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費偉
2014年6月6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下簡稱中央深改組)召開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三個關于司法改革的方案,其中包括《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以下簡稱《框架意見》)。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侯欣一表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上述文件,有助于統一全黨推進司法改革的共識,也宣示了中央推進司法改革的決心。
事實上,在全局層面啟動司法改革之前,近些年來,各地司法系統已經在多個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其中,浙江法院推行的“陽光司法指數”,備受關注。
不回避不懼露丑
2013年12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法治中國與司法公開——浙江法院陽光司法指數新聞發布會暨司法公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上,主辦方公布了《浙江陽光司法指數測評(2013)階段性報告》,這是全國首份陽光司法指數的測評報告。
這份陽光司法指數測評報告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受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委托,基于獨立、客觀的身份,針對浙江省三級103家法院,開展陽光司法指數測評的分析報告。測評包括審務公開(權重占15%)、立案庭審公開(權重占35%)、裁判文書公開(權重占20%)、執行公開(權重占20%)和保障機制(權重占10%)等5項一級指標,下設更為詳盡的31項二級指標和60項三級指標,具體到法院門戶網站建設、案件信息查詢系統配置、裁判文書檢索功能、執行措施透明度等,涵蓋法院審判執行工作的所有環節。
報告顯示,在立案庭審公開測評結果中,浙江省高院以44.8分位列倒數第一名;而在裁判文書公開板塊,全省法院平均為31.29分,浙江高院也僅得25分;在執行環節,高院則以66.5分的微弱優勢,稍高于全省平均的63.1分。
“沒關系,排最后說明我們有需要改進的空間。”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齊奇說,測評本身不是目的,讓學術機構為全省法院司法公開工作把脈,目的是通過測評倒逼司法公開,切實惠及訴訟當事人。
“浙江省高院在國內開創先例,不害怕、不回避、不懼露丑,表現出了切實推進陽光司法工作的勇氣和決心。”報告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調研室主任田禾表示,測評中,浙江省高院放手讓一個外部機構獨立地開展測評,對測評什么、怎么測評、測評結果不做干預。據悉,在課題組開始測評前,浙江省高院對全省法院不提前通知、不提前布置、不作動員、不告知測評科目。為了配合測評工作,浙江省高院向課題組開放了法院內網系統和內部統計數據,讓各級法院配合課題組隨機調取案卷檔案,這些原始數據確保了測評的準確性。
“本次測評歷時5個月,課題組通過網站測評司法公開內容,深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11家中級人民法院、1家海事法院以及90家基層法院進行實地考察,調集案卷,電話驗證,全面了解法院司法公開工作。”田禾說道。
據悉,早在2011年,《浙江法院陽光司法實施標準》出臺,并在全省法院開展了循環檢查。2012年,省高院聯合浙江大學,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浙江法院陽光司法指數評估體系》,并從2013年起在浙江三級法院全面推行。
“制定并推行這一在全國法院系統具有首創性質和示范價值的陽光司法指數評估體系,旨在建立起對司法公開工作進行動態監測、評估、引導、規范的長效機制,直觀反映和客觀評價浙江法院司法公開工作的現狀;并發揮指數鞭策作用,形成倒逼機制,促進法院不斷加強建設和管理、法官自覺強化責任意識,提高辦案能力和水平,改進作風,促進公正司法、提高司法權威。”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朱深遠說道。
指數設計困難重重
從2007年底,一份長達6萬字的《“法治余杭”量化考核評估體系》出爐到《浙江陽光司法指數測評(2013)階段性報告》公開發布,浙江的法官們在思考如何構建司法公開的長效機制,拒絕暗箱操作,以公開公正促公信,無疑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浙江陽光司法指數測評報告的公布是法院深化司法公開、推進司法民主的有力探索,為深入推進全國法院司法公開工作提供了范例。但要使這套陽光司法指數能夠持續的發揮效用,還需注意一些關鍵性的問題。
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何東博士認為,陽光司法指數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裁判文書的公開。裁判文書的公開是衡量一個法院公正性的重要標準。法治社會的司法裁判是否公正,要允許由全社會來認定,學者可以來品讀,民眾也可以挑毛病。
專家表示,由于陽光司法指數研究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如何設計科學、合理、可量化的指標來準確評估法院的績效,涉及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浙江法院系統對陽光司法指數的嘗試,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待解決的難題還不少。
“不論是指標體系還是指數,都要滿足兩個原則:第一,理論上要科學,大家要認可。在理論上一定要探明什么是司法透明,內涵和外延是什么,指標體系要形成框架;第二,實踐中要可操作,指數可收集可量化,才能推廣開來。”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談道。
