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丹
互聯網的誕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互聯網經濟向金融業的發展,又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了重大的改變,催生了第三方支付、信息化金融門戶、P2P網絡借貸等業務的蓬勃發展。自2006年國內第一家P2P網絡借貸機構“宜信”在北京成立以來,網絡借貸業務增長迅速,并出現快速發展,根據《2013年中國P2P網絡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中國P2P網絡借貸平臺超過200家,其中僅P2P線上業務借款余額就將近100億元。
P2P網絡借貸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普惠金融的要求應運而生,并在國內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了未來金融服務的一種發展形式。然而作為一種互聯網新興業務,在現行法律法規和監管空白的情形下,P2P網絡借貸還存在諸多的洗錢風險,例如缺乏有效的客戶身份識別手段、缺失履行交易記錄保存和可疑交易報告的責任約束等。本文主要從我國P2P網絡借貸業務的發展狀況、運作模式、產品構成及業務特征等方面著手,剖析P2P網絡借貸業務潛在的洗錢風險因素,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一、P2P網絡借貸業務概述
(一)P2P網絡借貸的含義
P2P(Peer to Peer)網絡借貸業務是一種與互聯網、小額信貸等創新技術、創新金融模式緊密相關的新生代借貸形式。指的是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直接借貸。我國銀監會與小額信貸聯盟發布的公文中正式提出了P2P網絡借貸的概念,P2P網絡借貸又名“人人貸”,是指有資金并且有理財投資想法的個人,通過中介機構牽線搭橋,使用信用貸款的方式將資金貸給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P2P網絡借貸業務是互聯網時代的金融脫媒。在該業務中,網絡借貸平臺主要為P2P網絡借貸的雙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價值認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務,并收取一定的賬戶管理費和服務費等作為收入。
(二)P2P網絡借貸業務的運營模式
目前,我國P2P網絡借貸業務的運作模式主要有三種,即不承諾保障本金的線上交易模式、承諾保障本金的線上交易模式和線下交易模式。
1.不承諾保障本金的線上交易模式。以上海的“拍拍貸”為主要代表,此種模式中,網絡借貸平臺屬于單純的中介機構,只負責制定交易規則和提供交易平臺,其貸款利率采用競標的形式進行確定,平臺不負責交易的成交以及貸后資金管理,不承擔借款人違約帶來的損失。
2.承諾保障本金的線上交易模式。此種模式與不承諾保障本金的線上交易模式最大的區別是網絡借貸平臺對出借人的資金提供擔保,充當了擔保人、聯合追款人的復合中介角色。當借款人發生違約時,網絡借貸平臺則承諾先為出資人墊付本金,然后承接其收付本金及利息的權利。目前市場上以此種運營模式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占絕大多數。
3.線下交易模式。此類模式下的P2P網站僅提供交易的信息,具體的交易手續、交易程序都是由P2P信貸機構和客戶線下面對面來完成,首批入駐溫州民間借貸中心的“宜信”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P2P網絡借貸業務的特點
1.服務對象的廣泛性。基于網絡平臺,P2P網絡借貸的交易雙方呈現的是一種多對多的形式,從而使其參與者極其分散和廣泛。同時,由于P2P網絡借貸業務的準入門檻較低,借貸者只要擁有良好信用記錄,就能夠獲得貸款。而對投資者的資金數額大小以及期限長短的要求也較為寬松,能夠更有效、全方位的讓絕大部分的群體享受金融服務。
