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廣彩
新媒體營造出信息超載時代,為新聞專業主義架起了涅槃的火堆。但新媒體同時也營造出受眾對專業新聞作品的需求,為新聞專業主義提供重生的無限可能。
在一個人人皆可成為傳播者的網絡時代,新聞活動正變得不專業。新聞采集和發布似乎越來越不需要傳統媒體和訓練有素的新聞工作者。新聞工作正在演變為一場充斥著各種噪音的新媒體狂歡。傳統媒體沒落,根植于其中的新聞專業主義必然式微。但是《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么》(以下簡稱《真相》)一書的作者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堅持認為,這一新聞思想在信息時代不會消失,相反,傳媒的變革是這一新聞思想得以修正,重獲新生的契機。而其重生的依據,則是新媒體時代深陷信息噪音的受眾對真相的渴望和需求。
火堆的搭建者:“攪局”的新媒體
要了解一部作品,必須將其放置于產生的時代背景之中。在《真相》一書的創作背景中,“新媒體”是一個關鍵詞。包括信息超載、信息閱讀和消費方式的一系列變革,正挑戰著新聞專業主義的新聞價值觀。
首先,新媒體挑戰傳統媒體,沖擊新聞專業主義產生的現實基礎。新媒體蓬勃發展,紙媒經營狀況不佳已有時日,頹勢顯露是當下新媒體攪動傳媒格局變革的必然反映。傳統媒體要承擔市場競爭壓力,導致市場利益觀侵蝕傳統媒體及新聞工作者,新媒體的快速成長也在擠壓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微博、微信等媒介產品不斷創新信息推送方式,網絡集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為一體的復合型傳播模式讓傳統媒體顯得僵化;新媒體和多媒體視聽符號讓受眾有了更好的新聞體驗。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傳統媒體的媒介產品(包括專業新聞產品)滯銷,企業廣告營業額下滑,傳媒企業經營困難甚至被迫停刊。新聞專業主義產生于傳統新聞實踐活動,并在新聞實踐活動中不斷修正和完善,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實則是對新聞專業主義新聞思想的沖擊。
其次,對“把關人”地位的消解。新聞專業主義主張新聞工作的專業和權威,集中反映在對大眾媒體“把關人”及其功能的界定上。“把關人”通過對新聞信息的篩選決定哪些信息與受眾見面。在此過程中建立起媒介的公信力。但是新媒體正在消解這種以“把關人”為中心的傳播模式。《真相》第一章通過“互聯網時代三哩島核事故現場”對新媒體時代混亂的新聞場面進行描述,該場面具備網絡傳播擴散性、無中心化的特征。新媒體傳播具有網絡形態,這一傳播網絡由無數節點構成,信息由任意一個節點發出向周邊擴散到下一個節點,每一個節點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中心。新媒體無中心的網絡擴散讓新聞發布過程變得更加隨意,且這種隨意正在消解新聞信息采集和發布應由專業人員通過專業渠道完成的新聞專業主義觀。
新媒體海量即時交互式傳遞的特征讓信息有了超載的機會,人們普遍認識了新媒體并將其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變得不再輕易相信傳統媒體和把關人,通過傳統媒體獲取的新聞往往還要在網上尋找佐證,這種現狀由國內普通受眾熱衷于網上小道消息可見一斑。該書英文原版將受眾面對新媒體時代亂而繁雜的傳播比喻成信息迷霧。人們渴望通過網絡來知道更多,卻不了解自己該知道什么。真相隱藏在不能辨別的信息迷霧中,這句話是對《真相》一書創作時代背景的最好注腳。
重生的依據:受眾的需求
正是因為具有價值的信息隱藏在信息迷霧中,所以信息超載時代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需要新聞專業主義。受眾的需求與新聞專業主義思想所推崇的一致。
受眾需要真相,什么是真相?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認為,真相就是用新聞專業主義的態度所生產的、能夠幫助受眾消除某種不確定性的新聞信息,也就是在新聞專業主義指導下完成的新聞作品。作者對這一觀點的證明在如何提升新聞素養與媒介的過程中完成。作者用大部分篇幅用來論述新聞素養的六個方面,每一方面配有在傳統新聞活動中記者采訪的相應案例,這六個方面被視為受眾面對網絡信息時進行識別的重要步驟。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有長達幾十年的新聞工作經歷,長期的新聞職業生涯,讓他們在完成此書時將秉承的新聞專業主義思想貫穿其中,這也是該書與一般的新聞素養普及類讀物最大的區別。兩位作者講述這些案例時,無不透露出作者對傳統新聞信息采集和發布規范流程的推崇,以及對新聞工作者嚴謹、認真、求實新聞信念的激賞,在他們看來,只有這樣的態度才能生產出可以被稱為“真相”的新聞產品。
