9月,白云街道網上代表聯絡站投入使用后,通過“面聯”與“網聯”并舉的方式,突破了代表聯絡站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自那以后,每個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下午,白云街道的值班代表既要在聯絡站與來訪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還要在街道的“網上聯絡站”與網民開展對話,并及時將網上反映的問題交線下解決,將線下解決的問題及時上網向選民反饋,實現線上、線下互動。
另外,白云街道的網上代表聯絡站還增設了預約提問環節,網民可在網上接待日的前15天給代表留言,由人大工委對留言進行集中梳理后,再由接待代表在接待當日對前期有關留言和即時提出的問題進行答復。
白云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王慧蘭告訴記者,為了有效吸引網上接待站的人氣,他們還先后開展了有關居家養老、物業管理、食品安全等熱門話題的主題接待,引起了網民們的普遍關注。比如在寧波市新的物業管理條例宣傳周期間,白云街道就以“物業管理”為主題,邀請區房管處、區物業辦等職能部門有關負責人與接待代表一起進行網上接待,即時回答選民留言40條,當場解決反映問題3件。
截至目前,白云街道人大工委共開展網上接待54次,網上接待群眾450人次,網上留言780個,答復780個,答復率100%,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面聯”+“網聯”, 代表履職“不打烊”
“我住在天封社區,建在大沙泥街上的垃圾中轉站已經有很多年了,與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希望代表能向政府部門反映一下。”針對網友的提問,區人大代表勞玉瑩認真作答:“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關注了,今年有一位代表在人代會上專門提交了相關建議,政府也已受理。我可以把這位代表的聯系方式提供給您,方便您參與監督。”
第一次在海曙區江廈街道網上代表接待站值班,勞玉瑩代表就接到了不少網友的“單子”,面對網友的連續“追問”,她一一進行了答復,她說:“線下聯絡站有時間、地點限制,可老百姓的很多問題卻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網上代表聯絡站就可以實現讓老百姓每天都能找得到代表。”
記者在“江廈街道人大網”(www.jxrdw.com)上看到,這個別開生面的人大代表網上聯絡站吸引了不少網民參與,他們就城市管理、物業管理等身邊的問題在“選民留言”中提出意見和建議,值班代表均一一給予了答復。
實踐中,代表網上接待選民也碰到一些實際困難。與語言交流相比,網上文字交流在信息傳輸、情感溝通方面處于天然劣勢,且容易表達不當產生歧義。還有一些代表,不大擅長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影響了與網民之間的溝通。
對此,海曙區人大常委會加強相關組織和服務工作,增強網上接待工作的效果。例如,加強代表培訓,提高代表素質,讓代表與網民對得上話。提供技術、設備和人力支持,優化程序設計,加強后臺管理,為開展代表網上接待提供保障。
海曙區代表網上接待工作在全區范圍逐步推開。每個街道都先后創建了各自的網上代表聯絡站,像江廈街道的網上代表聯絡站,現已跟線下聯絡站一樣,每半個月安排一次接待活動,平時由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接待、梳理、轉交給相關代表。
為使各街道的網上代表聯絡站真正發揮作用,2013年8月,海曙區人大常委會發出了《關于加強人大代表網上聯系群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街道的網上代表聯絡站跟“面聯”一樣,將人大代表分為若干個小組,按月在網上輪流值班,收集、匯總、梳理并及時答復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實行全年無間隔接待,實現“面聯”和“網聯”并舉,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有效對接,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意見。
據統計,2013年以來,海曙區共有112人次代表參加網上接待,共接待網民126人次,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事項67件。
打造一個多功能網上代表接待平臺
經過5年多的探索實踐,海曙區的“面聯”+“網聯”的代表接待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一些細心的代表發現,也有不少街道的網上代表聯絡站遇冷。比如段塘街道,開展了4次接待,竟無一位網民來訪;南門街道開展的9次活動總共只接待了15位網民。
陳沛然代表認為,這主要因為街道網站層級較低,而且宣傳力度不夠,致使選民對網上接待活動的知曉度不高,參與度不理想。他建議,每個街道在開展網上接待活動時,應在活動前通過社區公告、媒體發布、與熱門網站合作等途徑進行廣泛宣傳,而且最好能由區人大常委會對各街道網上代表聯絡站進行打包推廣。
這些建議引起了海曙區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關注。目前,區人大常委會已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各街道人大網站的界面和操作流程進行統一設計,并將各街道聯絡站在區人大網站三維地圖上進行標注,對聯絡站有關情況進行詳細說明。
按照設計,選民只要登錄海曙人大網,便可在其首頁的三維地圖中任選轄區內每一個街道人大網。這些重新設計的街道人大網,選民除了可以直接反映問題或提交意見、建議,還能翻看該聯絡站以往的接待情況和部門反饋意見,以及自己所關心區人大代表的相關信息和履職情況。
據海曙區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副主任田艷暉介紹,待這些新版街道人大網建成后,區人大常委會計劃由各相關工委聯合各街道人大工委定期舉行網上主題接待活動。
她告訴記者,“網聯“不同于“面聯”,它不受地域限制,雖是白云街道組織的主題接待,但全區群眾都可以上網反映問題,所以今后的“網聯”主題接待將由區人大常委會進行統籌安排和宣傳,每次將就某一話題邀請有關人大代表、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接待,而各街道人大網的日常接待工作則由各街道人大工委自行安排。
海曙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志國告訴記者,這些新版的街道人大“網上聯絡站”預計于今年下半年在各街道全面啟用,它是海曙區人大常委會在創建“面聯”+“網聯”的代表接待模式后,全新打造的一個集代表信息公開、選民接待、意見反饋等功能于一體的“網上代表聯絡站”。下一步,還將通過“海曙人大”網站改版,鏈接省、市人大代表履職服務信息平臺等方式,為代表打造一個統一規范、功能齊全、信息全面的代表履職信息化服務平臺。
攝影 史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