2.交易方式的靈活高效性。在P2P網絡借貸平臺上,廣泛的參與者催生了業務需求的異樣性,從而形成了多樣化的產品特征和交易方式。此外,P2P網絡借貸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傳統借貸方式的繁瑣程序,簡化了實體金融機構層層審批的過程,只要在信用合格的情況下,就能高效率地滿足借款者的資金需求。
3.業務的高收益性。P2P網絡借貸平臺上的借款者往往是難以通過傳統金融機構的渠道獲得所需要資金的群體,所以為了獲得貸款往往愿意承受更高的利率。據統計,現今P2P網絡借貸業務名義利率的年度平均值為12%~22%,且部分P2P網絡借貸業務的借款產品除給投資人提供利息外,還會變相提供獎勵給投資人。
4.技術運用的普遍性。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很好的緩解了P2P網絡借貸業務中由于參與者廣泛、借貸關系密集復雜等所引發的諸多問題,尤其是信息整合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的發展,較好地實現了信息的對稱性和渠道的通暢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處理效率,擴大了金融服務的邊界。
然而,在P2P網絡借貸業務日益發展的背景下,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其高效靈活、普惠民眾的背后所蘊含的隱患和危機。由于P2P網絡借貸業務缺乏立法約束,存在監管真空,加之復雜多樣的產品結構和非面對面的交易特性,使其不可避免被許多不法分子利用,存在較大的洗錢風險。
二、P2P網絡借貸業務的洗錢風險分析
(一)法律責任和義務的不明確加大反洗錢監管難度
P2P網絡借貸的本質是一種新興的民間借貸形式,通過互聯網技術來開展借貸活動。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對此種新興業務進行約束和規范,從而導致網絡借貸業務的進入門檻低,極易復制,并且由于相關的立法尚屬于空白,使得P2P網絡借貸業務定位和風險防控出現了無據可依的狀況,致使業務監管的缺位。法律法規的空白,業務監管的真空以及商家資質的良莠不齊極大地增加了經濟犯罪誘發的可能性。與此同時,網絡借貸平臺還缺乏報送可疑交易報告、進行交易記錄保存等反洗錢責任和義務的約束,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新的洗錢通道。
(二)認證措施寬松致使客戶身份識別存在缺陷
客戶身份識別在反洗錢制度體系中處于基礎核心地位,盡管國內許多P2P網絡借貸平臺制定了相關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但由于其非面對面的業務性質,使其身份認證存在缺陷和風險。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在業務開展初始均會要求借貸雙方進行相關信息的注冊認證,例如填寫姓名、職業、住址、單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等基本資料,并對姓名和身份證信息進行核查以檢驗真實性,但是對于冒用他人身份資料、一人控制多個身份證件注冊多個賬戶等現象還是難以排除,有甚者會出現一人同時注冊為貸款人和借款人,利用平臺進行自融資,通過不斷的發布借款信息和競標,實現“洗白”黑錢的目的。
(三)虛擬賬戶屏蔽了對資金流向有效監控
P2P網絡借貸業務的資金流轉主要是通過支付寶之類的第三方支付的虛擬賬戶來實現。平臺的虛擬賬戶可以與絕大數的銀行賬戶相關聯,通過虛擬賬戶可以快速、高效地轉移資金,但是卻使得完整的資金流轉過程被割裂成兩個看起來無關聯的交易,屏蔽了銀行對資金流向的識別。且現今未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P2P網絡借貸平臺承擔客戶身份識別和可疑交易報告等反洗錢的責任,即網絡借貸平臺不需要將資金流轉數據向監管部門或是金融機構進行報送,從而使得原本按照法律規定通過金融機構報送可疑交易來打擊洗錢犯罪的效果受到了限制,加大了監管部門對于資金流向的追蹤難度。
(四)產品結構的復雜性為洗錢提供了多樣化渠道