信息超載時代的受眾需要真相,更需要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信息社會的信息鴻溝不再只表現為信息量擁有的差別,更表現為對信息的分析和運用能力的差距,于是在書中,兩位作者站在受眾的立場,從普通受眾的角度對超載的信息提出了問題,包括內容的辨別、報道是否完整、信源是什么、證據以及檢驗的過程、有無其他解釋、是否需要六個方面。這些問題,實際上是新聞專業主義指導下的新聞工作流程。通過論述,作者幫助受眾揭開新聞的面紗,知曉新聞產品的制作流程,幫助他們總結新聞手法,從而讓受眾建立起一個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框架。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這實際上是新聞業向普通受眾賦權的過程。既然新媒體將信息意義重組的主導權交給受眾,那受眾必須具備相應的信息處理能力。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作者對于提升受眾新聞素養運用了“雙胞胎”觀點。一個是“姐姐”,明顯而又張揚;另一個是“妹妹”,低調而又隱藏,但是同等重要。關注受眾即是關注市場,提高受眾的新聞素養可擴大稱為“真相”新聞作品的市場需求量,從而培育起“真相”的消費市場。當今普通受眾在信息的選擇上擁有更多自主權,正如作者所言,每一個人都是信息超載時代“自己的編輯、自己的把關人和自己的新聞聚合器”。增強受眾的新聞素養,可提高其對新聞信息的鑒別能力,培養受眾的新聞消費習慣,增大“真相”的市場需求。同時,受眾新聞素養的提高,也會促進新聞質量的提升。“培養口味更刁的新聞消費者,有助于促使新聞生產者提高新聞質量,從而改善整個社會的信息環境”。
下一代的新聞專業主義
在書中,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表達了對傳統新聞工作方法,以及和這種工作方法相聯系的新聞專業主義的堅持。這在“現實新聞發生轉折,新聞記者掉進全民記者的海洋”的今天似乎有“落伍”和“不識時務”之嫌。但是作者在堅持新聞專業主義核心理念的同時,也并不反對根據時代的需要對其進行修正。在第九章,作者寫道:“為確保傳統新聞基本原則永存,新聞工作者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新技術所導致的新聞分配方式和內容組織方式不可逆的改變”。在這一章,作者在展望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業時,對新聞專業主義中傳媒角色、新聞人的作用以及新聞的定義等諸多的傳統新聞觀,都提出了全新見解。
傳媒超越“把關人”概念,將具有更加精細的功能。作者在書中將其概括為鑒定者、釋義者等八個方面。并且認為受眾可以參與建構傳媒的這些功能。書中的這一新觀念在操作層面已有現實案例。愛爾蘭的社交新聞網站Storyful充當信息超載時代的新聞鑒定者角色并取得成功。創始人馬克從信息超載時代受眾需要信息確認過程中找到Storyful的商機。Storyful并未發布信息,而是將確認過的受眾發布信息售賣給傳統媒體,由其再次發布。并通過這種方式在網絡信息與傳統媒體之間架起橋梁,并創造了一種新的傳媒盈利模式。Storyful并非從事傳統新聞采編工作,只是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偽然后通過傳統媒體進行發布,這種經營模式成為傳媒新的角色定位和利潤增長點。
對于新聞機構與新聞人的關系,兩位作者認為新聞人在新媒體時代的作用會大于新聞機構。其實新聞人的作用歷來有之,并未發生質的改變,只不過在大眾傳播時代,由于傳播通道狹窄,新聞發布必須通過傳統傳媒,新聞人的作用一直隱藏在“把關人”的概念之下并不突出。新媒體拓寬信息發布渠道,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等產品讓新聞人在信息發布渠道上有了更多選擇(國內很多記者上傳自己的稿件到網絡進行再次傳播即是最好的例證),人的作用更加明顯,而全民記者會涌現出一批獨立的新聞人,未來對新聞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某個新聞機構,而是特定的新聞從業人員。
新聞制作手法的多樣性會完善“新聞”這一基本概念。倒金字塔等新聞的敘事不再適合新的媒體,這兩年興起的“數據新聞”“圖表新聞”等新的制作手法,強調一種全新的新聞呈現。新聞的信息量增大,變得更加透明。在書的背后,作者羅列了50種新聞事件的網絡報道工具 ,用以提供“你所知道的所有信息”。作者還借用了“原子新聞”的概念,描述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未來的新聞不會僅停留在對事件的報道,而是采用一種動態的描述,在以原子為單位的新聞顆粒間建立鏈接,受眾將被賦予更多的信息選擇權力,未來的新聞將是活的不斷增長的信息群。
新媒體營造出信息超載時代,為新聞專業主義架起了涅槃的火堆。但新媒體同時也營造出受眾對專業新聞作品的需求,為新聞專業主義提供重生的無限可能。未來的新聞專業主義將是加以修正的更具生命活力的新聞思想,時代不同,但是嚴肅對待新聞,致力于對公眾負責的新聞態度不能變。由此,不由想到事件頻發的國內新聞業,2013年上海《新聞晚報》停刊讓人唏噓,圍觀羅昌平新媒體實名舉報的網絡人潮還未散去,臨近記者節,新聞業又給大眾端上新快報事件大餐,事件中陳永洲及媒體表現折射出這個時代的傳媒人素質及媒介權力濫用問題。2014年年初中國媒體打輸馬航MH370失聯新聞戰,面對籠罩在我國新聞媒體之上的迷霧,以及身處迷霧中缺乏專業表現的新聞媒體和新聞人,雖然成書的新聞環境與國內存有差異,但書中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持以及對其的修正,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