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兵
近兩年春天,最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過長盤踞在我國西南、江淮等地區,令人窒息。據統計,我國已有25個省市區不同程度地都出現過霧霾天氣,全國104個城市中有33個出現重度空氣污染,10個嚴重污染,這不僅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是交通事故頻發、某些疾病爆發的罪魁禍首,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如今,霧霾已成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敏感、最直接的現實問題,破解霧霾難題,成為2014“兩會”十大熱點之一。
我國的環境污染不僅僅是大氣污染,還有水資源污染也是重災區,一些江河的淡水不能飲用灌溉,魚類等水生物生存環境惡劣。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化肥農藥殘留物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出現損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利益的問題不少,由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明顯增多,應引起高度重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大步邁進,國民經濟飛躍發展,創造了GDP高速持久增長的奇跡,與此同時,高速的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大量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過度耗竭等問題。“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已經成為國人的共識。今日的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知識和理解正在不斷加深,發展綠色經濟,從源頭上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已經迫在眉睫。
過去,我們對環境污染的整治多采取行政命令或停電限產,征收排污費和罰款等臨時性措施,手段單一,效果有限。近年來,即使加大了治理力度,但仍然是老一套辦法,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排放量居世界前列。發達國家要求我國減排的壓力不斷加大,特別是在當前工業化、城鎮化高速推進的形勢下,老辦法對付不了新問題,為此,開征環境稅的呼聲越來越高。
環境稅,也稱之為生態稅、綠色稅,主要是針對污染、破壞環境的特定行為而課征的稅種,其稅目有煤炭、原油、汽油、天燃氣等燃燒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氮化物等廢氣,還有污水排放,垃圾固體廢物等。碳稅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一種稅,它是環境稅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排放的尾氣、工廠排放的煙塵、白色塑料都是環境稅征收的范圍。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部分發達國家已開始實施環境稅制度,此后逐漸完善和豐富。目前,已有丹麥、荷蘭、挪威和瑞典等國家實施了碳稅政策。美國征收環境稅始于20世紀80年代,征收的內容和時限是根據每個發展階段的情況來決定的,社會需要就征,不需要就停征,后來擴大到所有的行業,并規定了征收時限,對稅制作經常性的評估、反饋、修改,及時調整,加上管理非常嚴格,效果很好。歐盟一些國家征稅收碳稅的實踐表明,碳稅是一種有效的環境保護經濟政策工具,可以較好的控制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工業化時代,我國許多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破壞,但并沒有為此付出代價,這是不公平的,因此,有必要通過稅收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轉化到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產品的價格中去,必須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充分意識到資源環境的珍貴。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鋼鐵、電力、化工采礦、造紙印染、建材建筑等行業是造成重污染的相關行業。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2007年度,造紙、紡織等8個行業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83%和73%,電力熱力、非金屬礦物制品等6個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89%和93%。如果開征環境稅,上述行業無疑將成為重點稅源。
開征環境稅可以引導企業走上綠色發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有利于強化中央的宏觀調控,體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稅務部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應按照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把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及其相應產品納入征收范圍,發揮市場經濟手段來推動、促進綠色環保、低碳發展的目標。借鑒國外的經驗,用稅收政策來引導和制約企業的不明智行為。
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說明環保收費已滯后國民經濟發展。縱觀現階段我國環保收費政策,存在諸多不合理,不切實際的地方。一是排污費征收范圍不廣。當前我國只對廢氣、廢水、廢渣、噪音、放射性等類別項目收費,還有機動車、飛機、船舶等污染源,生活垃圾,與環境密切相關的香煙、煙花鞭炮、農藥化肥等產品消費品都排除在外。在征收主體上,僅限于企業,致使大量的非企業排污主體置之其外。二是排污費征收標準低。一些公開的數據顯示,目前環保收費總體水平低于污染治理成本的50%,部分地區排污費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據環保部門測算,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治理成本是其排污費標準的兩倍,工業企業氨氮污水的治理成本是其排污標準的5倍。整治環境最終買單的還是政府,企業缺乏主動性積極性。三是費用收支不透明,缺乏監管。環保收費民眾不知道有多少錢真正用在治污上,據媒體披露,有的環保局機構龐大,冗員過多,收費只為養人發工資,有的通過財政全額返還,有的截留作為自身經費。四是收取排污費缺乏法律剛性。現階段環保部門收費只能采取行政手段,某些排污企業是當地的納稅大戶,環保只能收取排污費,罰點款了事,難以采取更嚴厲的措施,強制性較弱,執行力度較差,這種調控方式局限性顯而易見,是造成環保收費水平過低的重要原因。
開征環保稅的意義在于推動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因此,對低碳經濟有必要采取稅收優惠政策。如:對太陽能發電、風電、水電實行減免稅;對消費者購買使用電動等清潔能源環保汽車實行財政補貼;對廢舊物資利用再生,治理“三廢”企業享受所得稅稅收優惠。在建筑節能方面,美國對凡在國際節能規范標準基礎上再節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筑,每套房分別減免稅1 000美元和2 000美元;對研制開發可再生能源相關設備的企業和個人,都可以享受10%~40%不等的減稅額度。發達國家環境稅的運作模式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稅收優惠政策的導向,是圍繞節能環保鼓勵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循環運用和發展再生能源;鼓勵對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的規模化開發運用,產能越多的則稅收優惠越大;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低碳產品,提倡低碳生活節約能源,有效引導消費行為。從整個稅收設計的角度出發,國家還應運用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車船稅、車購稅、企業所得稅等多稅種,在生產、銷售、消費、分配、保有等多環節,采取相應措施增強治污減排能力,運用多稅種并舉的辦法,進一步發揮稅收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引導作用和調節功能。
環境稅的征收,改變了傳統的征管方式,它由環保部門核定稅基,稅務部門負責征收,環保稅務兩家要緊密關聯,各負其責,實行“環保核定,稅務征收,銀行入庫,財政統管”的新格局。明確規定環保稅只能用于環保,獨立稅種,專款專用,納入預算,強化監管。開征環境稅后,征收有法律保障,稅收收入統籌支出,使用范圍明確,強制性和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對地方推進治污減排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助力。
預期環保稅的征收阻力多,難度大,應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啟動,廣泛宣傳,多方配合,深入發動。在收入分配上,可以設計為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為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應該將稅收收入的80%留給地方政府,以減少地方的阻力。環境污染的治理責任主要在地方政府,為有利于政策的連續性、執行力,也必須相應拓寬其收入渠道。考慮企業對新稅種有一個認識過程,在開征初其二、三年內可返還部分稅收,以緩解企業的壓力。
當前,我國治理環境污染的方法手段很多,環境稅不是唯一的選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應按照減排目標,分步實施,先易后難,選擇時機,先行開征碳稅,從單稅目增加到多稅目,從低稅率逐步過渡到高稅率。同時采取稅收改革預報制度,讓公眾知曉新稅種開征、稅率提高的時間表,有所心里準備,達到預期的目標。
(作者單位:進賢縣地方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