田禾指出,測評指標首先要以法律、司法解釋為依據。其次,測評指標力求做到重點突出,即抓住當前司法公開中最為重要、人民群眾最為關心、對推動司法公開最有意義的內容,如審務公開、立案庭審、裁判文書、執行公開、保障機制,并根據其重要程度來分配權重。再次,測評指標注重引導性,即一些指標可能現在法院還做不到,或者有不同認識,但從未來發展看,其屬于應當公開的事項。最后,測評指標客觀可量化,盡量排除主觀判斷。
何東認為,在測評指標的選定上,宜粗不宜細。一旦測評指標過多,就會出現沒有重點測評對象的結果,反而適得其反。目前的測評指標太細致,三級指標加起來將近100項,這樣就容易使測評流于形式,而對于核心的內容即裁判文書的公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因此,指標的設計應當積極回應社會對于司法的最大關切,增強公眾參與度、監督力度。此外,指標的設計不僅要有法院自身縱向的比較,還要有不同法院之間橫向的比較,以此增加可比性和競爭性。通過指標的運用來發現各個法院之間的差別,從而給予法院以激勵機制。”何東建議,指標的設計應當配合法院審判案件的流程。諸如立案、庭審、裁判、執行等幾個重要方面應當有相應的指標予以測評。最后,設計指標時要避免司法公開過程中的民粹主義,要考慮司法工作的性質和信息公開的界限,合理設計指標。
除了裁判文書的公開、指標設計科學性等問題外,第三方獨立、客觀的評估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浙江省高院研究室主任魏新璋認為,“評估不是法院自說自話。中立的第三方得出的結論才有說服力、公信力。做這件事情,我們下了大決心,也有這個自信。”
記者了解到,浙江法院每年將委托中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如高校和科研單位,對浙江法院司法公開的情況進行社會調查。調查對象分為訴訟參與人和社會公眾兩個組,前者在具體案件的當事人、律師、其他訴訟代理人中隨機確定,后者從未參與訴訟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一般社會公眾中隨機確定。最終計算出的陽光司法指數分值,每年向社會發布。
“要獲得客觀的評估結果,第三方應與法院沒有直接或間接的職務、工作上的聯系,這樣可以減少第三方的顧忌,保證第三方評估過程的順利與中立。”何東同時指出,第三方應當具備素質較高、理論扎實、經驗豐富的研究團隊。“這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評估人員參與評估工作的主觀性,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可信。”
以透明提升公信力
“司法公正必須是‘看得見的公正,司法權威必須是‘被認同的權威。”何東表示,浙江的司法透明指數實踐是依法治國方略、執政公開透明原則在司法領域的演繹,是當前司法改革必然的邏輯延伸和各地法治評估活動推動的產物。
據了解,浙江省高院推出的陽光司法指數,其目的正是通過司法向公眾開放的形式,公開、透明司法審判工作,使得司法機關的各項工作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
“陽光司法指數這一概念對樹立中國的司法公信具有重要意義。”何東評價說。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馬懷德也認為,在倡導陽光司法的背景下推出司法透明指數這個可測量的指標體系,非常有意義。司法公開是提高司法公信的必由之路,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只有把司法權的內外行使盡可能置于陽光下,才能最大限度壓縮潛規則的生存空間。”齊奇認為,按照公開審判的要求,能公開的全部公開,以陽光司法來提升司法公信力。
此次測評結果顯示,浙江省81.6%的法院配置了同步視頻室;案件查詢系統普及率高,97.1%的法院在門戶網站開通了此系統;各級法院通過電子屏、網站、微博等多種形式對外發布開庭公告,浙江省高院還開通了全省法院開庭公告查詢平臺。
“這套指數能直觀反映和監測法院司法公開的狀況,發揮導向作用,通過指數來倒逼司法工作。”魏新璋認為,只有做到公開,才能讓當事人打一場明明白白、心服口服、有尊嚴的官司。
據悉,近年來,浙江省各地法院不斷探索和深化“陽光司法”改革之路。海鹽縣法院多措并舉著力推進“陽光司法”,逐步探索更進一步的庭審公開,比如LED直播庭審常態化,及在門戶網站、官方微博上直播庭審。在改善硬件設施的同時,海鹽縣法院還竭力提升軟件服務,利用多平臺共促司法公開,進一步加強司法為民。東陽市法院組織編制《陽光司法執行工作規程》并建立陽光執行臺賬,重視執行公開的適度性與一致性,把握好公開適度的原則,保證執行信息在多個網站平臺一致發布、及時更新。在此次測評中,東陽市法院執行公開指數以79分位列全省第十位,金華地區第一位。
當然,推進司法公開是一個系統工程和漸進的過程。現階段,有的法院和法官還存在不愿意公開、懼怕公開的心理;不少法院信息化水平還較為落后,難以適應信息社會公開司法信息的要求;有的法院公開效果還不好,很多信息還難以獲取。
“因此,為了更好地貫徹陽光司法指數,未來的司法工作除了為法官提供優良的司法條件,建立有效的法官職業保障體系(例如國外的高薪制、終身制),讓法官敢于公開,敢于擔負起司法公正的職責外,司法公開工作中心還是應該放在公開細則的制定上,正確協調陽光司法和嚴格把握保障公眾知情權與維護公民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安全之間的關系。”何東說道。
齊奇認為,通過持續不斷地推進陽光司法工作,讓法官們認識到司法公開不是法院的權力,而是法定的義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項憲法原則。
“公開透明是現代政治的基本準則,而司法公開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司法腐敗和司法專橫。”何東指出,陽光司法指數將推動司法公開走向精細化,有標準,看得見,這是浙江的法律人和法官們務實創新精神的體現,為陽光司法之路,提供了又一實踐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