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78-02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教學,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尋找答案,獨立探求知識,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依靠教師對知識講解來理解知識概念的狀況,化被動學習為主動鉆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開放民主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一種充滿激情活力的學習環(huán)境,精心設計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和主動學習,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那么,我們在高中英語課堂上怎樣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呢?從實踐中我感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開放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1.幫助學生糾正依賴思想
長期以來以灌輸傳授為主的陳舊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僵化,課堂上彌漫著呆板、沉悶的氣氛,學生己經(jīng)習慣于當“錄音機”,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抄筆記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形成了怕動腦筋,懶惰、依賴的思想。在Reading課堂上,常常是學生閱讀后提不出問題,遇到需要動腦筋的問題不能回答,甚至啟而不發(fā)。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這種懶惰、依賴思想,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課堂上我們要給學生講探究學習的重要性,告訴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發(fā)現(xiàn)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的過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使他們愿意探究。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要讓學生只依賴筆記來學習,要增強練習的靈活性,使學生在筆記中找不到現(xiàn)成答案,強調(diào)獨立的見解,從而“逼”著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索。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 述而》)當學生處于“憤”和“徘”的狀態(tài)時,教師再適當加以引導,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慢慢就會養(yǎng)成探究的習慣。
其次,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不親自動手解決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是無法形成探究能力的。若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之后,布置一些貼近教材內(nèi)容、貼近學生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一定難度的探究性的作業(yè),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等多種渠道尋找現(xiàn)實生活中的背景材料,并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實際問題中了解生活和社會,體驗到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明確學習英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探究成功的喜悅感和自豪感,又增加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學生的探究興趣。
2.營造寬松的探究氛圍
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應該考慮到所有的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關懷學生,營造寬松的求知環(huán)境,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思維潛能才能充分發(fā)揮。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情緒體驗,鼓勵學生盡量多地感受英語,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和課堂思維,為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活動空間和交流機會。例如在講授“Saving the earth”時,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探討如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huán)境,并且教師不去限制學生的思路,而是讓學生自由思考,自由交流,總結出很多有用的忠告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沒有一句生硬的說教,學生人人參與,課堂活了。
3.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
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手讓他們自我思考、自由探究,使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來逐漸形成勇于探究的個性品質(zhì)和能力。有不少教師像父母一樣,這樣不放心,那樣不放心,上課時總是把知識嚼得很細喂給學生,長久下去會抑制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展。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課堂討論和小組學習的情景,說明老師們對討論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并不陌生,但是只要用心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熱鬧的形式掩蓋下的是空洞的內(nèi)容。一般來說,所謂課堂討論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流程是:老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于是學生便迅速地交頭接耳;幾分鐘過后,老師說停,教室頓然鴉雀無聲,這時老師要求各組選派代表發(fā)言,學生交流之后,老師歸納總結(實際上是公布正確答案),整個過程就此結束,教學轉(zhuǎn)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討論幾乎流于形式,絕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進去,熱鬧的是課堂氣氛,冷卻的是學生思維,所謂交流也只是少數(shù)好學生的話語霸權。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讓學生大膽去嘗試、探究。
二、把握英語課程特點,有效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與自然科學不同,英語學科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有其自身獨特的學科特征。在探究過程中,學習者應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發(fā)展,有些內(nèi)容只能是一種感悟,而非精確的結論。學生探究的結果往往是多元的、個性化的,而非唯一的、共性的。然而,無論怎樣的探究性學習,這個學習過程都應包含以下三個發(fā)展階段。
1.問題情境階段
情景是指外語交際的社會情景。外語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就是要通過各種社會情景理解和掌握語言所含的意義,從而達到為交際運用語言的目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文本知識對現(xiàn)實生活的回歸,應經(jīng)常營造生活中的情景,使課堂生活化,把學生置于一個切實可行、恰如其分的語言情景之中,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供場所。一般而言,英語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這個大課堂,通過關注生活現(xiàn)象來拓展學生的探究渠道。為此,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認知需要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問題的需要,使學生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問,從而誘發(fā)探究的欲望,激發(fā)探究的熱情。在學習Good manners時,有的同學對美國餐桌上的餐具、禮節(jié)既好奇又不理解。為此,可建議同學先探究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國內(nèi)各地飲食習慣及餐桌禮儀的差異,然后,收集一些國外餐飲習慣及餐桌禮儀。讓學生對比,分析各自的特點。通過這樣的比較,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國外文化,開拓了國際視野,增強了開放意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利用各種信息源進行學習(老師只是學生可利用的信息源之一)。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拓寬思路。
2.體驗實踐階段
學生要多閱讀、多思考,親自體驗,才能從中獲得感悟,并學會歸納總結。對于學生來說,或通過閱讀作品體驗特定情境,使自己的情感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或收集課內(nèi)外相關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并得出結論。教師則要進行適時的點撥、提示,提供相關資料,以利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教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英語的規(guī)律。
3.表達交流階段
學生探究的結果要通過適當?shù)姆绞浇涣鞅磉_出來,并能合作互補。教師可讓學生用演示、匯報、表演等方式來交流,以此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組織好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幫助學生進行適當?shù)臄U展和深化;師生還可以共同探討某些存疑問題,引導學生總結探究的過程、方法和結論,對于有些內(nèi)容,教師還可以拓展延伸、舉一反三,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方法,閱讀同類或相似的文章來擴大視野、豐富學習體驗。
(責任編輯 劉凌芝)