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軍
(河南省舞陽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624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因頸椎神經根受壓迫而導致的頸椎病類型,本病經保守治療多可有效緩解,但部分患者見效較慢或易反復發作。本研究旨在觀察推拿結合針灸等中醫綜合療法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療效,以期進一步改進治療方案,報道如下。
以數字表法將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3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8例,所有患者均經頸椎X線確認,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相關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其他頸肩部疾病、偏癱等影響療效評價的疾病。對照組男38例,女30例;年齡28~78歲,平均(48.6±7.6)歲;病程3d~7年,平均(2.4±1.3)年,此次發病3~27d,平均(6.3±3.2)d。觀察組男35例,女33例;年齡29~72歲,平均(49.2±7.1)歲;病程5d~6年,平均 (2.2±1.1)年,此次發 病 5~22d,平 均(5.9±3.1)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給予牽引治療:患者前屈20°坐于牽引椅上牽引,40min/d,初始力度4~5kg,逐漸增加力度。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推拿及針灸治療:①推拿:術者一手托住患者前頜,另一手以捏、揉、拿、按、等手法對頸項、枕后、肩部肌群推拿,其間對病變部粘連處松解,30min/d。首次治療時推拿完畢后對頸椎錯位部以關節錯縫術復位,此后根據病情可隔天重復2~3次。②針灸:選穴:患椎及鄰近椎體夾脊穴、阿是穴、風池、大椎、養老、手三里、合谷、后溪,行捻轉手法,夾脊穴、阿是穴用補,余者均瀉,得氣后留針15min,行針1次,30min起針,針刺得氣后以大艾炷對頸部穴位懸灸。兩組均以10d為1個療程。
觀察指標:參考周驥等[2]研究對患者治療前、治療后頸部活動、睡覺翻身、上肢負重等頸部功能進行評定,每項分為易、難、極難,分別計為2、1、0分,總分6分,觀察其前后差值,差值越高,頸部功能改善越好。
療效標準:根據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情況評定[2]。治愈:X線正常,癥狀、體征評分減少≥95%;顯效:X線基本正常,癥狀、體征評分減少≥75%;有效:X線有所好轉,癥狀、體征評分減少≥3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治愈、顯效、有效之和為總有效。
結果:對照組68例,治愈16例,顯效18例,有效1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77.94%;觀察組68例,治愈25例,顯效21例,有效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12%。
兩組頸部功能評分對比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頸部功能評分比(ˉx±s)
推拿療法通過適當力度的按摩松弛肌肉痙攣,改善局部力學特性及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配合關節錯縫術可恢復椎體正常曲度,解除受壓神經根,迅速緩解癥狀[3]。針灸是傳統療法之一,夾脊穴、阿是穴為邪氣所聚,刺之以瀉法以求祛邪通絡;風池、養老為本經水濕之氣受熱化陽之處;大椎為陽經之氣上行頭頸必經之所;手三里有健脾化濕之效;合谷、后溪連貫手三陰三陽經脈,有通應交互、平衡陰陽之效。諸穴刺之以補法可扶正養血、逐邪外出。現代研究認為,夾脊穴、阿是穴、風池等穴為脊神經及伴行動靜脈集散之地,針灸可以抑制神經興奮,緩解神經水腫,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加阿片肽釋放,對頸椎病所致的神經損傷、頸椎功能障礙、頸肩部疼痛等具有明顯改善作用[4]。本組數據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頸部功能評分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提示中醫推拿結合針灸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促進病情緩解,明顯改善頸部功能,療效確切。
[1]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78.
[2]周驥,王得志,王軼稀,等 .定點牽引側扳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6例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3):100-102.
[3]李平 .應用推拿、針灸以及物理療法對61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8):106.
[4]胡艷 .針灸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