P2P網絡借貸平臺提供了多元化的產品結構和特定化的服務方式來滿足廣大客戶群體的不同需求,同時也為洗錢分子提供了多樣化的渠道。首先,從統計數據來看,大部分P2P網絡借貸業務產品的年化利率均保持在12%~22%之間,而期限多數規定在1~6個月之間,尤其是秒標,作為對投資人的一種變相回饋方式,融資后資金會在24小時內連本帶息還清。如此高效高收益的產品種類非常符合洗錢分子對于快速周轉并且獲取收益的要求,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其次在P2P網絡借貸業務操作中,投資者還可以將資金分散進行部分投標,洗錢分子可以輕易利用這一特性將資金分拆后貸給不同的借款人,從而掩蓋了資金本來的屬性,不利于大額和可疑交易的識別和監測;最后由于法律法規和監管主體的空白以及業務定位的缺失,國內許多P2P網絡借貸平臺相繼推出了概念模糊的債權轉讓、理財計劃等業務產品類型,蘊含較大的洗錢風險。
(五)線上非面對面交易洗錢風險不易識別
P2P網絡借貸業務中網絡技術運用的普遍性使得借貸雙方了解的信息僅限于網絡發布的信息,尤其是在線上交易模式中體現的更為明顯。并且在缺乏法律約束和主體監管的現狀下,P2P網絡借貸平臺對資金來源和借款用途等相關信息的審核缺乏制度約束力,往往流于形式。而資金的劃轉無需面對銀行業務人員和柜臺,只需通過網上銀行方式即可進行轉賬的非面對面交易特性在這一定程度上也為洗錢者隱匿、掩飾違法所得,清洗黑錢提供了便利條件,極易引發洗錢風險。
三、政策建議及監管對策
(一)構筑立法監管體系。制定規范網絡借貸具體的法律法規,填補相關業務在立法上的空白,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確保網絡借貸平臺資質。聯合銀監會、工商管理等相關部門,開展對P2P網絡借貸業務的聯合監督管理,進行風險的全面控制。同時,人民銀行作為反洗錢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按照職責制定出臺網絡借貸業務反洗錢領域的規章和指引,明確其客戶身份識別、交易記錄保存和可疑交易報告等規定,從制度上約束網絡借貸平臺反洗錢義務的盡職履責。
(二)建立行業透明和自律性。一是成立P2P網絡借貸行業協會,建立規范的行業自律體系,制定行業準則和自律協議,規范日常經營,切實防范洗錢等各類風險。二是建立和完善P2P網絡借貸行業數據庫,定期披露重要信息,例如客戶征信信息和平臺黑名單信息等,保持信息的透明度,充分實現信息和經驗的交流與共享,形成初步的行業標準。
(三)創新身份識別新技術。健全客戶身份初次和持續識別制度,按照“了解你的客戶”原則,在與客戶初次建立業務關系時,充分了解客戶的身份資料、行業背景等相關信息,在原有的身份核查基礎上,開發高科技身份識別技術,可以引進視頻認證、人臉識別和眼部虹膜檢驗等方式,并將相應的采集信息歸入各自的數據庫,每次開展網絡借貸業務時可從數據庫中提取信息進行比對,必要情況下還可根據客戶所填信息進行實地回訪查看,以確保客戶身份信息真實可靠,克服“認證不認人”的難題,避免一人控制多個“人頭賬戶”的情況,從源頭上防范洗錢風險的滋生。
(四)完善平臺監測系統建設。出于對網絡借貸業務產品類型多樣性及交易方式特殊性的考慮,網絡借貸平臺應該加強總結業務的不同交易模式的交易特征,不斷探索異常資金監測指標,盡快建立可疑交易監測系統,并實現可疑交易上報工作,降低網絡環境的不可控性。加大科技投入,完整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實現每筆交易的留痕與重現,逐步實現平臺與征信系統的對接,提高資信審核的準確性,開展客戶風險等級劃分工作,建立黑名單庫,根據風險等級的不同來進行差別化的監控。
(五)加大培訓宣傳力度。現今我國P2P網絡借貸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及風險敏感性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且廣泛的借貸參與者對網絡借貸業務的風險認識較為缺乏。針對此種現象,要加強P2P網絡借貸平臺從業人員的反洗錢技能培訓,提高其分析資金流轉、甄別可疑的能力。同時加大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網絡借貸及其潛在風險的認識,有效防范洗錢風險。
(作者單位: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